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智慧的化身,他的智计无双,在刘备死后,独力撑起蜀汉政权已成天下的共识,但也有人说正是他的管理能力的低下导致蜀国最后人才凋零,最终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是这么回事吗?
在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确是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武有关张赵马黄一流上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刘备之后,特别是诸葛亮过世后,蜀国确实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了。只有一个姜维堪堪可用,按说五虎上将的后代都在,蜀国怎么会落到这个境地呢?
要说诸葛亮的工作态度,那是没得说的,可以说是兢兢业业,如履薄冰。正如后世对他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非常恰如其分。但是他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性格太谨慎了。他生怕部下们犯一点错误,以至于蜀国的将军们出征时都要领取诸葛亮赠送的锦囊,遇到困难打开锦囊。通过 这种方式诸葛亮可以决定战场上的走向,这样打胜了是“诸葛丞相的妙计”,打败了是“此乃天意”。也就是说 ,无论胜败,都是诸葛亮的责任和将军们半点关系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将军们只是执行命令的机器,只要听话就好,不用承担压力。长此以往,他们无法学习,无从成长,所以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没有一个治国之才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种不敢让手下人犯错,其实就是管理方式的重大缺陷。管理者插手过多的实际工作,会让员工感觉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工作积极性受挫。想要让团队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激发团队各成员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真正的管理者都要学会授权,别怕员工犯错。团队管理者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要眼睁睁地看着员工去犯错。而且还不能说,要给员工试错的空间,培养员工的责任感,让他感觉这件事跟他自己是有关的,是需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的。
一般来讲,管理者在团队中有三种角色定位。
1.下层执行:使命必达
初级管理者:以执行为重,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保证最后的结果。他的目标是完成任务,取得信任。
2.中层管理:面面俱到
中级管理者:负责团队中的大小事物。比如,传达领导指令、拆分整体目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考核阶段绩效等,这需要他既能解决问题,又能营造氛围。
3.高层领导:营造氛围
高级管理者:考虑的是做任何一件事对整个团队情绪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要求他多营造氛围,借助他人来达成目标。
上面这些管理原则都是樊登老师的著作《可复制的领导力》中叙述的。樊登老师不用我多介绍,他曾是央视主持人,大学MBA讲师,后来又从无到有创立了“樊登读书会”。可以说樊登老师既有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管理实践经验。樊登老师亲自讲管理课程数百场,影响数万人,这本《可复制的领导力》的理念、方法以及实操技巧和经验,深刻影响华为、海尔、苏宁中国银行等领军企业,并被北大总裁班、清华大学MBA课程等进一步传播。樊登老师告诉你,领导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复制的,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领导力。
对《可复制的领导力》这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下方链接“看一看”购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