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层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方案(档案室建设实施方案)

徐恩曾自参加建立中央广播电台以后,既发挥了他在无线电知识方面的专长,又当上了第一任电台主任,应当说,这样的起点也不算低了。

徐恩曾自参加建立中央广播电台以后,既发挥了他在无线电知识方面的专长,又当上了第一任电台主任,应当说,这样的起点也不算低了。

但是,当时差不多同时留美的一批同学,陈立夫当上了中央党部秘书处长,成为党国要人。等而次之的曾养甫、叶秀峰、吴大钧等人,都纷纷走上从政之路。

最让徐恩曾激动不已的是国民党政坛出现的“吴兴现象”。自蒋介石在南京开府以来,“吴兴现象”大放异彩:张静江、戴季陶是为党国元老,陈果夫、陈立夫是为党国新贵,朱家骅、潘公展等人也陆续加盟(上述诸位都或先或后担任过国民党二届至六届的中央常委)。

以一个县的地域,在数十年内竟产生了如此之多的权臣,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

徐恩曾认为自己属于吴兴“土著”,“吴兴集团”中理应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且他还与陈家兄弟有着血浓于水的表亲关系,中国人原本就是一个十分注重血缘关系的民族,“姑表亲,姨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陈氏兄弟在国民党政坛的大红大紫,使徐恩曾在中央广播电台这个冷衙门里坐不住了。于是,他找到陈果夫、陈立夫,直截了当地表示了自己要求从政,希望能弄个一官半职的强烈愿望。

据说,陈果夫对徐恩曾的“官欲”颇不以为然,认为他在无线电专业方面的造诣,当个道遥自在、与世无争的技术官僚,岂不更好。

徐恩曾见陈果夫很有点不肯帮忙的意思,不禁急出了一头汗。倒是一旁的陈立夫,发表了一番见解,救了徐恩曾的“命”。

陈立夫认为自辛亥举义以后,天下大乱,未有宁日。在这样一个乱世局面下,我们知识分子哪里能够安安心心顺顺当当地搞工业,搞科技,一展所长?所谓的“工业救国”、“科技救国”,自然也是一只画饼。

政治好比是皮,科技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今之计,只有先走弃技从政之路,等到国民党政权统一全国之后,再“还俗”科技,那个时候的“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才能有希望。

于是,陈立夫支持徐恩曾“破戒”出山从政,在陈果夫面前说情,要为“可均兄”谋个一官半职。当时,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正好缺一个总务科长,经陈立夫建议,陈果夫也就顺手派了差,徐恩曾如愿以偿。

中央党部实行的是部(处)、科、股三级架构。1928年,30岁的徐恩曾一出马就当上了科长,成为中央党部的中层官僚。

总务科管的都是一些杂七杂八、鸡零狗碎的事情,从衣食住行到吃喝拉撒,都是侍候人。总务科长的职位,也就相当于中央党部的一个生活大总管。

徐恩曾到底是喝过几年洋墨水的新派人物,肚子里的真才实学也还是有的。他运用从美国人那里学到的新知识,大胆对中央党部的总务工作进行改革,一年多时间下来,有几件事干得让陈氏兄弟刮目相看。

一是利用出洋学到的管理知识,建立了严格而有序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使原先比较零乱的文书档案,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使用效率大为提高。

二是利用他在南洋公学已掌握的电机知识,为中央党部新安装了一部电话总机,使各部(处)科对内对外的电话联络更为方便、迅捷,工作效率自然也是大大提高。

三是利用他在无线电方面的专业知识,亲自为中央党部设计了一套较为复杂的密电码,使保密功能大大增强。

四是发扬地主兼商人家庭那种精打细算的祖传作风,在经费开支方面做到“厉行节约,开支合理”。据说,有时候经费捉襟见肘时,徐恩曾甚至不惜自掏腰包贴补。徐恩曾这种为党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赢得了陈氏兄弟对他的信任。

徐恩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与陈氏兄弟接触的机会自然更多。据曾任中统特务的祝雅韵回忆:“陈立夫经常打电话来找徐,徐亦常在陈家,有时直到深夜。”

徐恩曾对陈氏兄弟表示出一种特别的恭顺与听话,哪怕在一些不足道的小事上,徐恩曾也是无处不用心机。

在进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之前,徐恩曾遇到陈果夫时,总是恭敬地称为“果兄”;遇到陈立夫时,则称为“立弟”。陈果夫生于1892年,年长于徐;陈立夫生于1900年,年少于徐。如此,徐恩曾称呼他们,兄之为兄,弟之为弟,无不当也。

但是,徐恩曾自从来到陈氏兄弟手下做上党官后,称呼开始变化了。果兄固然也还叫果兄,立弟则不再叫立弟了,改为“立兄”,这就颇有点令人费解了。

虽说“兄”大体上有两解:一为血亲上兄弟之兄,一为“官场”上的兄弟之兄(如仁兄、学兄之类),不过,陈立夫本已成了徐恩曾的兄弟之弟,现在一下子又变成了官场之“兄”,这中间的“脑筋急转弯”,令人有瞠目结舌之感。

明人《金貂记》中说:“朝廷序爵,乡党序齿。”

徐恩曾过去对陈立夫以兄弟之弟相称,是按乡里规矩,以年龄大小排列次序;现在既已做上党官,自然按朝廷规矩,以官位大小排列次序,以官场上的兄弟之兄称呼。

明人《胭脂记》中又说:“朝廷以爵为尊,又道是亲不敌贵,请受上礼”。

此之谓也。

上午单位年终考核,投票推选年度优秀人员。

每年的优秀人员名额是按照单位人员总数比例给的,一般在5——7人。

过去评选优秀,只是给个荣誉证书,填个审批表存档案了事,谁也不在乎,选谁也都没意见。大家都默契地轮流坐庄,今年选你,明年选他,反正谁票多谁当选,只要你不公开与领导对着干,按时上下班,和大多数同事相处的很好,就有机会被选上。

这习惯一直保持到2016年,从那年开始,上边规定年度考核优秀发奖金,数额由最初的500到现在的1000。

有了奖金了,推选优秀就慎重多了,这时候大家由原来的轮流默契改成了首先投自己科室的科长,因为科长被选上,会拿这奖金请大家吃饭。

所以,这投票的默契又变成了选各自科室的领导。这几年,优秀一般也被中层科长占据,科室人员多的就特别沾光,得票率高,那些科室人员少的科长也没脾气,没办法,公开透明的投票,谁也说不出嘛来。

科室人多的科长也有苦衷,那点奖金不够吃啊!每次都得往里倒贴不少,落个得奖金的名,还得搭钱请客。

据我观察统计,这几年的优秀主要有以下类型的人占据:

1、科室大,人员多的科长。

2、科室人员少,但长的年青漂亮的女科长。

3、以上都不具备,但每天都往领导屋里跑的跟屁虫科长。

这几年基本就固定这几个人了,再投票也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27008/
1
上一篇长沙中层干部管理培训(培训中层管理者)
下一篇 中层管理干部心态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