2

中层干部档案室管理制度(档案室内部管理制度)

九品中正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历史上公务员选拔和任命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它的印象只是“察举制和科举制之间一个短暂的、可有可无的过渡阶段”,而且“强化了门阀隔阂

九品中正制相比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历史上公务员选拔和任命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但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它的印象只是“察举制和科举制之间一个短暂的、可有可无的过渡阶段”,而且“强化了门阀隔阂,稳固了士族地位”!#历史#

而从史料来讲,这个印象可能是不太公正的。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实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一统国家治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当时应该是有巨大的进步性,而且相对察举制,也没有更加维护士族的垄断地位。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最早的选官用人制度是世袭贵族制,先秦诸国朝堂之上的公卿大多数都是公子啥啥,公孙啥啥,也就是国君的兄弟叔伯,或者国君封臣的兄弟叔伯。

从秦汉开始,随着郡县制的出现和稳固,为了选拔合适的人才填补郡县公务员的岗位,政府开始采用察举制。察举制通常以“德”为主要标注,从流程上来说,主要由郡县长官推荐,然后由中央考核决定是否通过。

九品中正出现最开始的现实原因是东汉末期由于天下陷入战乱,察举制因为道路阻隔和势力纷争变得不可行了。或者即使有继续存在,也多半变成了割据郡县的军阀提拔赏赐自己臣属的手段和过场。因此,一种由中央统一组织和实行的选拔就变得更有效率,也更公正。

这诚然是九品中正的重要好处之一,但可能并非九品中正相比察举制最重要的好处。九品中正至少还在两个地方对察举制度进行了巨大的改进和补充。

首先,从后世广为流传的乡品和官品的对应关系(图4是乡品和最高官品的对应,图5是乡品和初始官品的对应)来看,九品中正制首先是把公务员正规选拔考试和任命的范围大大的扩大了。

在汉代,开始是每个郡国每年选一到两人,后来是按照人口,十万人每年一个名额。以这么低的录取比例和这么少的人数供给来看,察举主要解决的,只能是未来的州郡以上的高官的选拔问题,根本覆盖不到大量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层官员和中低层官员。

至于这些官员在察举制下是怎么来的,只能猜测大体应该是郡县长官和大族从自己家人和亲信里提拔的,而且长期在本地任职。那么在这种体制下,屡屡出现豪强大族横行乡里,或者郡县长官割据一方就是非常不奇怪的了。

而九品中正则基本把一至九品的官员选拔任命都覆盖到了。这就意味着,中央基本对于各地中底层的官员和候选官员的情况背景都了如指掌,而且很容易通过让他们异地任职的方式减少地方出现团团伙伙的概率。因此,九品中正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将公务员任命正规化的覆盖面大幅提高,并且从根本上把地方中低级官员的身份从州郡长官的随从,初步变成了只有地位高低,但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朝廷命官”。

第二点,是九品中正让人才的评级和相关官制的授予变得透明。察举制的一大不足就是察举的评语常常是非常个性化、地方性和文学化的。这就导致不同地方的人才完全没有可比性,而且在一个地方很好用的人才可能到了另一个地方完全没法用。同时,五花八门的文学化考语也让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解释:你说曹操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说他好,还是不好?好的话是最上等的好,还是中下等的好?他适合担任什么官不适合担任什么官?这个考语都无法回答。

而九品中正至少通过一种粗糙的“数字化”方式让用人的人能知道,这个人大体是一个上品,中品还是下品人才,如果是上品人才,可能就可以让他从四五品的郡县级官员起步未来升得高一点,如果是下品,可能就要先从八九品的地方起步,最终达到郡县。

当然,在中央和地方都被世家大族把持的情况下,九品中正到了后来确实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但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正如图3所示,在九品中正出现的早期,魏国选拔官员里的大族比例不但没有吴蜀高,反而比吴蜀低。二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句话的出现本来就意味着寒门这个时候已经大量进入了中低级官员序列,并且通过自身的才华和人数获得了一些话语权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话语权的出现,是九品中正制为寒门打开了入仕大门的结果,在单纯察举制之下,寒门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和话语权的。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进步不是一天达成的,中间形态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

《汉唐职官制度研究》书中认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人事档案制度,为乱世中选将用人提供依据,本是为普通人才服务,西晋政权建立后转变成为士族服务。但,看出身的“士族制”的成立却又降低了中正收集背景材料工作的重要性,成为了九品中正制由盛转衰的推动力。

有网友说,判断制度优劣有多种角度,除了成本大法外,还有一个标准看基本盘,哪个能扩大基本盘,哪个就更优,即便它有不完美。直到工业革命,我们官僚教育选拔制度都是持续进步的。除了元朝这种极个别倒退。英国文官制度建于19世纪中期,在此之前整个欧洲艳慕讨论中国科举长达几个世纪!

《叛逆者》:王世安颁发勋章的时候,军统上海站的特务都是什么军衔?

站长王世安:上校

从王世安对顾慎言说他在晋升少将的名单中来看,王世安还是副站长的时候就已经是上校军衔了(不过总觉得这里有点不合理,因为戴笠自己也才是少将)。

副站长顾慎言:上校

顾慎言在晋升副站长之前是档案室主任,按理来说最多是个中校而已,不过顾慎言出身于黄埔、北伐立有战功,又曾是何应钦的侍卫长,所以他这个档案室主任有可能也是上校,一个军统站同时有三个上校确实少见。

行动队队长胡道义:中校

不光是胡道义,上海站情报科长、总务科长、电讯科长、机要室主任等等这些中层干部绝大部分人都是中校,资历不够的则可能是少校。

行动队第二中队第五小组组长林楠笙:中尉

看来行动队的中队长不是上尉就是少校。

行动队第二中队第五小组组员赵京隆:少尉

授勋的时候抗战还没爆发,几年之后上海、北平、天津等几个比较大的军统站站长的军衔就是少将了,比如《潜伏》中的军统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的军衔就是少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28705/
1
上一篇中层管理人员加班调休制度(公司内部调岗制度)
下一篇 中层管理技能培训试题(中层管理人员考试试题)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