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到新单位时,有个很有能力的中层干部在工厂如日中天时主动辞职,自己下海,很快被抓,放出来后音讯全无。前一阵在一个大场合遇到了这个人,他穿得极其正式,挨桌敬酒,谈笑风生、神采飞扬、滔滔不绝、搂脖抱腰,看来应该是发达了。看他跟几桌的人都相谈甚欢,我问那几桌的人,他现在干嘛的?众皆答不知道,我说你们不是聊得热火朝天吗?众人说:瞎扯呗!
哎,现在的人,真是虚伪!
我也一样。
冬天的一个周日,和小胖在江北大剧院闲逛,迎头碰上一对夫妻,双方皆愣住了,随即激动地大喊:哎呀,这不是XXX嘛!然后非常激动地握手,拥抱,做相见恨晚状。这对夫妻是我们的老乡,女生是小胖的大学同学,毕业后都在哈尔滨,刚工作时还有联系。后来这对夫妻做生意发达了,话越说越大,也许是我们羡慕嫉妒恨吧,从此,就断了联系。那天偶遇,一顿寒暄,依依惜别。随后我对小胖说:这特么真是太虚伪了,相互连个电话都没留,连个微信都没加!根本就不想再见,还特么热情似火!
小胖答:逢场作戏呗!
哇靠!
都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当个中产阶级就挺好了。供得起房、买得起车、结的起婚、生得起娃、看的起病,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可现在再看,就是个笑话。
我朋友两口子每个月工资加起来两万多,在哈尔滨这样的城市,妥妥的中产。而且两人都是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工龄都好几年了,和老板的关系也比较好,工作绝对说得上稳定。
都认为说是没有后顾之忧了,大前年买了房,然后生了娃,没想到疫情就来了,刚开始两人也没在乎,觉得半年病毒也就被消灭了,没想到疫情反反复复,没完到了。
更惨的是他俩一个在房地产公司上班,一个在旅游公司上班,两个行业这两年都是风口浪尖上,生存是一个比一个难。两口子现在都失业了,就算和老板再铁,也没办法,公司黄了。
现在我朋友天天开网约车赚钱养家,可也是入不敷出,愁的不成样子,房贷和孩子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所以现在没有绝对安全的中产家庭,以前混的好,优势再强,也要多给自己留条后路,多解锁一个技能,或是多干个副业,因为说不上什么时候,你就得靠它救命的!
听老家是哈尔滨的同事讲的。
90年代的东北,由于当时是政策性、强制性、短期集中的大批量失业,导致了经济硬着陆,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果放在其他国家,或者现在,大概率要发生社会动荡,但是当时绝大多数下岗职工,选择了替国家硬生生咽下苦果,靠着“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重头再来”的精神支撑,独自承受改革阵痛,最终“熬过”了那个时期。现在“上面”很多时候不愿提起,当时的改革虽是必要的,但是一刀切地推向社会,缺少后续帮扶引导,任由个人生死,成了不争的事实。不谈对错,至少得说,当时简单粗暴的方式有很多不妥,还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贫富差距拉开。
作为80后,从小学到大学,和父母共同经历了那个时期:刚开始是,拖欠工资、无薪放假。对于夫妻在同一个单位的“双职工”来说,没工资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当时一家子一个月收入也就几百元,没有多少存款,只能节衣缩食。然后不发工资的时间越来越长,几个月、半年、一年。
那时下岗买断工龄没有现在的“N+1”补偿,单位不同,补偿也不同,我妈好像买断就给了几千块钱,这其中还包含了要自己交社保的钱,拖欠的工资都没结清,就被推向社会自谋职业去了,那时工人就是那么听话。想找点临时工干干,挣点生活费,很难,因为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机会,尤其东北大量国企集中的地区,民营和个体经营很少,很多人学历是初中,高中中专算比较不错的,又人到中年,多数人只会本职工作那些。有些被逼无奈的家庭,甚至发生过,过年借钱买点肉包饺子,放点耗子药,一家吃完一起上路的人间惨剧。当时我爸是厂里中层科长,虽然出于“双职工保一个”没下岗买断,但是不开工资,反倒还得交一笔钱--“国企改制”参股钱,没生活来源,下班自己就去开“三蹦子”(三轮摩托),载客挣点,开始抹不开面子干,可后来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只能硬着头皮干。一趟几块钱,一晚上好的时候挣三四十吧,冬天零下二十多度,也得等活,脸吹得都能起皮,到饭点舍不得在外面吃,都是拉活儿路过家附近,才回家吃一口,饥一顿饱一顿,落下了胃病。我妈是厂里质检员,当时已经被下岗买断工龄,还得自己挣钱交社保,为了生活干过绿化栽花、餐馆打杂、学过服装裁剪、后来路边做煎饼果子,周末我爸一整天得出车拉活,所以进货的活就是我的了,去批发市场买几箱的香肠、辣酱、麻将等,骑自行车驮回来。因为要躲着城管,就在家附近支那种带玻璃窗的三轮推车,好的时候一天挣个几十块,差的时候一天挣几块钱也是有的,算把焦炭成本挣出来了。虽然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但是总算有个活计,这一干就是19年。
当时家里过得很不易,可是父母扛下了所有生活压力。高中那会,我跟我爸说,听说大学学费挺多的,担心家里能不能供得起。我爸告诉我说 “你放心,家里砸锅卖铁也供你念书”。大学第一学期,父母给我凑齐了学费和生活费,坚持不让我申请助学贷款。但是第二学期,我爸面露难色地和我商量“你.....先开学回去,等...过段时间,生活费再给你汇过去...家里最近确实有点紧,你看...行不?”。我笑了告诉他,“没事,不用带生活费了,上学期的生活费还剩一半呢,足够。”于是那个学期,我没带生活费就返校了。
后来家里情况逐渐好转了,下岗的影响才一点点淡了,父母对下岗的态度,真就像小品《送水工》里高秀敏说的“孩子,别为我担心,都过去了”。可是回想那些年,熬过来的人和地方真的太不容易了,有些人和地方没熬过来,就永远地没了.......父母现在退休了,熬出头了,可当年企业拖欠的工资到现在还有几年的没补呢。物价已经飞涨了多少倍了?当年一个月那几百万的工资,就算现在给了,还值多少钱?谁来负责?没有。有些黑东北、莫名恨东北的人会说,那是活该,就该砸了他们的饭碗!之前的福利怎么不说!可当时广大职工没做错什么,只是一直在按计划经济的规定,听话地工作生活,没偷没抢,不弄虚作假,用劳动换来的工资和福利有错么?凭什么成了“被牺牲的一代”,独自承受改革的痛呢?靠自己熬过来的,别人又有什么资格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故事讲完了,说真的,我们苏杭一带的年轻人大多没有接触过国企改革,90年代东北、山东等地的国企改革真的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此致,敬礼。建议,补偿。
#哈尔滨头条# 朋友刚租了一个使用面积约35㎡、南北通透、一室半、装修有点年头的中层房子花了900元/月。据他讲,这房子放在之前要1200元/月,房主给他打了几次电话,从1000元/㎡谈了下来!
不能唱衰房子啊,因为这样的话,人家就会说你是“无房户”,不配拥有房子!!而房价唱多者无非那么几个理由:
1、交易所天天人满为患;
2、水泥、钢材等材料在涨价;
3、通胀原因房子不可能跌;
……
用话怼回去就是:目前这个阶段还吹嘘房价的,要么是多房户,要么是高位接盘不久的人!这类人底气不足,生怕被套在山顶,一个劲的找着各种理由讲房子不会降价,寻求自我安慰。
交易所人多能说明什么?本身它就是办理过户手续的地方,你要去学校还会看到很多学生呢,难道全世界都是学生嘛。交易所人多与少,这要与之前办理房产交易的人数比较。现在房子真实交易数量还用说吗,心里没数吗?
房子用料等建安成本在房子总价格构成里所占比例是微乎其微(本地的行情是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水泥和钢筋那点涨价不影响什么,这与前些年房价涨得欢时,它们价格不左右房价也是一个道理的。
不论承认与否,决定房子的价格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供需关系!本地二手房市场数量暴涨、新楼盘入市大增,拿什么托住现在的房子价格,信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