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本科毕业,男,已是某央企中层干部,因突发心梗离世,享年27岁。
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是发生在我们公司的一件真实的事情。当我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太可惜了!太遗憾了!太难过了!
人生无常,谁又知道明天跟意外哪一个先来?因为走的太突然,他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家里人也一时间无法接受,只有让时间去慢慢冲淡所有的思念和悲哀。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很难过,五味杂谈。看到这个消息的你们,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从建校构想、到申请和被批准,只用了3个月时间,由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高规格援建的烟台大学,现在发展怎么样了?明年哪些学生适合报考这所大学?】
烟台大学是高起点的一所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援建,前几任学校领导均为两校调过来的教师,而且烟台的经济发达,GDP位列全省第二名 。

一、烟台大学建校背景
烟台市经济发达,中小学教育教育基础较好,但是以前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1984年5月烟台被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成为烟台的迫切需求。
1984年2月份,市里向省里申请,3月份省里向国家申请,5月份批准筹建,同时确定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援建。
短短的3个月时间国家就批准了烟台大学的筹建,同时给予了高质量的人才,可见烟台大学当时是非常受重视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同时社会对烟台大学的期望也很高,希望它能快速成为一所强校。
烟台大学的情况与深圳大学有些相像,1983年深圳大学也是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援建,但是现在两者的差距比较大。
二、烟台经济状况对烟台大学的影响
很多业内人士说资金制约了烟台大学的发展。烟台的GDP经常位居全省第二位,按正常思路烟台大学的发展资金应该比较充裕,应该和深圳大学一样,实际情况两者还是有差别的。

烟台大学是省属大学,2019年才成为省市共建大学,在这以前资金由省拨款,不是烟台市拨款,全省要综合考虑各校的具体情况,因此烟台大学的资金不算充裕,而深圳大学是市属大学,由深圳拨款,这也是深圳大学发展不缺资金的原因之一。
三、历任领导
第一任领导沈克琦与杜建寰分别来自北大与清华,后面的领导,李庆臻,郭明瑞来自北大,孙庆忠来自清华。还有一些中层干部,教师都是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
四、烟台大学的法学专业
尽管多年来,烟台大学一直在二本招生,但是它的法学专业录取分数非常高,常年超过各省的一本线,主要原因是这个专业由北大法律系援建。该系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13人,同时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校知名学者。
烟台大学的发展起点高,但是发展速度不太符合一些人的预期,如果用深圳大学对标的话,显得有些落后。

2020年该校在山东的录取情况,法学专业为最高分数,录取排位为49268位,最低分数的专业是金属材料工程,对应的录取排位是134103位(不包括中外合办专业和校企合作专业)。
今年高考,山东省排名在5-14万之间的考生都可以尝试烟台大学@聊聊考试,留言,有数据,有逻辑,有结论。
#烟台大学##烟台头条#
清华毕业最后去当了保安,有时候那种父母在不远游的愚孝真的会耽误人的一生。
文章中这位可是90年代清华生,县状元。毕业后去了保洁。可能有人对保洁不太了解,说到海飞丝、飘柔大家就知道了。05年大学毕业时,大多数单位工资只能给三四千,保洁开出的实习期工资8000元。
文中这位已经是保洁公司部门中层,收入应该非常可观,但是却为了回家照顾尿毒症父亲,选择了辞职回县城,最终年龄大,只能当保安。

钦佩他的孝心,但真的是愚孝。认真思考一下,是不是还可以有更好的尽孝方式?保洁总部在广州,医疗条件不比他在县城好?在广州他的收入不比他在县城当保安要高?
有些家庭过分要求儿子要床前尽孝,有时候真觉得太过强求。像这样一个尿毒症家庭,相信长期要花更多的钱,钱对他父亲更重要。你在床前的服侍一定比护工强?
所以,人生之路选择远远大于努力。在人生某一个节点如果选择错误,也许就误了一生。
以前有个朋友来自湘西某欠发达地区,自己在上海当公务员,发展非常好。如果再回老家,只能从科员干起,年纪也大估计一辈子就这样了。他一度很自责没法床前尽孝。但他父母识大体,让他坚定留在上海。后来他发展非常好,父母生病了直接来上海看,家乡亲属、村民知道他有这么个厉害的儿子也都对二老客气有加,时常到他家帮忙。这不比在回家乡强啊。

我们班第一名清华本硕,精密仪器专业,现自己开公司,给油田做井场机器人。其实真正的第一名我认为是高二时候就考到科大少年班的同桌,现在龙芯中科做技术副总裁。倒数第一就是在下[笑]高中时候不幸被校园霸凌,无故挨了校内校外混混的几次打,还被抢了,1994年。成绩直接从前几位掉到了最后,每天就是怕挨打,怕下晚自习后遇到。高中毕业后被迫转学复读,考上了一所211,其实那会儿没有985、211之分,只有重点和普通。现任某企业中层,干中层多年了。至于那几个混混,后来也碰见过了,有在菜市场做菜贩子的,有给人打零工给油田储罐清淤泥的,也有油田内部招工当了工人的,总之七零八落,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已经认不出我了。
舅舅舅妈是小学老师,表哥是清华大学毕业,现在是一家公司中层领导,表嫂南开大学,是企业部门经理。两人一双儿女,都跟舅妈舅舅在县城上学。老大初二,成绩在班级里倒数,眼看是连普高都上不了要上职校了。全家人都接受不了。

按道理说表哥表嫂很优秀,舅舅舅妈基因也不差的,他们都退休了也是轮着给辅导功课,拿钱上辅导班就是不行。如今,只好准备着让他上职校了。
表嫂怪爷爷奶奶没带好,所以生了老二,如今老二才上幼儿园小班,舅舅舅妈已经很着急地开始教拼音和加减法了[捂脸]。
我是二本,且不说985、211,我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小孩连普通高中都上不了而去上中专职校的,你能接受自己孩子上不了普高或者重点高中而去上职校的吗?
#我要上头条#
你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考上清华北大吗?有个残酷的真相我不得不告诉大家。据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通常都有这么一个典型的特征: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外出旅行一次、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那寒门到底还能不能出贵子呢?今天这条视频就要告诉你,“双减”之后,中国教育界真的变天了,寒门不能出贵子的时代要终结了。我带你看看教育改革这盘大棋是怎么下的?作为父母,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农村的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把这条视频看到最后。

前几年,教育被资本严重绑架。互联网巨头前仆后继地扎进了这个万亿级的市场,他们左手让家长焦虑,右手收割家长的钱包。谁有钱,谁的孩子就占据优质教育资源。这就导致了不拼谁聪明、不拼谁勤奋,拼的是谁的爹有钱。占据优质资源的孩子学习当然会更好,教育从此分化带来阶层分化,上升通道关闭。
有钱人说,我们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意思就是我祖上拼搏,终于可以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上最好的补习课,你们这些穷人凭什么和我平起平坐呢?这种思想是极其自私、危险的!你努力,那农民不努力吗?打工仔不努力吗?不能因为你的成功就堵住别人上升的通道。地主土豪都被打倒了,难道你还想再来一次?
资本让家长焦虑,政策就要让资本学会做人。2021年后,国家把“共同富裕”列为了最高宗旨。对于教育来说,共同富裕就是避免精英阶层一家独大,寒门、草根也要有一席之地。就像海洋生态一样,大鱼、小鱼、虾米都要活,还要活得好。世界可以不平等,但不能不公平。那些妄想既要自己成功,又想把资源世袭给孩子的,不可能甘蔗两头甜,都叫你吃了。凡是逆势而为的,一个字“打击”,二个字“严重打击”。即便你是商业大佬新东方俞敏洪,即便你一年纳税几个亿,照样格杀勿论。放弃万亿级市场没关系,只要能让普通孩子和富人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在的社会结构是金字塔型,是违背共同富裕原则的,高层的做法就是要逐渐把金字塔型的底座磨平收缩,塑造一个橄榄型的结构,让大家都能有机会成为中间阶层、较为富裕的人。这里必须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点个赞。

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大多数家长都忽略了的。不要以为你家孩子考上大学,就高枕无忧了。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亲戚的儿子强子在985大学学经济。他有一个室友,室友的爸爸是一个机关单位的中层领导。强子和官二代在同一个屋檐下,长久下来,他发现官二代也没啥了不起的。但几年后,他们的人生却发生了惊天的逆转。室友后来发表了3篇顶级期刊论文,去了美国大学读博,现在就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可强子在大学期间呢,每天除了按部就班完成课内作业,就是看闲书打发时间。明明都是站在985高校的肩膀上,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这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官二代的人生规划,家里早就给安排好了,大学里该干什么,毕业以后去哪里读博,再进哪个跨国公司,都是提前规划好的。人家的眼界视野,是在摇篮里就开始着手培养了。而强子的眼里,985就是人生巅峰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那么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即使侥幸考上名校,但没有后续能力的寒门贵子又有什么价值呢?

父母的见识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你是不是平时一张口,只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习”。那些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中产阶级,就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建议,让孩子的路越走越宽。所以说,家风很重要、见识很重要。
但很多家长都不知怎么去教育孩子,培养家风。洛克菲勒,石油大王,他曾经也是出身寒门,年轻的时候就是个记账员,但他后来成为了亿万富翁,并把他的家族荣耀延续到了第6代,没有一个败家子出现,你以为这只是钱在起作用吗?那富不过三代的败家故事你听得还不够多吗?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密码就藏在这本《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中,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洛克菲勒对儿子在学问、人际交往、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例如运气靠策划、第二名与最后一名没什么两样等独特的见解。
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很多名人教育子女的宝典。王健林就在王思聪20岁生日的时候,送了他这本《洛克菲勒》作为礼物,李嘉诚经常把这本书放在枕边常常阅读。这本《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非常适合孩子以及年轻人阅读,会对如何学习升华、创业致富有着很大的启发。为人父母更要人手一本,一定能够帮助你树立家风,实现家族阶层的升迁。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家庭教育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 #普通人怎么逆袭才能成功#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逆袭呢?
第一,逆袭不是超越他人,而是超越自我。
我们上大学不一定要上到清华北大,当官不一定要当到省部级,经商不一定要成为亿万富翁,那些可能对普通家庭来说,太难实现了。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比父母那一辈前进一点点,比命运安排的位置上升一点点,比现在变得更好一点点。也许父母没读多少书,但你现在读到高中,读到大专,你就超越了他们,而不一定要读到清华北大。
也许命运安排你出生在贫寒农家,但你可以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立下脚,让父母经历过的苦难不要在你的身上重演,你小时候经历过的苦难不要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

也许你现在仍在为生计而挣扎忙碌,没有大房子、好车子,没有多少存款,但你一天一天默默向上游,明年能比今年好一点,2030年能比2020年好一点,那也是巨大的进步。
逆袭不是一定要出人头第,而是自己超越自己。如果说要和别人比,那应该这样比:我曾经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我努力从最底层爬到了中下层,爬到了中层,从农村穷孩子成为城市中产,那就是很了不起的逆袭。
第二,逆袭不是一代人的事,也许需要两代三代才能完成。
在读历史书时,我特别注意苏轼、曾国藩这样的牛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后来发现,他们并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其祖辈、父辈一代一代积累来的。
例如曾祖攒下了几亩薄田,于是祖父就有能力读点书,父亲从小就沾染书香,考上了秀才或者有了一点名气,最终到了苏轼、曾国藩,才能中进士,成大才。如果不是几代人的积累,他们也是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成就的。

前面说到的那些企业家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能在商界做到顶尖,是因为他们的祖辈、父辈帮他们打下的基础。他们出身的家庭固然超越了90%以上的普通家庭,但他们的祖父、父亲却未必。
所以,也许你拼尽全力,也没法逆袭,但是你的努力,会让你的下一代,拥有更好的逆袭条件。
第三,超级逆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依然存在。
如果我们追求的不是成为全国最顶级的少数几个人,而是追求进入前10%甚至前1%的话,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机会就一下宽了很多。
问题教材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反华资本和国际学术界来掘中华文明的祖坟!为此培养了大批量的国内代言人和文化买办!从胡适那帮子老华奸开始,他们就死心塌地地认为中华文化是垃圾,是需要从根子上抛弃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中美之间差距最大的时候,大批中国的精英学子从内心深处对美国代表的西方文化跪拜臣服。几十年来,这一两代人已经在各个行业,特别是高校做到了中层高层,所以才出现了清华美院那样的丑恶现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存体!

高校的各种评级制度极其不合理,必须有论文,必须有国际著名期刊的论文,才能被国际学术界认可,才能成为中国的社会精英,才能成为资本的宠儿,电视的常客。中国的整个学术体系,就是国外资本的传声筒和代言人!
国际学术界绝非什么好东西!早就被国际资本渗透和控制!包括诺贝尔奖和各种评级体系。俄罗斯曝光美国在乌克兰的大量生物实验室的罪恶勾当以后,国际科学界一声不吭!
新冠病毒从何而来?是不是在美国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国际科学家一声不吭!
中医为什么被黑的外焦里嫩,臭不可闻!
西药的神药明明没有什么用处,却被吹捧!
吴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凭空出现的!
他背后有人!他是谁培养出来的!他的老师是谁?这些都要去查查!
现在出版社轻飘飘地发了个声明,说要整改,说自己任务重,疏忽了!

没关系,发动全国人民去翻看各种教材、图书、参考书,去替出版社找错误!
让人民去帮助你们吧!希望你们重新成为人民的出版社!
每天写评论,如果喜欢,请关注@老陈观天下,转发评论发发发。
#北京吴勇工作室数学插图##我要上微头条##我要上 头条#
今天,又看到一个志愿,一位700分的考生选择了清华的土木专业,怎么看待这个选择?土木专业适合在哪个分数段的考生?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这名考生可以有多个选项。即使在清华他也可以选一些热门的专业。清华土木工程专去年是放到提前批招生,今年回归常规批。同时700分的成绩也可以到华东五校,中国人民大学里面任选专业。可是他坚定地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
其次,土木专业真的不行了吗?不见得,它只是没有以前热门了。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薪水中等,要下工地。但是该专业也是有一定门槛的,而且相对好找工作。

第三,我们看这名考生,毕业后工作一段时间,比如40多岁做到大企业中层的概率要高于其它一些专业,假如毕业做选调生的话,土木,环境等专业会更好一些。
第四、哪些分数段的考生适合土木工程专业?中高分数段考生要慎重,性价比不高。低分段的考生可以考虑,尤其是男生。极高分数段的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因为毕业后有机会做到行业顶层,各行业的顶层基本没有冷热之分,大家都差不多。
大家的志愿方案做好了吗?评论区留言。#我在大学等你##高考志愿填报#
论外企的沉与浮?和一大堆身边在外企工作的朋友和同事聊天,特别是有多年外企工作经验的人,大家第一感觉是外企现在日子不好过,同时原先那种优越感已经几乎没有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之前,500强外企是优质毕业生的首选,舒适的工作环境、差旅政策和较有竞争力的工作薪酬甚至吸引北大清华这样TOP5学校的学生选择入职外企。在绿皮火车和招待所还盛行的时代,外企就是飞机、出租车和外资品牌豪华酒店的差旅配置,同时大多有出国差旅机会。以我现在的公司为例,2001年酒店住宿费用标准和2021年是一样的,很多外企当时一天的酒店住宿标准就相当于国企职工一月薪酬,一天的补助也能顶半月工资,一月的基础薪资可以在北京上海买一平米房(5000+)。2001之后大量外企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或者分公司,很多一本学校或者特色行业的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外企,当时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台资不如韩资、韩资不如日资、日资不如欧美企业。这个阶段外企仍是大学毕业生的香饽饽,但已经有所分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外企明显不如金融、咨询和医疗类外企。2002年是大学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第一次成为一个问题,所以之后进外企算是要PK竞争的环境。大概是从08-09年金融危机开始,由于外企遇到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期,外企开始出现裁员和薪酬增长缓慢的问题。09年4万亿的刺激又使资产的泡沫化,房地产开始飞涨,但大多数的欧美外企都是投资公司并没有投资房地产如建立大厦,很多受限于当时的投资政策也不愿意和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导致产品进口成本增长,外企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也逐步取消,同时08年出台的反垄断法也使外企的扩张心生忌惮。国内部分市场从外企以技术、政策占优势的环境变成外企要和民企、央企竞争的环境,外企本身较高的运营成本导致竞争力下滑。一大部分早期在外企混的风生水起的人这个时候都已经开始了移民国外的生活。从13年开始普通外企由于薪酬待遇原因招聘门槛已经非常低了,基本上是普通大学毕业生甚至不要求英语基础都可以进入,当然都是相对基础的岗位。以我现在的公司为例,现在基础的销售、售后岗位甚至连TOP20的应届毕业生都很难招到,如果招到基本上就都是作为管培生培养的。现在的薪水待遇比一些高端民企差距巨大,也就仅高于一些国企(非央企)。欧美外企出差政策和日韩以及民企也基本一致,就是高铁二等座、飞机普通舱、连锁酒店为主。身边的同事,大领导一般都是清华北大、外交学院毕业的,少数国外入职的是留洋背景的。中层领导一般是985高校的,老员工一般是当初的一本重点大学,新入职的员工很多都是一些名字没听过排名300之后的本科院校。现在的基层员工虽然没有996,但是大多数一月70%以上的出差时间,穿梭于客户,每月薪水在很多二线城市都买房困难,在客户那里也没有昔日那种自信和荣耀,甚至是为了客户关系有些卑微的。所售产品比国产的贵几倍,价值却没有等同的体现,一个销售一年就一千来万的销售业绩,公司还要年年加量且没什么销售提成。遇到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就拿起了裁员的大刀,程序员35岁失业,在外企销售岗40岁也是个门槛。大多数过了这个年纪的销售不是想着跳槽加薪而是想着如何在这个公司继续干下去。以上就是外企行业的普遍现状,现在除少数外企外绝大多数外企已经不是毕业生首选,公务员、央企、高端民企(软件、新能源)才是毕业生首选。
今天听说某领导家孩子的奇葩事。领导家夫妻俩都是中层领导,性格较强势。小孩学习好,性格较怪,他参加了3次高考,而且考上的学校都是牛校。
第一年,他考上了南方某沿海城市的985,读了一年,退学了。
第二年,他考上了上海某985,读了两年,退学了。
第三年,他考上了清华,据说因为专业不是很喜欢。后续不知他会怎么样发展。
本应是读大四的年纪,却重新成为大一的freshman。
希望他能圆满顺利毕业,不要因为专业不喜,又重新选择……
听说现在的小孩都特别叛逆,两代人代际关系比以往年代都恶劣很多。[泪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