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后来的上海首富哈同在租界用中式婚礼,迎娶中国卖花姑娘罗迦陵。可当时在上海租界的西方人都自认为高中国人一等,如果一个英国人娶了中国女人,英国俱乐部都会将他拒之门外。因而哈同娶中国姑娘顿时轰动了整个租界。
1873年,一个22岁穿着破旧的犹太小伙子,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就是后来的上海首富哈同。哈同刚到上海,亲戚就给他找了个给沙逊洋行看门的工作。沙逊洋行干的是最无耻的生意——贩卖鸦片,每天早上很多代理商,都早早过来想抢先拿到货,洋行门口经常是乱哄哄的场景,为此看门的哈同没少挨骂。
但不久哈同就想了个办法,他给所有来进货的人发个带数字的纸条,然后让他们按号码顺序排队进去,沙逊洋行门口立马变得有序了。纸条的事被洋行大班得知后大为赞赏,并把哈同转为正式员工。一晃十年过去,哈同凭着灵活的头脑做到了中层的位置,可此时的他并不满足眼前的成绩。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像洋行大班一样,在上海滩出人头地。

想到这,35岁的哈同有些闷闷不乐地走在黄浦江边,这时改变他命运的人出现了。“先生,买花吗?”一句声音甜美的英语传来,他本以为说英语的是位洋姑娘,可眼前站着的竟是一个大眼睛高鼻梁,身材娇美的中国女孩。哈同立刻被眼前的女孩吸引住了。
姑娘名叫罗迦陵,比哈同小13岁。母亲是上海人,父亲是一名法国水手。罗迦陵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抛下母女俩回了法国。不久母亲病世,幼小的罗迦陵被一罗姓人收养,后嫁给一贫苦人家为妻,但罗迦陵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在贫困中度过。在成了一名法国阔少的情人后,终和母亲一样被无情抛弃,只好靠卖花为生。
1886年农历七月初七,罗迦陵生日这天,哈同用中式婚礼迎娶罗迦陵。当时在租界的西方人都自认为高中国人一等,如果一个英国人娶了中国女人,英国的俱乐部就会将他拒之门外。哈同娶中国姑娘顿时轰动了整个租界,很多西方人议论纷纷。

据哈同自己的说法是他一眼就看出罗迦陵是他的贵人,有旺夫相能帮他发大财。接下来发生的事,也证明了哈同选择罗迦陵确实为他开启了成为首富的大门。
一天哈同正在为租客拖欠房租而犯难,罗迦陵便让他带上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去收租。结果租户二话不说就交了房租,原来按照上海人的说法叫做招财童子。租户在孩子面前抹不开面子就交了房租,这件事让哈同对罗迦陵很是佩服。
哈同所在的沙逊洋行主要做两种生意,一个是一烟土(鸦片)买卖,一个是炒房产。但罗迦陵身为中国人,看到身边很多百姓被鸦片毒害即难过又气愤。她鼓励哈同从洋行出来自己单干,还极力劝说他放弃烟土买卖,让他把资金全部转移到房地产上。
这之后哈同通过关系当上了工部局董事,相当于上海租界政府的议员,哈同利用这层身份为自己的房地产事业疯狂捞金。当时上海最繁华的路段是福州路、广东路一带。但哈同夫妇的目光,却投向了上海北边的那条马路——南京路。罗迦陵坚定地认定未来上海的商务中心“决移沪北”地点正是南京路。

哈同大量低价购入南京路沿线土地后,又出资十万两为南京路修建一条由印度进口红木铺成的红木马路。很快南京路便成为了上海的“ 中 央商务区”这让哈同名利双收。50岁的哈同自办洋行,如愿当上了大班。
1900年罗迦陵决定花70万两为自己建造一个上海滩第一私家园林。虽然此时已富可敌国的哈同,为了省钱从不开暖气,滴水成冰的冬天也是披着条毛毯硬扛。不难想像要花70万两造园林哈同有多心疼,但事实证明哈同虽吝啬,但更宠罗迦陵。最终耗时六年,占地近300余亩,名为”爱俪园“的上海第一私家园林建成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土崩瓦解,哈同夫妇得知革命领 袖孙中山要回国竞选临时大总统的消息。决定要将爱俪园无偿作为革命党会议和休憩的场所,而这对当时的革命党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等革命党要人乘车驶入爱俪园,爱俪园一时间成了新闻热点。当晚哈同设宴款待孙中山,并当众拿出3万银元支持革命。孙中山在爱俪园撰写了《建国纲领》并为园林题写了“欧风东渐”四个字。

年近五十的罗迦陵又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她投资创办“仓圣明智大学”,教学内容为研究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罗迦陵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毫不吝啬,只要是通过录取的学生,不管是吃饭住宿,上学的费用一律由爱俪园承担。罗迦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让哈同更加深入地融入了上海这座城市。
夫妻二人最鼎盛时期在上海占有土地近45万亩,甚至南京路上40%的土地都是他的。这让他成为了不折不扣的上海首富。哈同夫妻爱财,为了利益地位也曾贪婪、狡诈、投机。可也不能否认他们曾是上海滩的一对强者。
哈同与罗迦陵分别于1931年和1941年病逝于上海。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众多财产被他们的养子养女瓜分后销声匿迹。而曾经辉煌的爱俪园后遭日寇破坏成一片废墟。
只有那条灯火辉煌的南京路繁华依旧,为我们讲述着一个聪明的中国姑娘和一个精明的西方人的上海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