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关于【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 2、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什么意思

1、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论语》乡党篇里讲了很多孔子亲身实践的礼仪,比如下面这段: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我们先来看一下传统解释:

孔子走进朝堂的大门,显出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没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坎。经过国君的座位时,脸色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说话的声音低微得像气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摆走上堂去,显得小心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走出来,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谨慎的样子。

我一直在强调一件事:一个字或一个词的解释要符合其本义或引申义的内在逻辑,还要在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中有类似的用法并合乎文理逻辑。在上述这段文字中,有些词语在乡党篇的前面两段重复出现: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踧踖(cù jí)的意思是恭敬小心,“君在,踧踖如也”和“复其位,踧踖如也”说明孔子无论是与君王在一起时还是回到他自己的“位置”上都恭敬小心。既然在同一段文字中的“复其位”的“位”是指孔子之位,那么前面的“过位”的“位”凭什么是“君主之位”了呢?而且此时的孔子是在还未进入朝堂面见君主的路上,强行解读为“过君位”是相当莫名其妙的。从上下文的逻辑看,“复其位”对应的当然就该是“过其位”,也就是臣被君召唤入朝堂的等候之位,即孔子作为臣子的等候站立之位。

论完“过位”,再来看“色勃”一词,在文言文中“色勃”就是“脸色骤变”的意思,多半都是愤怒的样子,比如“勃然大怒”。“勃”在汉字里是“兴起”或“突然”的意思。那么在“君召使摈”(君主命孔子接待宾客)这段,“色勃”一词作“神色兴奋热情”无疑是最合乎逻辑的,一如“兴致勃勃”, 也符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宗旨。

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那么在“过位,色勃如也”这句里,孔子在等候之位听到君主召见,过其位然后表现出被召见的兴奋之情不是同样说得通吗?更何况这两段的“色勃如也”后面跟的都是“足躩(jué)如也”,而“足躩”是“跳跃”或“脚步轻快”的意思,行进动作与“兴奋”的心情是完全吻合的。为何想当然地解读为“严肃庄重”呢?还是这句话:做学问不能靠读后感或意译来蒙混。

最后我们来看“摄齐”一词,从东汉学者郑玄到宋朝朱熹,统统解读为“提起衣服的下摆”,把“摄”解释成“提起”也就罢了,但把“齐”解释成“衣服下摆”的逻辑又在哪里呢?这又是标准的“读后感分析”了,通过学者自己所在年代的礼仪来猜度之前的礼仪。关键是“齐”在当时或者更早的年代有没有代表“衣服下摆”的其他例证?“齐”字的本义是“齐高的麦子”,在古文中有四种发音和以下解释:

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有些字典里将“齐”增加了“衣服下摆”的解释,而所举的例证就是《论语》里的这句“摄齐升堂”,这又是我常说的“孤证”。那么在揭晓我认为“齐”该如何解释之前,我们先来看“摄”字的解释:

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以上解释中“摄”当动词用,前面4种意思是常用的,第5种解释“迫近”同样出自《论语》,来自《先进篇》中,我最后再讨论。第6种通假“慑”,“害怕”的意思。“摄”念作“niè”解释成“安静”,其实是通假“蹑”。“蹑手蹑脚”即“轻手轻脚”的意思,引申为“安静”也算合乎逻辑。在这些解释中哪一个才符合“摄齐”里的“摄”呢?就是通假“慑”的解释,“害怕”之意。前面孔子不还是很兴奋吗?怎么又害怕了呢?是不是有些矛盾了?听我逐句来分析: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孔子走进朝堂外门(古代称国君之外门为"公门"),弯腰屈膝的样子,好像门太小容纳不下他一样。(孔子的身高虽然一直有争议,但在当时无疑是大高个。)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门时不踩门坎。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离开等候召见的位置时,面色兴奋,步伐轻快,但说话好像那些沉默寡言的人一样。(君主召见,必然派人引入,如果孔子步伐轻快还和引入者滔滔不绝地说话明显是不合理的,重要的话当然留在面见君主时说。)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登上朝堂时他害怕和厅门齐高(或者与君主齐高),所以做出弯腰屈膝的样子,屏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此处“摄”通假“慑”,“齐”就是“跟什么一般平”的意思,这和“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其实是一个道理,何故后面都有“鞠躬如也”?因为要表现出“敬畏之态” !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走出朝堂,下了一级台阶,面色舒展,怡然和乐。

没阶,趋进,翼如也:走完了台阶,快步向前,姿态好像鸟儿展翅一样。

复其位,踧踖如也:回到等候被召见的位置,又是恭敬而小心的样子。

我再来捋一遍逻辑:孔子从入外门时的敬畏状态,到被召见、“过位”时的一路兴奋,再到入朝堂时重回敬畏状态。中间的“色勃”不就是“改变脸色”的意思吗?只不过不是“变怒”而是“变兴奋”罢了。孔子的身高再高,估计也不会比“公门”和朝堂的“厅门”高,但从较远的视觉上可能就有“齐平”的感觉,另一种情况就是孔子身高多半会超过各国的“君主”,那在面见时就要“鞠躬如也”以免君主尴尬。面见君主结束后,孔子自然就神情轻松了,所以在回到等候召见位置的路上就如飞鸟般欢快了,一旦回到之前等候召见的位置上则又要表现出“敬畏”之态。

我们再来看《礼记·曲礼上篇》中被诸多学者用来证明“摄齐”解读为“提起衣服的下摆”的所谓证据:

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

我们就按照传统解释来看:

若不是请来吃饭的客人,席要散开些,一般说来,席与席之间要有一丈的距离。当主人跪着为客人整理席位时,客人也要跪着并且按住席子说不敢当。客人提出要撤去重叠的席子时,主人要一再地表示辞让阻止。客人就席之后,主人才能坐下。主人如果不问话,客人不可率先说话。将就席,要仪容庄重,不可有失常态。两手提起衣裳的下缉,使下缉离地一尺左右,这样才不致于脚踩着衣裳。不要掀动上衣。迈步不要慌里慌张,以免脚下有失。

“去齐尺”的“去”是“离开”或“距离”的意思,“齐尺”就是衣服下摆几乎“齐平离地一尺”的意思!你把“摄”对应成“抠”我也就忍了,凭什么就把“齐”对应成“衣服下摆”呢?这不是瞎胡闹吗?而且在《乡党篇》的“君召使摈”这段里,有关衣服的下摆是用“衣前后襜如也”(衣服前后像围裙一样摆动。襜:古代系在身前的围裙,即蔽膝)来表示的。因为在作揖的时候,衣服的下摆就会来回摆动。

我们最后再看《先进篇》里的这句“摄乎大国之间”,“摄”被解释成“迫近”,也有些学者解释为“夹在”,即小国被夹在大国中间的意思。而这两种明显都是“意译”。先来看含有这句的全文: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整段文章比较长,主要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学生讨论说:你们经常抱怨如果有人了解你们的“能力”,你们就能如何如何。那么现在不妨敞开来说你们认为自己有多大能耐?于是子路就率先回答了上面这段话。

这里的“摄”如同前面“摄齐”的“摄”一样,也通假“慑”,当作“害怕”来解释!因为“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相比就是小国,所以夹在大国中间就会受到威慑而感到“害怕”,如同现在许多国家被夹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一样。如果遭到大国的军事威胁(加之以师旅),国内又遇到饥荒(因之以饥馑),在内忧外患之下,只要我子路出马,差不多三年,我就能让他们变得勇敢,而且知道谋略。(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使有勇”可不就说明原本“无勇”吗?而“无勇”不就是因为“害怕”吗?这就叫“文理逻辑”!

2、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什么意思

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是夹,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

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

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是夹,出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原文选段: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本文关键词:摄乎大国之间是什么句式,摄乎大国之间的正常语序,摄乎大国之间(乎,介词,没有实际意义),摄乎大国之间是状语后置吗,摄乎大国之间正常语序。这就是关于《古文摄乎大国之间中摄的意思,《乡党篇》里的“过位”、“色勃”和“摄齐”——论语重读有必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27608/
1
上一篇 豪情壮志的古诗,有关豪情壮志的古诗(最脍炙人口的10首诗)
下一篇 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歌词(十三岁,让我轻轻告诉你)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