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天:金融圈鄙视链的最底端是哪个?
金融圈鄙视链一说想必众多投机人或多或少也都听过,什么投行的瞧不起券商,券商瞧不起基金等等,那江湖上传闻的都有哪些观点:
最底端是现货电子盘(贵金属,原油,比特币,邮币卡……)业务员以及配资、P2P业务员,不需要任何从业资格证即可上岗,比房产中介的门槛还低。
虽然个别人在事物新出现那会儿赚得多,但毕竟公司不正规,平台不正规,自身金融知识也未必得到有效提升。对年轻人来说,一开始的平台很重要。
但期货业务员也是比较中下层的了,因为首先这行业还是离不开电话销售,或者网络上贴牛皮癣一样的小广告。更重要的是行业竞争激烈,现在手续费极低了,交易所上加个几毛(甚至一毛,一分),你还只能从中抽成20%。至于卖理财产品,期货公司的平台又不如券商、保险公司大,而且产品的认购门槛是100万 ,业务员从业初期不容易积累这样的客户。

你搜搜就知道了,全国所有的期货公司、一年的净利润加起来,都抵不上一家券商。股指期货被限制以后,许多公司的业绩、创收骤然萎缩50%。
虽然说,是人都想做高薪且高大上的工作。但现在没有名校海归硕士文凭,在金融界也难以获得高起点 ,而且很多央企总部、外资金融企业中国分公司 的高端岗位是在京沪深。如果你是京沪深本地人还好说,不是的话,租房买房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做业务总的来说对自己的人生阅历之增长很有帮助,出色的销售走到哪里都是各企业抢着要的。边做业务边学习知识,考到CFA、投资分析证书,你或许可以脱离业务岗,走向更好的未来。不过销售显然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善于社交,在陌生人面前放得开,那销售很适合你,做得好收入并不会低而且可以走向管理岗位(独当一面管理一个营业部)。如果不,你就要三思是否进入看似美好的金融行业了。

期货公司工作7年做过后台、业务岗、营业部负责人,总结一下我眼中的期货人。首先,与证券、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相比,期货行业确实在初期钱少、事多、路子窄。其次,期货受众窄,期货市场近几年几近饱和状态。业务开发通常是互相挖的状态。再次,期货客户存活期短,一般情况下开户两年还在做的客户不足10%。
但,期货行业是我认为近几年还能让普通人突破阶级固化的行业之一。我的同事中有极少一部分通过自身的摸索和努力实现了稳定盈利交易,成为成功的私募基金经理,年入千万以上,而他们没有富一代老爸,没有海龟硕士文凭,仅靠期货公司的培养,对产业链、技术面、整体金融环境的深入研究,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后的最后,我身边从事期货业务的朋友同事,但凡入行多年,并且积极努力的,基本都在35岁之前成为营业部负责人或总部中层领导。只要坚持住,只要你足够优秀,足够努力,晋升是很快的。

简单的来讲,金融是资金的融通,就是起到一个连接有钱没项目的人和有项目没钱的人的作用。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期货和金融行业无关,作为一种衍生品,一般只是为现货商提供标准化合约实现套期保值的作用的(但是事实上除了现货商外,期货公司从事的经纪业务会拉来很多参与者如一些大户,散户进行频繁的投机交易)。说期货行业低端/底端大体是这么几点:
1. 期货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的金融教育,普遍学历较低。多为投顾水平,在弱势有效市场提出以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提出几十年后,仍然停留在倡导技术分析,海龟交易等落后阶段,说服客户通过技术分析策略交易可以实现长期盈利以及击败市场收益率,从而赚取交易佣金。2. 和正规金融行业严重脱节。期货从业的圈子和金融从业的圈子没有交集。比如,期货看供求表,金融看财报。期货调研去农地煤场,金融调研去公司看生产线。期货从业者倡导通过交易投机,动辄短期几倍收益,甚至几十倍收益在他们的嘴里都很正常,金融从业者认为:...。

2. 前景暗淡,主流金融行业食物链,首先是一级市场。一级市场是发现项目打包项目上市的市场,如VC,,PE,投行等。其次是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是流通市场,为未能参与一级市场的机构或者个人提供一个拿到一级市场‘’产品‘’的机会(当然是从其他人手中高价买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期货还不在底端吗?
有非法集资当事人家属(妻子),情绪不平静,晚上1点还来电话,怎么也无法接受独守空房的事实。丈夫在非法集资大公司平台工作10年,毕业后就在公司从底层作起,开头打杂。中间有短暂被列入单位管理委员会(共6个人),5个月后退出。最近两年任行政经理,负责交员工社保、采购的事(比如租赁办公室、买IT设备、签第三方机构的服务合同等),对保理、P2P、私募基金这些是,确实不懂,不参与。因为跟老板走的近,老板有什么事都吩咐他去作。比如有次有投资人出事了,老板让他去善后,代表公司赔了钱。老板没时间签字,让他代签。这都是他作的。最后两年,级别是中层。10年工资总计大概70万。

这种角色在公司是否重要?当然重要。所以他是第一批抓的近20人之一。属于从犯、帮助犯。
现在案件到了法院阶段。我先试探地跟法官沟通怎么看待这么多人卷入非法集资?大案要案一个接一个爆发?我谈了我的基本看法,这些非法集资案件的帮助犯,其实很无奈的(我不说无辜)。在犯罪的主观故意的认定上,最基本的一点,他是怎么能知道这个公司的业务是违法的呢?如果知道了,大家都会离开,避之惟恐不及。
那个时候,政府、媒体每天都在说金融创新,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不对?
我告诉法官,当事人其实是个很可怜的年轻人,农民的孩子,离开父母到首都北京找了一个好工作,有薪水,然后在老家娶了媳妇还生了孩子,以为从此成家立业。却不知天有不测风云。问题是,那个时候怎么可能知道这个公司涉嫌非法集资犯罪呢?

刘强东给张磊连打了7个电话:磊哥,谈不下去了,你得赶紧回来!此时的张磊,正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卑斯滑雪场滑雪,当他一下场拿起手机,发现有刘强东连续打来的6、7个未接电话。
接通电话后,才知道让刘强东着急,正是张磊度假之前已经撮合好的京东和腾讯电商的合作计划,然而双方在合作细节上的谈判却一度陷入扯皮。
张磊赶紧飞回国内,马不停蹄奔赴谈判桌。
张磊拿到谈判名单一看,明白了,参与的人太多,他果断从双方谈判名单上迅速剔除了所有中层管理者、律师、投行人员。
最后的谈判名单只剩下 7 个人:马化腾、刘炽平、吴霄光(腾讯电商控股公司CEO)、张小龙、詹姆斯·米切尔(腾讯首席战略官)、刘强东、黄宣德(京东首席财务官)。
然后张磊告诉他们:“今天谈不成,谁也不能走。”

8 个人最终花了 4 个小时确定了 35个问题,包括竞争和非竞争的定义、支付该如何安排、微信和QQ如何对京东支持、股份占比等。
在张磊的主持下,马化腾和刘强东双方达成合作协议,京东拿到了腾讯在移动端的流量,腾讯则在这笔投资中获利超过70亿美元。
刘强东之所以如此信任张磊,源于高瓴资本对京东的投资,这也被投资圈视为高瓴的成名一战。
京东当年决定自建物流时,京东的资金链一度濒临断裂,刘强东不得不到处找钱融资。他找到这位人大师兄张磊,希望向高瓴融资7500万美元的时候,张磊却说,7500万美元,你连实验都做不了,然后果断给了他3亿美元。
其实张磊早就对京东的自营电商和自建物流做了深入的研究,张磊更坚信京东模式将成为中国的亚马逊和UPS的结合体,这将是对现有电商模式的颠覆。
张磊的高瓴入资京东不到一年之后,京东连续拿到DST等6家机构总计15亿美元投资,估值大涨至60亿美金,刘强东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了。

四年后,京东赴美IPO时,高瓴持有的股权价值已经升至39亿美元。
在张磊看来,企业能不能为社会创造长期价值,不是看它今天的收入和利润,而是要看企业给这个社会、给它针对的消费者和客户创造了多少价值。
“我们就是要找为社会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他的收入早晚会跟上,他的利润早晚会跟上,社会早晚会奖励那些不断地、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张磊表示。
而刘强东的商业信条也正是:只要你的商业模式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能够创造价值,你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所以我可以等五年、十年,我无所谓。在与吴晓波的对话中,刘强东如此描述道。
正是基于一样的道“长期价值”,张磊和刘强东的不谋而合,让高瓴和京东也成就了彼此。
投资京东物流之后,张磊又接着投了京东健康,如今张磊的高瓴资本所持有京东的0.53%股份,市值已高达60亿美元。
除了京东,张磊还一路成功投资了腾讯、百度、携程、美团、美的、格力等数百家企业。
如今,高瓴资本管理的资产规模,已从2005年刚成立时的2000万美元,增加到5000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私募公司。
最近,张磊把过去15年向京东集团、腾讯、格力等数百投资案例涉及的投资经验、方法汇集成书,这也是张磊目前的唯一著作《价值》。
这本书中,没有高深的概念、晦涩难懂的理论和繁杂公式,张磊用10个投资案例和11个亲笔手绘的插画贯穿全书,再加上张磊文科状元的文笔,让读者可以像读故事一样读投资,浅显易懂。 感兴趣的,点击下方蓝色链接或『看一看』 横幅 收藏阅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