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长任期快要满了,教育局决定通过竞聘的方式,从校内选出新校长,有三位中层干部先后报名参加竞聘,其中两位是副校长,另一位是教导主任。
刘副校长资格老,48岁,师大本科学历,后进修了研究生,从事管理工作16年,获得过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很多荣誉,副高级职称,县级学科带头人。#头条创作挑战赛#
李副校长年轻有为,37岁,研究生学历,副高级职称,市级“明星教师”,县名师工作室成员,获得过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两次,学校数学奥赛金牌教练。
杨主任年轻漂亮,35岁,是大家公认的“校花”,大学本科学历,英语教师,一级职称,获得过多次市、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班主任奖项。综合能力强,能歌善舞,主持学校的大型活动,曾带领学校学生舞蹈队、合唱队获得过不少奖项。小道消息,她是县教体局某领导的小姨子。
按照实力,上述三位谁最有可能当上新一任校长?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我也是一名即将退休的职校中层干部,长期从事招生就业工作,你那里还需要人不?我肯干
贾华一名教育者不地道2014年我在广东阳江市一所学校做管理工作,湖南某地的一名某教师在学校担任中层干部,因为工作关系我们走的近一些,都是外地人在他乡一起工作也是缘分,工作就是相互支持理解和利用关系。我俩都没有拖家带口,有时候利用周末去周边转转看看大海的风景,清闲的时候就喝几口生活也很惬意,总之关系相处融洽。 2015年3月,我到广东汕头市谷饶镇创办学校,这个学校是由香港某控股有限公司创办的,学校绝对是高大上,学生床、课桌椅都是实木的,教室、宿舍地面都是地板革铺设的,卫生间都是坐便,学生洗衣房是洗烘一体机,硬件设施绝对国内一流,教职工的待遇也是很高的。2015年11月,湖南某老师联系我,说不想在原来学校工作了,让我给找个工作,说来也是巧,我现在的学校教务主任离职了有空缺,我就把他介绍到我们单位,经过各方面考核,最后老板同意录用了,他还是很感谢我的。2015年12月,我因为和老板管理理念存很大差异,就提出离职,月底我就离开了这是学校。在创办住所学校期间,我建立了很多人脉关系,包括家长和学生以及公办学校领导和老师,他们对我工作和教育教学理念都很认可,所以第一年招生就突破五百人,学生每学期各种费用均达一万二千元,是汕头市民办学校收费最高的。12月底我就离开了这所学校。
办学也要有尊严
昨日,问一位校长近期忙啥,他回答,疫情防控、开学准备、招生工作。由于今年开学较晚,所以疫情防控和开学准备工作相对要充分一些。说到开学招生,我的校长朋友很憋屈,他们县上有五所初中,其中一所是县教育局举办的重点中学,每年按照成绩录取全县前150名,学区内学生50-60名,设置6个班,每年录取新生大约330人,除了200名按成绩和学区录取的新生之外,其他130多名学生属于择校生,大多通过各类关系进入该校,其他四所初中在重点初中录取之后按学区划分招生,定于8月25日报名,原本分到我的朋友的学校学生有450多名,报名的只有300名,剩下的不报名,教育局要求打电话督促学生报名,从26号到29号每天一次,打了四次电话,个别家长颇不耐烦,直接挂掉或者拉黑,有的家长接听了电话,却丝毫没有报名的意思,七七八八求人家赶紧报名,人家理也不理,都在等待那所重点中学给回话,他告诉我,大概全县有300多名学生在争夺130个学位,比的就是谁的关系硬。我直接告诉他,办学也要有尊严,既然人家去意已决,就不要让老师低声下气的祈求人家了。一所学校因为招生问题,连最起码的尊严也不要了,我觉得对教师的打击很大。
这让我想到今年高中招生,县高的中层、老师跑到高分学生家里,反反复复去了四五次,苦苦哀求人家留下来到县高去上学,家长一幅盛气凌人的感觉,好像自己有一个价值千万的宝贝,去哪里得自己说了算,其他人说话都不起作用。我也给高中的校长说过,去一两次就行了,后面就不要去了,老师拉不下脸,学校还是要一点点尊严的。我们管理的就是二流学校,这是教育不公平造成的,我们把自己的学校管理好,好好练内功,好好抓常规,向着“低进高出”的目标迈进,循序渐进,慢慢的学校三风好了,教师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升学率提高了,自然学生会回流,何必让我们的老师失去尊严去求那些高分学生留下来。
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不得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但各市县都有重点学校重点班,出自对区域教育资源的保护也罢,出自服务本区域优质生源也罢,只要一个县域有了重点班,那么教育的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只要一个学校有了重点班,这个学校的教师分化就形成了。
去掉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真正实现教育均衡也有一个漫长的历程,我希望那一天早些到来。
行长助理竞聘总结
先说结果,折腾了小半年,没选上。记录总结流程和心情,也算是人生第一次冲击高管岗位了。
4月,总行下文件要进行管理人员人才库储备,本来我是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主要是在于工作年限和经验的问题。我当时想法也是反正人才库,又不是真评选,不报白不报,就去找大行长签了破格申请,交了一堆材料总算是报上去了。也没对这个事抱有很大希望。单位画大饼嘛,员工领导都觉得无关痛痒。
猜测可能是因为去年疫情原因,所以没有搞正式的选拔。过了一个月,不知道上层发什么疯,发个通知今年和去年入了人才库的同志直接开始选拔流程。领导还特地给我们几个入了人才库的开了会,尤其点了我的名,这次是给破格申请的,务必重视起来。懵逼了,本来只是玩玩而已,没想到认真了。
然后就是枯燥地等待笔试面试这类流程了,我们银行是两次笔试,两次面试,都是通过视频会议监考组织。首次笔试基本就是银行从业+企业文化,都是老银行不太难。第二次笔试主要都是论述题,基本就是领导层烦恼那些问题,利润增长、成本核算、关系处理、银行发展等等方面的问题。两次面试,有一次是总部中层搞的“彩排”,有点恶心,说是正式的时候不能出差错。面试其实反而比较水,基本就是闲聊,都是围绕个人履历在提问,会聊天的占点优势。
这些其实都还好,主要是时间跨度拉得太长了,基本上进度的推进都是一个月为单位。我本来就条件不够,心态也比较放松,没有那么强的执念。觉得没戏了,都快忘了这事了,又通知我进行下一轮准备。就是明明自己不抱希望,单位就想方设法刺激你的积极性,等积极性起来了,又把你搁置一个月,冷热交替。这么反复至少四五次,确实磨炼耐性,一点脾气都没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竞争对手或者候选人,半路就这么没了。离职的、家庭出现变故的、工作上出了问题失去资格的,各种原因。我这次确实差,捡漏也排不上号。不过没有关系,下次继续。有些真就是像我一样只是试试的,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都让他赶上了。
总结:
大单位里到了一定时间或岗位后,只要你不是特别招人讨厌,那往往是被迫上进。我这次是真的觉得不行,想放弃。结果就是在领导和环境的要求下,被推着往前走。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选拔领导不一定是能力第一、营销第一,稳稳当当才是第一。咱们理解的优秀,不一定上层要的优秀。木桶效应,优点可以不突出,缺点不能突出。
剩者为王。老生常谈了,我只是坚持到了最后,还没开始努力,就已经少了快一半候选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有,你就等一等别嫌晒了。
高三的学生报考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请人指导一下,避免走弯路,有些专业那简直是高大上,但是事实上不实用,可能会面临着毕业就失业的情况。过去有很多人认为工商管理是一个热门专业,可以进工商局工作,事实上工商管理后面省略了两个字,它的全称是工商企业管理。请问哪个企业一开始就敢聘任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做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但是长期是管理思维训练出来的毕业生都心高气傲,认为自己已经是管理层,不愿意放下身段,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才是真正的眼高手低。今天看到朋友晒自己的孩子,被录取到一个理工大学的专业叫做网络与新媒体。我不知道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但是我却知道这个专业一定是刚设立不久的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应该是自媒体或者是拍视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马上大一开始就要赶紧注册一个头条号和西瓜视频开始前期布局,积累自己的粉丝量,未来可以成为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