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北京现在是有钱人的一对一能补课,普通中产消费的起的线下教培机构一直不能开课是么?
虽然说是疫情和财务防爆雷的监管,中产真的付不起一对一1000-2000的课时费啊,600的一对一都吃不消。
这又是对学区房的一个重击
今天,北京市东城区宣布,东城区启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2021年实现干部教师交流轮岗不少于2000人,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东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干部教师100%交流轮岗。
打击学区房,还教育公平,北京走在了最前沿。当年研究生毕业后,笔者超过一半的同学留在了北京。这些同学目前大部分都是有房一族,过上了中产生活。我早就说过,学区房不可持续,将迎来变天。但有些人不听我的劝,为了孩子的教育或者赌学区房增值,花了贷款上千万买了学区房,现在各项政策一出,降价几百万都没人接盘,辛苦一辈子赚的钱都付诸东流。

唉,永远不要和政策作对,否则害的都是自己。
最近司马南在北京胡同手撕教父,倒拔垂杨柳,唤醒被欺骗的民众!
什么是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就是全民资产。
全民资产怎么靠迷踪拳迷踪步捣腾成了一小部分人的资产?
一个中科院的司级中层干部,计算所所长,如何就成了民营企业家?
那些拿钱的联想黑媒体黑嘴们,谁来回答?
专家称奥密克戎毒力已是季节性感冒水平
依稀记得2018年的2月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当时被转疯了,回忆起来,大致如下:
作者受过良好教育,成功金融人士,在北京有房有车;岳父在老家有社会地位,岳母是前医务工作者,老婆有国外生活背景。有相当的经济储备可应急,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网,有大量的亲戚资源可调配;在北京这种积聚全国精英的城市扎根,已然超越了大多数人,完全是一个成熟中产阶级家庭的配备。然而意外接踵而来,在打击面前的束手无策。

面对奥密克戎,既不能惧怕恐慌,也应该足够重视,接种疫苗、做好防护,吸取流感的教训,毕竟,在疾病面前,人财物都显得如此渺小[祈祷]
40岁北京中产卖房移民做电工
40岁北京中产卖房移民做电工
【绿城】程方圆|主持“奥海明月”开盘盛典
不久之前,程方圆在久负盛名的北京会议中心主持了绿城“奥海明月”开盘盛典。这是绿城十年深耕北京,重回奥森板块的扛鼎之作。程方圆与绿城集团的合作已经有十年之久,主持各类活动不计其数。譬如绿城河北战略发布会等等,不一而足。
演出当晚,数百位准业主济济一堂,现场除了意向选房以外,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演出。作为业主与准业主宝贝儿代表的一群可爱的小朋友表演了现场诗朗诵,内容是《邻里公约》,孩子们精湛的表演引来全场观众由衷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

程方圆曾多次采访绿城创始人宋卫平先生。宋总曾不止一次表示:“房子不是简单的建筑堆积,而是艺术、文明与文化的载体。”基于此,绿城遍布全国各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极具指向性和广泛公益性的。它们的骨子里有更多惠及业主的基因,这是别的楼盘所不具备的。
奥海明月的美好生活是比较接地气儿的,它不是传统意义的豪宅,而是更趋向于中产阶级的改善型住宅。建筑物本身从里到外传达的价值观就是构筑鹭港、安详的邻里环境。如今,筹划中的邻里社团有:摄影社、篮球社、乒乓球社、志愿者服务队等等。
演出现场,举行了一轮又一轮精彩纷呈的大抽奖环节,奖品有:华为P40 5G智能高端手机、小米智慧扫地多功能机器人、便携式轻食早餐机、限量版珍藏天猫精灵等等。绿城出色的品质赢得了准业主们的交口称赞,当晚的意向选房盛典又再一次缔造了京城房产销售神话。

程方圆作为绿城的御用主持人,每一次登台都是脱稿演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限竞房中的个中翘楚,奥海明月再一次践行了“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之指导方针,非常适合真正有需求的北京中产阶级自住。程方圆也在演出中多次强调这一点。
最终,由程方圆主持的这场活动,总销售额是40亿元,这得益于产品过硬的质量、得益于各方面的通力协作,更得益于程方圆如虎添翼般的出色主持。昌平区的东小口镇不仅仅因为奥森one和奥海明月而变得异常璀璨,更因为未来无限的发展前景,大家一致看好!
中年妇女之间的攀比,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最近北京西城学区房因为ZC变动,导致很多家长不满。简单说就是他们花了大价钱买了西城的学区房,最后没有分配到好学校。
其实学区房这种东西,是家庭妇女互相攀比出来的产物,现在这种攀比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八十年代,女人们互相攀比谁家有自行车和缝纫机;九十年代,女人们互相攀比谁家有冰箱和彩电;到了新世纪初期,这个要求变成了谁家有车有房。
现在呢?攀比谁家有学区房,谁家有豪车。
总之她们把攀比的门槛一再抬高,把属性一再加大,这样才能满足她们的虚荣心。
为什么我不说这是男人造成的呢?
因为大多数男人,结婚后都开始躺平了,他们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男人又是家里挣钱的主力,自己家能买得起什么,不能买的起什么,心里都是有数的。
女人不同,女人能不能负担一件心仪的东西,心里是没数的。
我一个朋友,北京郊区中产,家里有两套洋房大平层,开一百多万的奔驰车,一直生活的不错。
前两年他家孩子报了个比较昂贵的英语班,结果一下给报坏了。因为每次都是他老婆带着孩子去学英语,孩子进教室后,这些中年妇女妈妈,就开始互相聊天。

她们的小孩都处于要上小学的阶段,所以这些妇女就开始聊学区房。聊着聊着,我朋友老婆脸色就越来越难看。
因为这其中有好几家,都提前一两年,在北京的海淀和西城,把孩子的学区房买好了。
这下我朋友老婆这个中年妇女就发疯了。
下了英语课,朋友老婆拽着孩子就回家找我朋友商量买海淀学区房的事情。
我朋友最开始根本不在意,他家如果买学区房到海淀陪读,现在的生活就会有很大变动。
他的工作在郊区,房子也买在了郊区,环境和宜居程度都不错,人际关系也已经在这里固定下来了。
如果买学区,一家子带孩子,要去市区念书,市区的房子都很破,而且大人上班通勤也是个问题,生活品质会下降很多。
所以他觉得他老婆只是一时兴起罢了,就没有太上心,他以为打打太极,就能混过去。
可是中年妇女根本不好糊弄,他不换学区房,他老婆晚上骑他身上跟他闹,不同意就狠狠抓他的脸。

最后我朋友没办法,只能卖掉了郊区一套大平层,在西城区,买了个四十平米的学区房。
那个房子,跟我们村搭出来的简易厕所差不多,在一个小胡同里七拐八拐,一进屋就是一张床,一家子锅碗瓢盆到处乱摆,车也没地方停。
我朋友每周一到周五,就蜷在这窝棚里,周五下午,一家子再拎包回郊区大平层里透气。
不过他老婆高兴了,英语班是周末,他家也还在给孩子继续报着,买了学区房后,这位妇女聊天明显底气十足。
孩子学习好不好是次要的,别人有的,我家也有才是主要的。
并且她们聊天时候如果得知谁家没买,就会很鄙视人家,觉得不是一个阶层和认知,不愿意跟人家玩了。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一个新闻,一个小学里,小孩子交朋友,先看你有没有英文名字,有英文名字的一起玩,你没有英文名字,人家小孩自动抱团不跟你玩。

这是啥?这是内卷啊。
虽然我们确实同属一个学校,但也要在这里继续分阶层。你连英文名字都没有,说明你都没上过英语培训班,你家连英文培训班都报不起,怎么好意思出门跟我们玩?
奉劝这些中年妇女不要在这样继续攀比,对社会风气和孩子的家风教育没什么好的带头作用。
学区房主要买的是小学阶段,但小学阶段,是辅导阶段,孩子成绩好不好,反倒主要靠家长,并不是买了学区就能提升多少的。
而且小学的知识点不多,不需要学区房来加持,也不需要报那么多所谓的培训班。
就这么跟你说吧,你家孩子能把学校课本上的东西学好了,学习在班里前五名根本没问题。
所以学区房就是中年妇女攀比家庭财富和阶层演化出来的东西。
你们不跟人家攀比,也不在意学区不学区的,老老实实在家辅导孩子,按现在的教育均衡度,孩子学习也会很好,根本不会产生学区这种东西。

再说学习这件事,看孩子性格,基因和你家的家庭环境,和学校关系还真不大,你要是运气不好,孩子不爱学习,你买火箭运到太空念书也没用。
另外,现在考个清华北大,毕业平均也就拿个万把块钱,真没必要为了学区房搞这么大牺牲。
经常看见新闻上,有些博士研究生,念书念的抑郁了,回家把屋子一关,十几年不工作成了废物蛋。
北大毕业出来还有卖猪肉的呢,买了学区房,或者不停和别人攀比,你家孩子的发展结果不一定会按你的想法来。
总觉得这些妇女,互相攀比的任何东西,都是因为虚荣和任性,而非理智思考过它的实际作用和结果。
动不动就要花几百甚至上千万,买套几十平米的破房子专门给孩子上学用,生产队的驴也不敢这么使唤,男人寿命本来就比女的短,别比了,放过男人吧,谢谢。
体验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状态
哔哔精儿从“北京中产”到加拿大“拾荒度日”,我都经历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