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损失到底有多大?
首先就要分析总兵力的问题!
刘备湘水之盟时,用尽全力也不过五万主力,后来拿下了汉中,元气尚未恢复,这一阶段还经过了失荆州(损失了3万人左右)。
再者,魏延的汉中军团也在汉中驻扎防御曹魏,吴懿也没有参战的记录,(至于马超没有参战,可能是不适合这种战场,也可能已经重病),因此,东征军的数量,是不存在不减反增的可能的,数量应该在5~6万左右,前期的部队在4~5万,后期武陵蛮加入战局,增加了数量1万左右。
最后估计的损失,应该在3~4万左右。
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首先,赵云在江州应该是有一部分的预备队的,数量到1万到2万左右。其次,从后面的记录来看,益州的水军应该没受到太大的损伤(两个水军统领吴班陈式全部幸存),再者,应该还有一些秭归和巫县的守军幸存,还有一部分的军队是被击溃了,因此后面还可以召回来。
损失的部分如下,主力的部队,是首先被攻击的,这一波应该直接损失了1~2万人。
其次,在马鞍山,又大败一阵,损失了万余人,而五溪蛮夷的万人部队,应该几乎全部被消灭(沙摩柯战死)。
而被刘备安排放置在江北防备曹丕的黄权部队,因为被截断道路,所以被迫投降魏,这支部队的规模应该在5000到1万左右,应该不会超过1万人,但是配置很好:(权及领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诣荆州刺史奉上所假印绶、棨戟、幢麾、牙门、鼓车。权等诣行在所,帝置酒设乐,引见于承光殿。权、合等人人前自陈,帝为论说军旅成败去就之分,诸将无不喜悦。赐权金帛、车马、衣裘、帷帐、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应该是刘备用来预备来镇守荆州的班底)
加起来损失在3~4万左右,这些失去的部队 ,都是“四方之精锐”,也就是百战老兵,严重影响了汉军的战斗力,也动摇了蜀汉的根基。
当然,除了兵力上的损失以外 ,还有人才的损失,大量的年轻将领死亡,中层人才基本断层,最可惜的是黄权降魏,马良陨落,张飞还没有出手,就死于暗杀,除此以外,有名有姓的战死的都有数十人。
这些百战老兵和人才如果可以留到丞相北伐之时,局势应该会好很多。可惜没有如果。
杨骏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连封赏这种好事都会有人反对,而且最终也没见谁念他的情。
没两天,封赏事件中的反对者遭到杨骏打压。左军将军傅祗调任侍中,被剥夺了兵权。侍中石崇调任荆州刺史,被赶出朝廷。何攀虽然没动窝,但也处处受杨骏排挤。
石崇即将远去荆州。在众多为他送行的好友中,也有杨骏的弟弟杨济。
“石君,对不住啊……“杨济和石崇私交不错,他知道石崇一番好意反落得这样的结局,心里相当过意不去。
“没事!没事!“石崇倒也坦然。
“你说说,我大哥搞成这样,公卿会怎么想啊……“
石崇言道:“太傅要想得人心,就该与四海贤士共同执政才行啊!“他可没杨济那么纠结,心想:朝廷怕是要面临一场动荡,搅和政治不如闷声发大财。果不其然,他到荆州后便驱使手下劫掠当地商队,干起了官行匪道的勾当。后文我们还会讲到他。
此时,“三杨“中的老二杨珧已经辞官隐退,老三杨济虽也有急流勇退之意,但想到兄弟的命运毕竟绑在一起,不得不帮杨骏出谋划策。
他提议:“皇子司马遹深得先帝宠爱,又是陛下唯一的儿子,大哥可以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再挑选德高望重者辅助太子参政,这肯定能得到公卿的支持。“
于是,杨骏奏请朝廷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拜何劭为太子太师、王戎为太子太傅、杨济为太子太保、裴楷(裴秀堂弟)为太子少师、和峤为太子少傅、张华为太子少保。这起人事调动几乎算是杨骏执政期间唯一可圈可点的事。
在这六位东宫辅臣中,杨济是杨骏的三弟,何劭在司马炎临终前帮杨骏写过托孤诏书,二人受杨骏信任自不必多言。
另外四位王戎、裴楷、和峤、张华全都是大名士。张华是伐吴功臣,曾在司马炎时代遭太子党打压被罢黜,已经在家赋闲多年,至此,他终于被朝廷起用,重新踏入政坛。
裴楷属于河东裴氏家族,是名臣裴秀的堂弟,号称“玉人“,他和杨骏是儿女亲家,但他断定杨骏成不了大器,刻意跟杨骏保持距离。
不多久,杨骏又开始排挤这些大名士,不让他们参政了。结果,东宫的实权派只剩下杨济。
杨济提醒杨骏:“起初,王佑劝先帝派出三位皇子担任外州都督(司马炎的三子司马柬出任关中都督,五子司马玮出任荆州都督,十子司马允出任扬州都督)正是为了牵制大哥你。现在王佑官任中领军,手握皇宫内禁军兵权,大哥又深居宫中,极不安全。我觉得该找个借口把他赶走。最近正好河东太守空缺,不如派他去河东吧。“
杨骏同意。
《晋书》说王佑是杨骏心腹,但这一说法明显跟王佑先前谏言司马炎要提防杨骏相违背,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晋书》中的记载有误,而杨骏、杨济对王佑的态度也恰恰印证了这点。
杨骏赶走王佑后并没再任命新的中领军,显然,他那些资历浅薄的亲信没法镇住皇宫内中层禁军将领。也就是说,他只是把皇宫内禁军打散,却还是不能完全控制。
总而言之,表面上位高权重的杨骏根本hold(把握)不住这么大的盘子。
孙楚(曾在王济葬礼上学驴叫的名士)劝杨骏道:“您以外戚的身份位居辅政重任,应当秉承公正、诚信、谦逊。时下众多藩王手握兵权占据各大州郡,宗室强盛,您硬是不让他们参政,我担心祸患不远了。“
杨济也劝大哥把司马亮请回来一起辅政。他是个聪明人,按他的算计,大哥无德无才,若这么搞下去早晚是条死路。如果大哥能跟司马亮共同辅政,朝廷格局则会瞬间发生改变。
要么是杨家与宗室联手,平衡其他朝廷公卿;要么是朝廷公卿分成两派,一半支持杨家,一半支持宗室。总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全天下都跟杨家作对。
然而,杨骏一概不听。
杨济郁闷地来到好友傅咸(傅祗同族)府中。几杯酒下肚,他忍不住跟傅咸抱怨道:“糟心透了!真想像我二哥杨珧那样隐退,不问政事……“
“又是因为你大哥的事发愁?“
“还能有什么事?大哥如果屈身退让,请司马亮入朝参政,杨家之难尚可幸免,否则,就等着灭族吧!“
“唉!你大哥的确应该与司马亮联手辅政。再说,外戚与宗室本来就该彼此仰仗、相互援助,所谓唇亡齿寒哪!“
“这道理就是没法跟我大哥讲明白。“
“你先别愁,明天我去劝劝太傅。“傅咸第二天果然去劝杨骏。
杨骏非但不听,反而开始变着法儿排挤傅咸。最后,他连杨济都爱搭不理了。
杨骏办了无数蠢事,唯一尚算得人心的就是册立司马遹为皇太子,不过,凡事都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册立太子也不例外,这不可避免地得罪到一个人皇后贾南风。
新领导上任才两周,我竟然成了第一个被调整工作岗位的人。早上一进办公室,还没有打开电脑,人力资源部长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我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一职被免了,让我去公司附近的一个项目部办公室任职。
我今年48岁,在这家大型国有企业已经上班25年了,职务也从一名普通的学员到了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好歹也算是企业的中层干部了。
当年大学毕业时,我单枪匹马来到这家企业,靠自己的能力,从基层办公室普通员工干起,用了12年的时间,终于熬到了公司的办公室员工。随后,我更加珍惜这个岗位,凡事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在工作20年的时候,被任命为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
在这个岗位上,我已经先后服务过三任领导,组织过无数次会议,写过无数篇报告和汇报材料,也为领导解决了无数的难题。无论是在领导还是在员工心目中,我在为人处事和工作能力上,都有着良好的口碑。
本来以为我会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干下去,或者即便是工作调整,也会调整到相应的岗位,怎么会由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的岗位调整到工程项目部的办公室员工一职呢?
部长和我谈话,叫我不要有思想压力,说我下去是为了锻炼年轻人,你看现在很多年轻人需要快速成长,我们也要大度一点。
我冷笑了一声,问他截止目前,有没有落差这么大的?既然要培养年轻人,你们办公室的年轻人也不少呀。
他脸色微瘟,说是因为这是个收尾项目,所以只能在办公室屈居。要不然就会弄到其他离家很远的项目,这也是为我着想。
我又冷笑了一下,究竟是为我着想还是拿我开刀?按惯例,即使要调整,也不会从办公室主任下手呀。我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对,这么快就被调整了?
部长看我快哭了,安慰我道:我知道你工作认真负责,也知道你能力很强,但是,我知道没用呀,那你最近都干了些什么?和新领导有过哪些接触?
干了些什么?这段时间不是一直在给领导找房屋吗?好不容易找到房屋,才松了一口气,这两天正调整内务呢。他被任命后就出差,这不才回来几天嘛,你和他也不会有太多接触吧。
部长沉默了一会儿说,因为咱们两的关系好,我不得不告诉你实情,你给领导租的什么房子?
我想了想说,我租的公司附近小区的电梯房,24--4,84.8平米的小三室两厅,配套齐全,环境也不错,价格还实惠,应该没任何问题呀。
部长问我,你在找房的时候问过房屋都住过什么人,发生过什么事没有?
我感到很奇怪,这个房子本来就是房东用来出租的,住过什么人我去过问干嘛?
部长说,我实在不想说你,你也是快50岁的人了,认真了这么多年,却在这上面翻了船,你给领导租的那套房,不但一堆4,还曾经因煤气发生过事,领导住进去第一天就听隔壁的老太太说了。你想,咱们单位可是干工程的,安全是大事,你却连这点小事都干不好。
原来,我成新领导来后被调整的第一人,竟然是因为这个原因。想想为了给他租到合适的房子,我先后跑了周边的六七个小区,东比较西比较,却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个结果。
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我把能考虑的都考虑到了,自认为细节已经到位了,竟然没想到这样的事。
因为这样一件事,我竟然被这样处理,作为领导,难道不给一个改错的机会吗?领导的心眼,难道是针尖大吗?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是去找领导谈谈还是直接接受安排,去项目部当一个普通员工呢?我这个年龄,辞职是不可能的,那我究竟该怎么办呢?#职场微头条#
@随园麦小兜这是我朋友的故事,她刚刚哭着给我打了电话,问我该怎么办。一个快50岁的成功女性,竟然哭得这么伤心,我似乎还是第一次见。
说真的,人在职场,需要考虑的事很多,古有关羽大意失荆州,今有她大意失岗位呀。虽然我感觉她的新领导有点小题大作,但是她自己没做全面的考察,在租房时没有多考虑一点,也不得不说是她的失职。
只盼她今后工作中吸取教训,干事能更细一点,守好晚节,放宽心好好干到退休吧。毕竟,和任何人置气,都不值得。#直言职场#
#假如把刘邦,曹操,朱元璋放三国时期谁能最终胜出,谁第一个出局#
每个人物成长都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离开了这个背景福祸难测。如果刘邦、曹操和朱元璋三个在汉末的赛道上,能够跑赢的还是曹操。谁第一个被淘汰,综合分析还是老朱同志。
1
先交代一下背景。
后汉末年,黄巾起义席卷天下,中央朝廷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扑灭。强烈的外部诉求激发了后汉朝廷的神经,一批批地方大臣趁势占土为王。朝廷内部,外戚势力内廷势力纠葛不停。外部势力成为决定天平上的砝码,董卓进京一下子把鹬蚌相争的两股势力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董卓,一介西凉莽夫,在黄巾起义的档口趁着武勇成了地方势力大腕。突然的进京搅乱了天下的局势,董卓在洛阳的倒行逆施给了所有反对势力的借口。当时,以袁绍、袁术、孙坚、刘表、刘璋、公孙瓒、陶谦、孙坚等一批势力趁着借口开始了杀伐过程。
后汉少帝被杀,献帝正随着这失控的局势一路颠簸流离,一会儿洛阳一会儿长安,提心吊胆缺吃少穿的日子正囫囵过着。人在途中,因为献帝这个活标本吉祥物为标靶的各路猎手磨刀霍霍,不亦乐乎。
2
按照出身机会情况分析,老朱第一回合出局。
在这样一个将亡未亡的环境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反对董卓的问题。反对董卓以四世三公袁绍为总扛把子,统合各路势力先反对再说。这样的势力中,曹操由于祖上的人脉关系和自己的官场经历也捞到了中层军官的官职,这为曹操后期发展势力提供了根基和平台。
这样的出身际遇,刘邦在当时只能泯然众人矣,刘邦的出身就是一个大汉帝国的不入流国家公务员,要背景自己就是最大的背景,要实习经验当过乡镇派出所所长兼民警的刘邦当然也不够格。唯一能有点机会的就是能团结人会来事儿,这个人家曹操不比刘邦差多少。
朱元璋就更不用说了,有笑话说得好开局一只碗的日子,祖宗十八代贫农出身。这样的出身在汉末的举孝廉环境中连机会都没有。就算有机会能够参加黄巾军,老朱在装神弄鬼这一块根本不是张角弟兄几个的对手,至少人家是专业的,老朱是业余的。
3
第二回合比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这一回合老朱依然出列。
秦朝的高压政策让秦在始皇帝死后短短几年时间就分崩离析。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泥腿子和高富帅的大会战,秦朝的统一天下除了官僚阶层、六国贵族,剩下的就是泥腿子们,陈涉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让泥腿子们看到了机会,遍地烽烟动身早分布广势力小。六国贵族在秦朝的百般监视下瞬间依靠祖上残存的一点气质,也捞到大好处。刘邦代表的泥腿子势力和项羽代表的贵族气质在艰难中取胜,垓下一战项羽出局。
朱元璋所处的时代主要的矛盾民族矛盾,大元朝廷的内讧让底层势力无法安定,无法安定的底层民众只有反抗一条路可以走,再加上民族的分别让天下汹汹的局势只能向一处去。张士诚跟元朝朝廷大打出手势力毁灭性打击,陈友谅接受徐寿辉的势力吃相太难看不稳定,两大势力都是纸老虎轻轻一推就烟消云散。大元朝廷丞相、太子以及顺帝三方角力内耗,无法形成合力。老朱统一北方有民族矛盾加持和敌人内部瓦解加持相对汉末更难一些。
曹操所在的汉末,各个地方势力相对均衡发展,所有势力一下子谁吞并了谁都不太现实。陶谦的徐州陶谦不死曹操吞并就够呛,刘表的荆州刘表不死曹操也够呛,这个战略等待期要整合一大批的谋士智士勇士。这个整合的过程就不是刘邦和朱元璋能够完成的,围绕在曹操周围的谋士郭嘉、荀彧、许攸、贾诩以及司马懿等等,不能不说没有曹操文化底蕴的加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妙绝,这一手的战略定力刘邦和朱元璋更是望尘莫及。刘邦的随性落在胆大会协调下属,跟项羽楚怀王的相处要不是项羽脑袋信号不好早被弄死了,与怀王约更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略输一筹。朱元璋能力虽然强,朱元璋与郭子兴的相处就能看出来朱元璋同事也是无法完成这一战略。
如果汉末的天下,刘邦、曹操和朱元璋三个人依然是曹操胜出,刘邦次之,朱元璋最先被淘汰。这不是说朱元璋比曹操、刘邦差,只是大家相处的时代不一样,适不适合而已。稻草放在炉子里那就是柴禾的价钱,跟大白菜捆在一起就是大白菜的价钱,跟大闸蟹捆在一起那就是大闸蟹的价钱。刘邦,曹操,朱元璋,亦或者其他翘楚人物都只不过是那跟稻草而已,时代才是锅炉、大白菜或者大闸蟹。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