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地产同行在融创中层做管理,前几日我们吃饭喝酒聊天,他是华北区域一个城市的前期副总,表示公司确实亚历山大,也在裁员,裁员比例在30%左右,不过这个哥们还是很仗义,即使裁员,也帮手底下兄弟找其他公司的工作,好歹也有个着落。
另外就是行业前景忧心忡忡,这个地产行业尽管不会被锤死,但是高发展阶段已经过去,高工资也不再容易,想要转行,但是困难重重,并不容易,如果一个月2万,回到月薪七八千,恐怕没办法接受,这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听许林芳说管理
基层要有饥饿感。
中层要有危机感。
高层要有使命感。
就是说没有使命感的高层,不是一个合格的高层。这样的企业没有前途。
而高层没有给中层以危机感,说明高层的管理机制不合格。
而中层没有给基层饥饿感,也是不合格的。
我现在想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知名公司不行了,原来是高层没有使命感。
昨天正月初五
有朋友带了上高二的孩子来家里做客,
饭间,谈到孩子最近成绩不错,
按照现在的状态发展
未来上个一本是小目标
本来过年讨论孩子学习是件很不礼貌的事
我自然不会去问
是朋友自己主动介绍的
说孩子现在自己知道主动学习了
以前周末只玩游戏,现在都去图书馆
这确实是一件让人很欣慰的事
尤其对于朋友而言
在孩子上初中时,
两口子就有魄力送孩子去大城市上了一所有名的私立学校
这本身就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意思
朋友自己就是中学老师
一般人的思维,
家门口的学校不上,异地求学,
这确实需要魄力
平时孩子住校
每周末,朋友都 要跨越几百公里去陪孩子
风雨无阻
这一点,大部分人也学不来
后来为了方便照顾,还在那边买了房子
当然了,孩子父亲是做生意的,
财力方面不用考虑
但即便如此,
朋友的做法依然让人钦佩
这可能与朋友早年间也做过生意有关
这就是生意人的思维
敢想,敢做
和大部分励志故事一样
朋友小时候,家穷,
靠自身努力通过求学完成了身份转换
因工作分配到了山区
闲时便和老公一起做生意
完成了初始的财富积累后
为了孩子上学
历尽千难,调进了城里
当所有人觉得故事进入尾声时
又通过赛讲
选调到了更大的一所学校
能力得到认可后,还进入了中层管理
干劲十足,前途光明时
为了专心照顾孩子
又辞去了管理之职
每一次蜕变都是一部鲜活的奋斗史
这样的人
若不成功,天理都不容
我们公司是某国企控股的子公司,总经理基本都是集团下派过来的,以前派过来的总经理基本呆两年就调走了,这些派过来的人知道自己在这里呆不长,可能也就过渡一下,也就没有想把这个公司做做好,或者换句话说没有为企业做好长远规划。企业项目基本也是选择短平快项目,尽快在其任上能见到效益,不影响自己的年薪就行,至于国家提倡的“成功不必在我,成功一定有我”的奉献精神,根本没人当回事。 因公司在产品开发上缺少长远规划,新老产品不能有效衔接,造成公司有竞争力的产品越来越少,基本还是在吃老本,以至于公司一直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大环境好,还能有点利润,大环境不好,企业经营就很困难。
2018年,集团搞改制,可能因为公司小缘故吧(不到2个亿产值),我们公司被作为改制样板给树立了起来,要求核心员工持股,前任总经理大概是不肯入股,毕竟真金白银掏出几百万也不是小数目,这两年在总经理位子上大概也知道投入进去风险很大,所以就出局了。现任总经理原是公司的副总,虽也是集团派过来的,但在这当副总很多年了,一直没升上去,那次大概是因为肯投入,获得了集团的信任,终于做上了总经理的位子。一众技术、销售骨干,中层干部也非自愿入了股,说非自愿是因为大家对企业的前景没有信心,知道这里面的风险,但在这公司干,不入也不行,当然基数也是根据层级定好了的,这样总算凑足了数额,达到了要求的小股东股份比例。事实也证明,几年来,公司的经营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入的股份几年了也没见一分的分红。有的小股东抱怨还不如放在银行呢!但既已上“贼船”,想下船也没那么容易。
通过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的是:
1、俗话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企业,最高管理者很重要,基本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方向。
2、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定要有前瞻性的长远规划,今天的行业地位不代表你将来还能保住这个地位,一定要未雨绸缪,为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3、企业缺少把这份工作当一份事业干的人,混日子的人多了,自然就磨灭了干活的人的积极性。
国企有些问题积重难返,对我这样的中年大叔,真不知道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