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漯河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曹江涛,市卫健委副主任巩少青以及抽调的该市各相关专业的12名评审专家一行,到市二院开展三级儿童医院执业登记现场评审工作。市二院党委书记胡洪良、院长魏松及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全体中层干部参加评审汇报会,并进行全面现场评审迎检。 漯河市二院通过三级儿童医院执业登记现场评审-大河新闻
前几年,小区里一个十七岁男孩跳楼自杀了。男孩是家中独子,在省重点读高中,父亲是本地国企中层领导,母亲是学校教研主任。这样一个本该让人羡慕的家庭,为何孩子却纵身一跳,用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父母独自面对无尽的悲伤?
男孩母亲身为教师,对男孩自幼要求严格,除了学习什么也不需要孩子干。男孩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中招顺利考入省重点。悲剧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人才济济的重点高中让一向成绩优异的孩子黯然失色,繁重的功课让他难以招架,成绩不断下滑,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下,成绩越来越差,终于惊动了父母。
强势的母亲决定把孩子接回身边,近距离管教。男孩坚决不肯,但在母亲的高压下无奈屈服了。回本地读高中,首选市一中,但市重点并不容易进。权衡之下,父母决定先将男孩转入小区内的高中就读。
从省重点直落而下,进入本市三流高中,现实给了男孩一记重重的耳光。男孩无法接受,深夜推开自己卧室的窗户跳了下去。
巨大的响声惊动了楼下打牌的人,有人跑出来,看到了血泊中的男孩。这时男孩还有意识,用微弱地声音求救:叔叔,救救我。
我想,这一刻,他是后悔的。
男孩的父母住进了宾馆,无法面对处处有孩子气息的家。一月后,母亲提前退休,父母搬离了小区。那套房子至今仍空在那里,见证着一个家庭的不幸。

原本,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母亲在严厉要求儿子的同时,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在儿子遇到挫折时能及时疏导;如果在替儿子做决定前能听一听儿子的心声,这一切也许就不会发生。
但假设是不存在的,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留给亲人的是撕心裂肺的余生。
我闺女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升入市一中时,年级共招生620人,孩子年级排名135,班级排名前15。成绩的下滑是从高一下半学期开始的,当时闺女进了主持人社,负责主持各种仪式。过多的团队活动分散了她的精力,整天忙着写稿、排练,却忽视了作为高中生本该最重视的东西。
闺女的成绩在高二文理分班后跌入低谷,四个理科班共四百多人,闺女的排名就掉到了四百多名。
女儿越来越沉默,看得出孩子压力非常大,每天学到深夜,成绩却不见起色。

我决定跟女儿好好谈谈:你们现在就像站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大家都在努力向前。这时候你连系鞋带的时间都没有,没人会等你,你弯弯腰的功夫别人已经跑远了。现在已经落后了,正常速度根本追不上,只有用加速度。
看着女儿的眼睛,我认真地告诉她:你很努力,也很聪明,一时的落后算不了什么。妈妈相信你,你能行!喜欢主持,大学才是你的舞台。
女儿去向老师求援了,我也找到班主任曹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针对目前的情况,老师给出了有效的方法:从高一开始找补不现实,新课纷沓而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用截断法,只学新课不补旧课,涉及到旧知识回头再找。
闺女退出了心爱的主持人社,全心全意扑到学习中,那时,距离高考只有一年半时间。
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闺女一路直追,排名从四百多到三百多再到二百多,最终高考成绩定格在年级一百名。

那是一段煎熬的日子,虽有遗憾,但也足以令人欣慰。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道理:健全的人格比成绩更重要。父母在督促孩子上进时,不能一味看重成绩,要教育孩子后做学问先做人。
成功的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观正的孩子能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自己的责任,心理健全,学习更具有内驱动力。
挫折教育能帮助孩子在成绩优良的同时,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生。但是 二十岁之前的少年儿童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完善,情感操控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因为负责情绪控制的大脑前额叶要到二十出头才发育完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需要家长的帮助。
挫折教育指的不是人为的制造困难,让孩子吃苦,而是帮助孩子遇到困难时,勇于承认,敢于面对。

孩子遇到的挫折并不像成人世界那么复杂,成人眼里一件小小的事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挫折。比如:上学迟到了、作业没写完、被老师批评了、跟同学闹矛盾了等等。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跟孩子站在一起,承认困难,共同面对。
具体做法:一个拥抱。然后及时鼓励,及时疏导,分析原因,找出办法。
孩子会知道,不论任何时候,父母会永远在他身后,给他有力的支撑。
就这么简单。
今天一大早和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聊天,她交大本硕,93年高考从河南考出来的学霸,两个孩子的妈,某知名科技企业中层,家庭事业两不误。我想她才算是真正独立优秀的女性吧!
我们聊天的主题是今年高考,她一个好朋友的孩子上海排名第40位,昨晚成绩出来就已经收到北大电话确认了,家里父母都是博士,确实是有学霸的基因[赞][赞]
这个学霸的基因大部分情况下会延续下去,当然也会有少部分变异的[捂脸][捂脸]。但不可否的是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除非特别努力和特别自律加上天资聪颖,否则一个留守儿童是很难跨入这些知名学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