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在一所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做为一名非党宣传干事,我每月要去市机要局领取传供厅局级党员领导干部阅读的《情况内参》即大参考,取回后由我直接分发到学院的每个领导的手中。
借工作之便,我有幸能看到连宣传部长也看不到的大参考。这个16K本大的月刊里面内容还是很丰富的,每次取回后我都是大致浏览一下题目,择其感兴趣者读一下,然后匆匆分发给各领导。
当時我虽然还没有入党,但我知道领导分配给我的这一工作是对我的信任,因此我能自觉地保守秘密,从大参考上看到的内容从未对别人讲过。
当時我还承担着全院各部门报刊的阅订、分配工作,还有去新华书店内部发行科的内部书籍订购工作。我又有幸购买、阅读了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书籍,如三卷本的《第三帝国的兴亡》被批判参考的一些南斯拉夫、苏联的一些小说等,扩大了我对历史、文艺批判的视野,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
也许我的工作注定要和党的文件和人事档案结缘,八十年代中期我又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党办主任兼组织科长,管理党内文件和全厂中层干部及一般干部的档案。党内文件分中央、省委、市委文件;密级有绝密、机密、秘密三个等级;接到党内文件后分送厂领导班子成员传阅,阅后收回归档,到年末整理汇总,统一上缴上级党委文件管理部门,八年来接收、传阅文件上千份,无一差错。
有時因工作需要须查阅一些中层干部的档案,里面的内容林林总总,很丰富。尤其老干部的档案袋很厚,重量是年轻人档案的几倍,打开一看,记载的是他参加革命工作后各个時期的表现和组织上的评语。说来好笑,有的老干部因为拿了战友的一个喝水的搪磁缸而受到纪律处分。这个处分带有明显的時代特症。
记得有个老干部,四六年参加革命,因没有文化又生性活泼,坐无坐像,站无站像,工作多年只是个科级,他离休后在十年前工资就达八、九千,算是很高的了。
時代变迁,与時俱进。现在人员调进调出,入职去职都很简捷了,人事档案更是简而又简,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時间就是效率,時间就是金钱,時代的弄潮儿把精力和才智放在创新和賦能上,那有闲功夫去搞花架子。
肯定现在不等于否定过去。以前的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在当時那个年代是必须的,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我做为这两项工作的参与者,对自己辛苦的付出也是引以为自豪的!
我退休后,从东北到广东生活,带了棉衣、单衣十多件。到广州后,女儿为了我外出体面,硬又买了几件衣服,结果可倒好,各种衣服成了摆设,最常穿的也就那两三件。广州的气侯不像东北四季分明,只有夏冬两季,衣服穿不上,又舍不得扔,哪件衣服什么时侯买的,在哪买的,能回忆个大概其,也算有个历史记载的功能,时间久了,便有了感情,有一件格子衬衫,距今至少有十五、六年了,在我四十岁那年,竞聘单位中层付处长,单位要求上台演讲人员要着正装,白上衣藏蓝裤子那种,我恰好没有白上衣,也没特意去买,就穿着那件格衬衫上台了,最后竟如愿以偿地当选上了,从此我把它当做吉祥物,倍加珍惜,轻易不穿了。2014年,我48岁时竞选处长,又穿上它,结果又成功当选,我的这件普通而又神奇的衬衫伴随我走过大半个职场,工作也好,生活也罢,世间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无处不在,让心存善念的人活得悠然。
2017年,曹德旺把45岁女婿叶舒叫到办公室,转身关好门,语重心长地说:"小叶,集团总经理左敏提出辞职了,你好好准备一下,接手他的工作!" 叶舒却没有第一时间答应下来,而是推荐了自己的大舅哥曹晖。
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时期,曹德旺抓住机会,将主业转变为生产汽车玻璃,并盘下了自己做工的玻璃厂,成立了福耀玻璃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家小小的玻璃厂成长为了庞大的福耀工业集团,并且在曹德旺的掌舵下,不仅一跃变成国内汽车玻璃的巨头,更是走向了全世界,成为了国内外闻名的汽车玻璃供货商。
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曹德旺,婚姻家庭也并没有拖他后腿。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曹晖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后来还被保送到国外留学;小儿子曹代腾是金融专业的高材生;女儿曹艳萍虽然学业上没什么突出的成绩,但是为人温柔体贴,知书达理,很是讨曹德旺喜欢。
叶舒,校草兼学霸,厦门大学经济学的硕士高材生,毕业后进入了福耀集团,和曹艳萍是一见钟情。起初曹德旺是不同意的,因为两人学历差距太大,害怕女儿会受到伤害。未曾想两人的感情比他想象的还要紧密,久而久之便接受了这位女婿,之后曹德旺更是把叶舒当成"义子"来培养。
叶舒属于稳扎稳打的实干派,进入福耀以来,靠着自己能力担任过集团很多重要职位,比如供应部总监、采购部总经理等等,但这些都只是中层管理层,离公司的天花板还有一定距离。直到有一天曹德旺悄悄把他叫到办公室,然后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在福耀集团,能坐上总经理职位,说白了就是下一任接班人,如今曹德旺已经到隐退年纪,是时候交给年轻人了。叶舒也明白老丈人的用意,但他并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推荐了自己的大舅哥,也就是曹德旺的大儿子曹晖。
曹德旺愣了一下,然后摆了摆手说:"你不用管那混小子,他看不上我的东西,给他也没用。"
其实曹德旺也不是没想过让曹晖来"子承父业",但无奈曹晖不想顶着父亲的光环,便拒绝了曹德旺,选择自己创业。不过独自拼搏的他也没有让曹德旺失望,曹晖在外的成绩不比当年的曹德旺差。
曹晖不想当接班人,于是曹德旺想到了自己的女婿叶舒,毕竟也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知根知底。在曹德旺的坚持下,叶舒只好同意扛下重任,坐上福耀集团总经理的位置。之后的日子里,曹德旺一边把自己的经验传授于他,一边慢慢退隐二线,而叶舒也是把福耀集团打理得井井有条。
有人会有疑问了,竟然当时办公室只有两个人,那么小编为什么能知道这么清楚呢?
那是因为曹老将这件事情详细的叙述到自传书《心若菩提》里。这本书是曹德旺晚年亲自动笔撰写的,他将自己的大半生的经历、智慧和经验都归纳在其中。
在《心若菩提》里,曹德旺回顾了自己的过往:从幼年时的贫困家境;到青年时为了谋生拉过砖、摆过摊、做过苦工;以及中年时创办福耀的艰辛;一直到后来的"玻璃大王"!每一个时期,对他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经历和财富。
曹德旺还在书中写到:"人的一生要读两本书,一本'有字',一本'无字'。有字的记载着古今中外典故、案例,你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无字则是阅历、能力和见识。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叫大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曹德旺这一生都热衷于做慈善事业。据相关人士统计,从1983年第一笔捐款至今,曹德旺共捐了110多亿!曹老的"善",从来都不是装腔作势的表面功夫,而是实实在在帮助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曹德旺用自己的善行告诉世人:"一个人事业有成后,只有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才能叫企业家,否则你只能算一个资本家。真正的企业家要有责任感、有大局观、有善心。"
曹老的自传《心若菩提》评分高达9.0分,这并非是一本曹德旺自夸的书,他用自己的个人发展历程,教大家为人处世的真正哲学。书中不仅教你在迷茫中找到方向,更有成功时,让你如何保住一颗谦卑的心。
而且曹老也说过,这本书所有的稿费都会捐赠于公益事业。如果你正处于创业期,或是迷茫期,都可以读一读曹老的《心若菩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链接入手。
曹德旺心若菩提增订本
#韩信没领军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这里需要了解一个常识,就是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是按照当时人的思维去考虑的,他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到后世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很多在当时视为常识的东西,司马迁就没有做任何解释,而后人不知,就成为了疑问。
举例来说,我们今天对陈胜的理解,都是受贾谊《过秦论》的影响,认为他只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史记》中也没有多解释陈胜的出身。但事实上,陈胜的身份远高于贾谊所说,线索有两个:一、陈胜有字,他字“涉”,在当时只有贵族名之外有字。二、陈胜对秦朝和楚国的宫廷内政都非常了解。《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这在当时并非人人皆知。按照历史研究者的考证,陈胜似乎出身于陈国贵族,陈国早年为楚国所灭,所以陈胜少年时曾为人耕种,属于没落贵族。
具体到韩信,《淮阴侯列传》记载的韩信,主要是他早年的几件故事,比如”乞食漂母“”胯下之辱“以及后来战场上的功绩。要知道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时,并不是要给韩信做一个完整的人物传记,只是记载他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事件。韩信早年的军事生涯,史记中只是一笔带过。”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从”无知名“到”为郎中“,韩信显然是完成了从底层军官到中层军官的进步。这其中少不了对作战的学习和实践,只不过司马迁认为这些没有必要记录,就没有写下来罢了。
云纹玉杯 秦代
1976 年阿房宫遗址附近出土
西安博物院收藏
玉杯以昆仑山盛产的糖色玉制作而成,杯身呈直口筒状,近底部急收,小平底。杯身纹饰分三层,上层饰有柿蒂、流云纹,中层勾连卷云纹,下层饰流云、如意纹。是目前出土的战国、秦代、汉代时期体量最大的玉杯,集多种楚式纹样于一身,形制规整、工艺精湛,鲜有其他玉杯能与之相媲美。
根据文献记载,古时把早晚由于温差凝结在盘中的露水,当成长生不老的神仙水,称之为甘露。甘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吉祥的瑞征,也被当成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称之为“天酒”“神浆”。人们认为天降的露水搅拌玉石的碎屑一齐服用,可以止住阴气,永生阳气,长生不老。因此,这件玉杯是盛露杯的可能性比较大。
有一次,唐玄宗云淡风轻的问宰相姚崇:老相国,你有几个儿子呀?你日夜为国操劳,儿子有才不能藏着掖着,该提拔也要提拔吗!姚崇心头一颤低头惊呼:大事不好!有人拿我儿子做文章!
姚宠从小谨慎好学,不仅才华出众,还是一位胸有大志的青年才俊。入朝为官之后,深得武则天的赏识被封为侍郎。
武则天的赏识,让姚宠卯足了干劲,他的才华一步步被激发出来,最后做到了宰相职位。
能在武则天的手下做到宰相这个位置,姚崇当然不是吃素的,他的大脑飞快的运转着:乖乖,我是得罪了谁呢?时间仅仅过了两秒,他就确定了兴风作浪的人是魏知古。
没错,这次在他背后放冷箭的人的确是魏知古。魏知古原本是个不知名的小官吏,姚崇看他颇有才华,就提拔他步步高升。
平步青云之后的魏知古官至副宰相,几乎和姚崇平起平坐。然而他不识好歹,在处理朝政问题时,经常和姚崇争锋相对。
刚开始姚崇也没在意,可时间长了魏知古总觉得自己特别有能耐,经常会耍一些小心计。
要知道,耍心机魏知古怎么可能是姚崇的对手呢?姚崇在皇帝面前随便找了个理由,授权魏知古吏部尚书,打发他到洛阳选拔官吏去了。
无巧不成书,姚崇的两个儿子刚好也在洛阳。听说父亲提拔过的是魏知谷叔叔来了,顿时心花怒放。兄弟两个备了一份厚礼,屁颠屁颠的登门求见。
“魏叔叔,我父亲有恩于你,你看能不能动用一点小权利,给我们兄弟俩弄个小官做做!”
姚崇虽然精明能干,但他的两个儿子确实不成器。也没给父亲打声招呼,竟然直接找魏知谷要官来了。这下,算是给父亲捅了一个蚂蜂窝。
魏知谷表面上笑呵呵的一口应承,转身就写了一份奏折告到唐玄宗那去了。《智囊》中记载:知古归,悉以闻。
唐玄宗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好你个姚崇!表面上你一身清廉,两袖清风,暗地里却怂恿儿子做下如此勾当!看我怎么收拾你?
唐玄宗生气归生气,表面上不动声色。假装很关心的问到:老相国呀!你有几个儿子呀?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该提拔就提拔一下吧!
机智的姚崇马上意识到,此举非同小可。如果处理的不到位,很有可能成为阶下囚。如何完美地处理好此事,姚崇心里已经完美布局。
根据《智囊》中的记载:姚崇揣知上意,奏曰:臣有三子,两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交。
他跪倒在地羞愧的说:老臣惭愧呀!我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在洛阳。这两个儿子多欲而寡交,估计听说他魏叔叔到洛阳去了,肯定是舔着脸去求官了!
这句话实在是妙!姚崇的玄外之音是:我这两个儿子有点傻(太单纯了),很少与外人打交道,不知道社会的险恶。这句话看似很简单,其实为打击魏知古做了一个铺垫。
正常情况下,孩子出事父母都会护犊子偏私自己的孩子。但是姚崇一点都不护短,甚至大义灭亲。唐玄宗瞬间觉得姚崇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相比之下,魏知古有点小人,决定直接罢免魏知古的官职。
如果换作其他人,一定会马上跪到在下:高欢呼皇上圣明!姚崇的权谋可不是一般的简单,连忙劝告皇上:是老臣家教不严导致儿子行为失检,魏知古执法严谨何错之有?
如果皇上因此治罪魏知古,天下人会认为皇上偏颇微臣,妨碍皇上德育化天下的美意啊!天下人如何看待微臣和皇上啊?
我的天呐!这一招堪称完美,表面上是热捧魏知古,实际上是置死地而后生,让自己光辉的形象更加高大,让魏知古直接踩到地上狠狠地摩擦。
唐玄宗一番感慨:魏知古如此待你,你还拼命的替他讲话,真的是高风亮节呀!最后,皇上免去了魏知古副宰相的职务,直接降为中层管理(工部尚书)
这个故事被冯梦龙记载在《智囊》中。姚崇以不变应万变,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扳倒了魏知古。手段之高明不得不服,看完之后让人深深佩服。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隔肚皮,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祥和的同事和朋友,很有可能在背后捅你刀子。
不管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中,难免会有竞争。遇到对手,最好是凭实力秒杀,如果靠打小报告的方式,很有可能被领导讨厌。
遇到别人的攻击,不要让怒火蒙蔽双眼,如果像泼妇那样大吵大闹很有可能失去理智,让你的形象大打折扣。要学会承认错误从自身找问题,找准时机痛击对方。
《智囊全集》共收录了先秦至明代1000多个谋略智慧的故事,短则两三百字,长则1000字左右,充满了人生哲理,是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必读经典。
《智能全集》通俗易懂,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人称小资治通鉴。
《智囊全集》康熙乾隆称为国之利器,纪晓岚倒背如流,李鸿章随身携带,曾国潘把它放到案头,夜深人静细细品读。杜月笙也爱不释手:读懂此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看过此书的人,如果你吃透2/10的精髓,人生处处一帆风顺,让你脱离困境逢凶化吉。因此,郑重推荐大家阅读这套《智能全集》。
喜欢的朋友点击下方的看一看即可!现在有活动大套装更精彩更优惠!
公元637年,14岁的武则天首次侍寝皇帝李世民,侍寝前她被太监带去沐浴。看着周围的太监,年少的武则天十分羞涩,不肯洗漱。此时管事太监非常生气,直接怒怼:你有什么好害羞的,这里又没有男人!
这是武则天第一次感觉到皇室的威严,身后没有一点靠山的武则天只能听管事太监的话,乖乖地去洗漱。
一开始,李世民非常宠爱她,但此时的武则天还是一个小丫头,就算是喜欢,也只是一时的兴趣。很快,李世民便将这个女孩丢到了脑后。
一个不受宠的才人在后宫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可想而知。在史书上,对于李世民在位时期,武则天宫中的生活也没有记录,但从武则天晚年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候单纯的武则天觉得自己只要能得到李世民的青睐,就一定可以重获圣恩。
然而在之后的十二年里,武则天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幸。
如果没有殿前侍奉,或许武则天的命运就会逐渐走下坡路,再也没有转机了。然而命运偏偏就是这么巧。
那是在李世民病重的时候,武则天奉命在殿前侍奉,也是在这个时候,武则天遇上了太子李治。此时的武则天正是貌美的时候,一下子便吸引了李治的注意。
也是在这段时间,两人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并一直藕断丝连。
后来,李世民驾崩之后,按照规矩,无子嗣的妃嫔要被送到感业寺。就这样,武则天离开了皇宫,和李治分开。
此时的武则天处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已经不会有再差的时候。面对一眼望到头的日子,武则天不想认命,于是便赌了一把,给李治写了一首《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看着这情真意切的情诗,李治瞬间回忆起两人在一起的时光,于是在李世民周年忌日的时候,李治来到感业寺上香,和武则天再次遇到。两人在无人的角落里诉说着相思之苦。
两人的暧昧被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中,膝下无子的王皇后心中有了想法,萧淑妃仗着李治的喜欢,对自己不敬,再加上萧淑妃有儿子,这让王皇后觉得威胁很大。于是在萧淑妃的又一次挑衅之下,王皇后做了一个让她后悔终生的决定,将武则天接回宫中。
公元前651年,离开皇宫一年的武则天再次回到宫中。王皇后以为自己找来了一个帮手,万万没想到会是另一个对手。
很快,武则天便得到李治全部的宠爱,王皇后觉得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晚了。即使她和萧淑妃再吹耳边风,李治也不听,觉得两人是在恶意诬陷武则天。
后来武则天的长女,史书上记载的安定思公主突然去世,凶手直接锁定在王皇后身上。李治觉得是王皇后杀了自己的女儿,于是非常生气,直接放出话要废后。
不久,后宫就出现谣言,说王皇后和母亲与其母柳氏行厌胜之术,李治得知后大怒,直接将柳氏赶出皇宫。至此,李治和王皇后彻底决裂,废王立武的想法逐渐出来。
同年,在一些中层官员的支持下,李治废除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举动直接打击了关陇贵族,打破了自魏晋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李治也将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
与此同时,武则天也从后宫嫔妃一步步走上了政治舞台,开启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