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特殊教育学校召开
“疫情防控暨秋季开学准备”工作会议
2021年秋季开学在即,为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及开学准备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8月25日上午,我校召开了“疫情防控暨开学准备”工作会议,会议由赵毅副校长主持,学校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参加会议。
会上,常讴东校长传达了上级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严格按照防控要求,抓好常态化条件下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同时考虑到我校学生的特殊性,要把各项工作细节考虑得更充分、更严密,同心共筑校园安全屏障,为秋季开学保驾护航。
赵毅副校长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济源示范区中小学2021年秋季学期返校开学条件清单》,就组织领导、防控责任、物资储备、防控准备、开学方案等方面对当前学校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最后,郭战军书记强调疫情大环境下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确保校园安全,要进一步优化应急预案,明确防控责任,认真落实开学物资准备、师生行踪及健康信息摸排、校园各项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确保校园稳定、师生平安。
本次会议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进一步完善了疫情防控机制和预案,为全面做好师生返校、确保开学工作安全有序奠定了扎实基础。
2002年4月,几经兼并后的“济源市水泥厂”像一艘风雨中负重的破船,终于搁浅。这个曾经带过无数光环的“地方国营”“明星企业”彻底破产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愚公故里飞向四面八方乃至省城大都市。
2002年7月,已经在家闲置几个月的400多名员工陆续接到返厂上班的通知。他们只知道所在的工厂破产拍卖后,被当地一家王氏家族接手,对于另易其主的事他们变得习以为常。
首次中层以上干部会议召开时,会议室里座无虚席,王氏家族的几个掌门人分别做了简短安慰式的讲话,最后指着坐在角落的一个高高的个头年纪最小的小青年向大家宣布:“他叫王世强,小名叫二毛,以后这个厂由他来负责……”与会者面面相觑。
因为小老板当时刚24岁。人们私下里纷纷议论:“恁大个企业,咋来个年轻娃,能弄成事吗?”
面对四五百号拖欠大半年工资灰头土脸的工人,两条破破烂烂从没有达产达标的机立窑生产线。其最为严重的程度,几乎每台主机设备传动部位的减速机座都有一个存留机器里漏出来的齿轮油的池子。加上后期几经兼并易主,企业已到了“元气大伤”“病入膏肓”的地步。用产品换原材料,发水泥给工人顶工资,亏损严重,负债累累……这样的一个烂摊子,知根摸底的广大职工一边带着心中的担忧和疑问,一边抱着失望的态度:唉,神仙也没招!没想到小老板破釜沉舟,淘汰落后设备以人为本终于又将企业做成了济源的明星企业
“楚材晋用“的下场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最有条件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这和其占据的地理优势有关。作为北方强国的晋占据山西及河北一部分,向南发展被中原各国和周王室阻挡,向北是苦寒地带。
齐国在山东半岛,同样空间有限。秦国的自然条件最差,偏处西北一隅,向东扩张首先遭遇的是晋国。
而楚国地处汉江、长江流域,往南有几乎有无穷尽的空间,就如欧洲人刚到美洲大陆一样,那些文化落后的原始部落根本不是强大的楚国军队的对手。
因地利,所以楚国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暴发户“:“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如此优越的条件、强大的国势,最终没能统一天下而是被西北的秦所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国容易发生内耗,从而造成人才外流,外流的人才反过来帮助敌国来对付楚国。
战国后期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对秦王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这篇上奏的背景是,秦国许多外国来的客卿占据要害职位,秦国的旧贵族吃醋了,建议将这些“外国籍“高官驱逐出去。最终秦王听从了李斯的劝谏而非旧贵族的建议,否则历史就会改写。
秦国有着依靠外来人才而富国强兵的传统,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李斯则是楚国人。
楚国和秦国正相反。“楚材晋用“之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典出鲁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五四七年),蔡国的公孙归生和楚国的令尹(相国)子木的一段对话。
归生(即子声)那一年参加中原各国调停楚国、晋国之争的国际斡旋活动,从晋国回来后,直接去了楚国。令尹子木招待他,闲聊时问了一句:“晋大夫与楚孰贤?“意思是据你观察,晋国的那些大夫和楚国的大夫比,哪一国的贤能更多?
归生的回答是:“晋卿不如楚。“这是给楚国令尹戴一顶高帽。“卿“是高于“大夫“的官员,一般指相国、司马、司徒这种顶级官员,而且在春秋时期,卿往往是世袭的。
子木听这话自然高兴。谁知道归生话锋一转:“其(晋国)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这段话告诉子木,晋国大夫那个级别(有点像一个公司的中层干部,是关系企业兴衰的骨干阶层)则多是贤能之士,几乎都可以当卿这类高官。但如南方产的杞树、梓树和皮革,多是楚国输送过去的。
子木听这话后,很尴尬,不甘心地问了一句:“夫独无族、姻乎?“意思是说晋国这些贤大夫中难道就没有国君宗室和姻亲么?
归生回答说:“虽有,而楚材实多。“一点也不给子木的面子。这人才资敌,让当国的令尹子木情何以堪。然后归生说了一大段话分析“楚材晋用“的原因: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
这段话的意思是: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乱刑法不滥。赏赐太乱恐怕赏赐到坏人;而刑罚太滥恐怕会伤及好人。
如果不幸事情做过分了,宁可乱赏而不能滥刑。与其伤及到善良的人,不如让奸邪的人得到赏赐。此番话包涵古朴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社会的法治原则相近。
即宁纵勿枉,宁可让坏人得到好处,也不能让好人被冤枉,这和专制社会“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刑法原则完全相反。
接着,归生举了一系列因“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的例子。比如:比如文公十年的子仪之乱,析公逃到晋国。
在楚、晋两国的绕角之战中,晋军扛不住了,准备退兵逃走,析公说:楚国军队轻佻而不坚韧,如果多擂鼓壮威,晚上合兵夜袭,楚国军队肯定会溃逃。
晋国听从其建议,果然。宣公十年楚国有若敖之乱,伯贲的儿子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将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部)赏赐给他。
于是,归生就对楚国令尹说了这么一番话后,回到正题:说贵国的申公因获罪而逃,有谣言说他女婿伍举帮助他叛国,伍举害怕跑到晋国了,其实他一直对祖国很忠诚,常常南望说:
我什么时候能回去呢?晋国准备给他一个县的封邑,像对本国上大夫叔向那样对待他。如果他真的归依晋国当了“楚奸“,那是楚国的大患呀!
子木听到后害怕了,于是劝谏楚王,让伍举回来,官爵封地如旧。
可有谁知道,楚国总是不能吸取教训,若干年后,国君听信谗言将伍子胥的父兄迫害致死,伍子胥逃亡。
这次不是像他的祖父那样逃到晋国,而是向东逃奔到吴国,最后当了“带路党“,引来吴国军队攻占了郢都。伍氏精英,到底免不了为他国所用的宿命。
春秋战国时列国竞争,其实最重要的是人才竞争。楚国有那样好的自然条件,地大物博,人才众多。然政治腐败,精英外逃,最终免不了被秦国吞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