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15年聚会,我是班里唯一一位当上矿长的同学,他们让我讲讲体会。
05年23岁的我大学毕业后,看上了煤矿每月3000元的高工资,与几个家庭条件同样不好的同学们一同分到了煤矿工作。
因学的是煤炭专业,当年还胸怀大志的我们,在学校时就立下志向,将来一定要干一番事业。
怎奈分到煤矿后才领略到残酷的现实与我们的想象完全不一样,每天考勤、换衣、下井、洗澡的循环往复,将我们的一腔热血浇灭的干干净净。黑脸、脏衣、疲惫、灰心终于让几位同学陆陆续续撇下我离开煤矿,去北上广深重新寻找他们理想的工作。
同学们的相继辞职给我很大打击,但我不敢随他们而去。家庭让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和面对失业的勇气,只有义无反顾的坚持下来,继续选择在煤矿来实现人生的逆袭。
经过十五年的工作经历,我从当初的技术员,当过挂职副队长、主管技术员、采掘队长、生产科科长、调度室主任、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直到今年年初被提拔为矿长,到达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人生辉煌。

与当初选择离开煤矿的同学相比,我似乎比他们更为成功,从被人看不起的每月3000的矿工,到了令他们羡慕不己的年薪50万的矿长,我能给他们说什么,因为以下的七点感受他们比我领悟的更深,更透。
1、无论干啥职业,务实最重要。
这几位同学离开煤矿,是因为看不起煤矿职业,认为这个行业低端下贱,而更愿意从事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职业。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每个职业都有低端之处,又会发现新的高端职业,所以不能安定于一个职业,而处于不断的选择之中。
这是缺少踏实和务实的作风表现,缺少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可,内心不坚定而不能安定于任何一个职业。这是我们常常迷茫于职业选择的根源问题。将一个职业做到极致,就是最高端的表现。
2、能有解决一个行业的困难和问题的决心,就能解决所有行业的困难和问题。

在煤矿行业遇到的脏、苦、累,其实在其他行业也一样存在。不论在哪个行业干都会遇到相同困难和问题。所以困难和问题不是行业造成的,而是你的态度和认识造成的。
面对任何行业的困难和问题,必须要有勇敢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面对,迎难而上才能克服和战胜心里的恐惧。逃避和退让只能让问题放大,造成继续传染和恶化。
3、把人生宏伟的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看得见的小目标去实现。
当矿长,人人都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上。你不经历队长、科长、副矿长的锻炼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
有时我们目标很远大,但苦于一步实现不了,而让目标变得遥不可及,甚至心生怯意。这时需要把大目标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去一个一个的实现。
大目标是激励我们前进的指路明灯,而小目标就是我们登山的台阶,踏上一个一个台阶,你就能到达山的顶峰。

4、用别人的闲余时间提升自己。
我利用在队组挂职的闲余时间学习了研究生课程,并顺利毕业,拿到学历。这就是我挂职期间比别人多的收获。而正是这个收获成为我竟聘矿长时最大的优势。
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对谁都是一样的,不会厚此薄彼。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对时间的利用上,特别是对闲余时间的利用上,让时间的价值更为不同。
你在富余时间上的努力,就是你提升自己超越别人的机会,把握住受益无穷。
5、多方向的经历和积累,对自己的发展是有利的。
我当过回采队长、掘进队长、生产科长、调度主任、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等职位,丰富的一线采掘经验和生产、调度管理经历让我对煤矿工作有着全面的了解,这些多岗位的亲身经历让我干任何工作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特别是提拔为副矿长、矿长后,在决策和定点上,我能有更充分的借鉴和参考。

6、前期打好坚实的基础,才有利于后期的成长,磨刀不误砍材工。
我在队组和科室一干就是十年。队组六年的经历让对基层回采、掘进的工艺了解更深刻,更全面。后期四年的科室管理工作,从生产技术到调度指挥,将业务与现场结合的更紧密。这些基础工作让管理的基础更扎实和牢靠。
7、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人要想成功,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必须能吃苦,要吃学习的苦,下井的苦,跟班的苦,忍饥挨饿的苦,夜不能寐的苦,加班加点的苦,能吃了别人吃不了的苦,你才能到达别人达不到的高度。这是职场铁律。
离开煤矿的同学在北上广深同样发展的不顺利,因为有了第一次面对困难的逃离,以后不断地切换工作,不断的逃离问题就习以为常。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他们的困难却好像越来越大,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满意的收入,现实离他们的理想越来越远。多年过去后,他们已迷失在选择与逃离之间,仍无法立足和巩固。【煤矿矿长养成记】#煤矿#

我老娘经常对我们讲的一句话人啊“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以前对这句话没有深刻的理解,老人们说我们也只是听听没有在意蕴含的人生的哲理,也没有体会到母亲说话的用意。一直到煤矿上班有一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真含意和理解。那是九五年时候刚上班年轻气盛。这年四五月份时侯流行一种红眼病好多人的眼睛都是红红的流泪,还不停的拿手绢擦眼泪,看着挺不舒服的,当时我们单位有十个就有五六个人患这种红眼病,传染的很快两个人面对说话都很可能传染上。说话时一般站的比较远才说话。这天开完班前会我在走廊站会儿有一位同事小周走过来小周正患有红眼病眼睛红通通的流着泪,他看了看我说“别人都有红眼病你咋没有呢”?他说这话我有点反感所以就回了句“我就没有得过红眼病”,说这话也是有前提的,上初中的时候学校就流行过这种病,很多学生都得过红眼病,那时侯谁要羡慕谁都挖苦他得了红眼病。当时我也没得这种传染病。小周听后说你中你没有。说过后都不在意,下午下班回家后晚上村里面放电影。吃过饭去看电影看到一半就感到眼睛磨的慌感觉眼里有东西用手擦很不舒服,电影也不看回家了。笫二天眼睛红通通的的流泪,我也传染上了红眼病,这时我后悔我说了大话,虽然不是直接原因,但是说大话在先。这件事情对我以后影响很大,所以说人要有所敬畏。人在这个世界上太缈小了。

读书心语[心]大家好!
我一看到诗友说努力奋斗!如何去努力拼搏我就发自内心的心痛!以前我也认同,我的体会是,成功不是只奋斗和努力!
成功!财富!和幸福来源于我们的福报和道德!有很多大人物都不识字!更不会如何努力!可是当官很稳!再举个例子!矿工不是靠挖煤的速度和努力就能当矿主!矿主也很少去煤矿!
我强烈建议!(一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享受阳光!把握当下,珍惜当下!把努力奋斗当做游戏和乐趣!来验证我们的福德,来当做每天的积德行善!人生短暂,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每一天的阳光!享受当下!轻松自在!别太辛苦了!谢谢大家!让我们一起加油!幸福快乐每一天!祝大家吉祥安康!万事如意![玫瑰][玫瑰][玫瑰][祈祷][祈祷][祈祷][心][心][心][比心][呲牙]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青海法院主题征文作品展
“多走一步”显担当 司法微光暖人心
十个月前,我入职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时候适逢全国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三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历了一场触及灵魂的洗礼,自觉接受政治理论学习,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深入参与“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但是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我对于为什么要开展“为群众办实事”这种活动不是很能理解。就像院里的前辈说得那样“再没有比你们这批新人有更好的机会去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了”,但那时我仍不明白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认为只要司法为民,在裁判中公正公平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多做这些事呢?
随后我被分到行政庭,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行政案件涉及征收、拆迁、行政处罚等多个与当事人权益息息相关的领域。我会慎重地对待案件的当事人,但我的兢兢业业好像只是一个新人初进职场的拘谨,对当事人的真情也被层层包裹在这份紧张之下。我对于法院工作的不解也更多了,庭里老师们总是一边在说案件多、办案压力大,一边又总在做些看似“多余”的事情。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向庭里的老师表达了疑惑。行政庭基本做到了“一案一建议”,也就是说每件经行政庭审理的案件无论行政机关胜诉还是败诉,都会向行政机关发出司法建议。败诉发司法建议是为了督促行政机关整改,从源头上化解争议,那么胜诉发司法建议是为了什么呢?庭里的前辈向我解释道:“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时,存在超期限等不符合诉讼程序的情形,依法是要予以裁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行政机关的行为就是合法的,更不意味着当事人的矛盾和困难就解决了。因此,在当事人的实际问题无法通过行政诉讼解决时,我们向行政机关适当地提出司法建议,可以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了让他们满怀希望地走好接下来的人生之路,我们愿意多走一步。”

一个月后的一天,庭里的书记员发来一组照片,让我写一份简报。那组照片拍的是庭长带着庭里的同志去格尔木做现场调查,我无法形容初见时的震撼。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庭里的前辈们在仔细和当事人核实案件的情况,高原的阳光不惧冬日的严寒,为枯草染上了富有生命力的金黄色,也给现场的每一个人带去了光芒和温暖。那光芒穿透寒冷,那温暖直达人心。野旷天低树。照片中法官老师的身影也变得格外高大。那一刻,我好像更能理解“多走一步”工作的意义,司法就应该是这样的。在后来协助法官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沉重感。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每一次现场调查、每一次证据采信,每一个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的判断都举足轻重。我期盼每一笔判赔都能对他们今后的生活有所改善,我希望他们能在每一起行政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月份院里举办读书日活动,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刘哲检察官撰写的《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我在阅读这本书时突然明白了那种沉重感原来就是书中所说的“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司法权力观,不是把案子当作一个活儿,而是把别人的生命、自由、前途、命运捧在手里掂量,体现的是对法律的敬畏,是把人当作是人的态度。”为了对这本书有更深入的阅读感悟,我特意去了解了作者刘哲检察官的写作背景。那时,他正在办理一批快递小哥办假证的案件。快递小哥送快递时必须要骑摩托车,但是考驾驶证不仅需要几千块,还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为了能尽快上岗,他们就办了假证,也因此涉嫌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被逮捕。刘哲所在的检察机关研判之后,本着人性化司法,立即启动紧急调研,出台规范性意见,区分情况,集中对案件作了不起诉处理,为快递小哥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及时保障。这种人性化司法也就是他在本书中反复传达出来的观点,即“带着情感去办案”。这种司法理念也让我一直以来的疑惑得到了解答。

为特殊案件创建新的制度规定、给有需要的当事人指明维权途径、去当事人家中协调化解、为确需帮助的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将行政审判的庭审开到草原......这多走的一步,让我认识到司法可以触及灵魂,也可以挽救灵魂,可以抚慰伤痛,也可以影响别人的人生。这多走的一步,体现的是司法的初心和意义,是法院人的温情与热爱。
在审理关闭煤矿、水泥厂等产能落后企业的案件时,注重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确保其“有偿退出市场”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审理征收拆迁类案件时,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助推城市化进程;在审理招商引资行政协议案件时,严格按照协议约定,判决行政机关承担违约责任,助力营商环境改善;向行政机关发送司法审查报告,以上年度行政机关败诉案件为基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助力加快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治理体系。这多走的一步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步,也是助推法治国家建设的一步。

在那份简报的最后,我由衷地写下了:“我相信法治国家新画卷上法院人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路上全体法院人必将不会缺席。”(省法院 徐梦洁)
这两天矿上可谓热闹非凡,领导来的来,走的走,有兴高彩烈的,有唉声叹气的,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百态图。
国企改革在持续推进,去年完成集团领导班子的调整外,今年两会一结束,就立刻开始了矿井层面的人事调整。一大批60后老同志从领导岗位退下,随之一批年青的70、80年进入了领导岗位。
这次的调整人数在100多人,算是集团成立以来少有的大动作,对组织人事部及集团领导是一次严竣考验,要将这么多人摸清摆顺,很不容易,涉及岗位、人员、职数等多重变动,听说是晚上10点多召开的党委会研究。
这次的人事调整有几个特点:

1、从年龄上基本是66年一刀切,大批年龄到线的同志离岗,有些基层单位甚至出现班子成员全部回家的现象,说明原来的人员年龄普通偏大,严重压制年青人提拔和重用。
2、生产口干部相对政工干部还是人员紧缺,说明生产口干部储备不足,人才梯队不合理,出现人才断层,制约矿井的接续发展。
3、矿长全部从生产口领导中提拔产生,突出了对生产口领导的重视。有“干矿长必须懂生产”的导向,但有利有弊。
4、新提拔的新人先去边远矿井接受锻炼,逐步从边远矿井,向本部矿井靠近,体现不同矿井的层次与地位。
但也有几点问题值得深思:
1、来的人都很高兴,但走的同事都很伤心,因为没有为他们的工作生涯画圆满的句号,没有体会到光荣离岗的感觉,像打了败仗的将士,灰溜溜的。考虑欠佳。
2、所有岗位没有体现出竞争上岗,能者上的改革风气,仍是穿新鞋,走老路,靠领导的意图决定一切,许多同事不服气。

3、没有重大的改革配套体制机制政策调整,没有跟进,对基层的导向不明,没有达到改革的真实目的。
再拭目以待后续的机关改革方案,看有啥新意不?
在煤矿,下井挖煤工人有“三公”之说。我刚参加工作,不知道“三公”是何意思,后来从老工人嘴里说出“三公”故事;所谓的“三公”其实是对采掘工人的一种褒贬,第一是相公,就是说上班前,采掘工人穿着干干净净又整洁显得体面又帅气;第二是虾公,虾被油煎过的样子,就像一张弓。煤矿工人在冬天,下井前和下班时,巷道里的风像刀子似的,为了保持身体温度,双手抱在胸前,身子弓起走路,那形象活像个虾。第三是雷公,所谓的雷公是指采掘工人下班时,全身被汗水浸湿,沾上一层煤尘黑乌乌的,除了一双眼腈和一口牙,那样子十足就是个雷公。采掘工人除了“三公”戏说,还有讨老婆难,和被人瞧不起之说。凡是干采掘的人都知道,采掘一线的工人生活在底层,没文化,没本事,没关系,除非受了工伤残废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或是得了职业病,才有机会调出井下到地面上班,否则,干到退休年龄才能离开采掘工作。现在社会上有人说苦,我认为真正苦的是井下采掘工人,他们不反遭受歧视,还要面临井下五大自然灾害的威胁,一分钟前,还和身边的同事插浑打科,后一分钟同事告別人世,这样的心情只有采掘工人有深的体会。尊重煤矿一线采掘工人,提高薪资待遇,别让他们失望,处处有暖阳。

现在的煤矿确实很难干,作为一名煤矿综采一线的工人,我真的深有体会。尤其是这两年,只能从高校招过来大学生。根本招不来一线干活的。现在随便出去打个工都能挣到4000左右的工资,还愿意来煤矿受这份苦,更别说危险了!现在确实一个人干2个人或是3个人的活!实在太累了。
说的和真的似的。大山西的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煤矿的姑娘几乎不外嫁,或者说往更高层次嫁。周围的姑娘一心要找“有工作的”。农村的小伙子找对象就得去偏远一点的村里找。现在由于路的发达,现在原先“偏远”的都不好找了。
现代化采煤,没有文化能行吗?我们这几个矿井都是千万吨级的。采掘运全部是进口德国设备。一线工人月工资两万起步。想下井考试合格才要。
煤矿工人不容易呀。大家说呢?
我是一名矿工,在煤矿一线工作有11年了。

震撼不,这就是煤矿井下真实的一线作业现场。每月13000的工资,您愿意来煤矿下井吗?
这是综掘机割完一排后,掘进队的矿工兄弟们正在施工顶板支护。
这个工具叫做锚杆钻机,是用来施工锚杆和锚索支护用的,接上高压风管就可以用了,同时也一定要接上水管,不能干打眼。
使用钻机时,作业人员不能戴手套扶钻杆,因为高速旋转的钻杆很可能绞住手套让手指受伤。
掘进队的作用是掘进巷道,为矿井掘出采煤工作面,然后采煤队进入工作面开始出煤。采煤工作面就像个卧倒的字母“U”,口朝左或者右,两边是要掘进的巷道。
两边各安排一个掘进队从外往里掘进巷道,掘进距离到了设计长度后,然后两边拐弯进行贯通,贯通后一个采煤工作面就形成了。
贯通的这个联巷是采煤工作面的切巷,切巷里用来安装支架,刮板输送机和采煤机,采煤工作面是从里往外开采,刚好与掘进队相反。

在我看来,综掘队比综采队的劳动强度大些。综掘队出勤人数比较少,每个班就10个人左右,这10个人一个班下来基本没有歇息的时间,因为人少,经常会出现干完这个活还去忙那个活。而综采队就不一样了,综采队出勤人数多,一个班我20人左右,基本就是各岗位人员干各岗位的工作就可以,只是综采队的作业时间一般比掘进队时间长点。
其实不管综采队还是综掘队,即使井下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仍有很多工作需要人工去完成。煤矿工人在井下干了一个班的活,真的是身心疲惫,这种苦和累没有经历过是体会不到的。
#煤矿井下一线现场#
一次,余男向主持人“吐槽”说:“段奕宏对床.戏很有想法,还要主动加设计,甚至用身体去撞我的后背,我都不好意思了。”一旁的段奕宏没有反驳,他说:“只要剧情需要,我什么都可以尝试。”

当时,余男和段奕宏搭档拍摄《引爆者》,里面有一段动作戏,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剧情,段奕宏给余男讲解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设计。
虽然是肢.体.接.触的戏,但他所表演出来的完全不是低 俗的画面,而是一种人物真实而可爱的生命力。
有人说,段奕宏就是一个戏奴。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一个角色中,他还会亲身去尝试角色的生活状态。
在拍《引爆者》时,他亲自下到地下1000多米深的矿井里,为的就是体会矿工长期在地下工作,那种高压又压抑环境下,人物最真实的状态。
拍摄《白鹿原》时,为了能诠释好黑娃这个角色,他像农民一样,去割麦子、去捆麦子,皮肤晒得黝黑,俨然一个地道的平原百姓。
段奕宏曾说:“演员的真正责任并不止在于演戏,还需要我们利用一切有利条件,通过表情、呼吸和节奏等展现出每一个完美的镜头。”

不得不说,段奕宏面对角色,他拼尽全力;面对作品,他从不敷衍。
2010年,电影《白鹿原》的拍摄现场,段奕宏和张雨绮有一场戏,需要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拍摄半个小时,并且还什么衣服都不穿。
在《白鹿原》中像这样大尺度的戏有很多,而张雨绮却说:“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段奕宏很帅呀,我为什么要紧张?主要是怕冷,其他都不怕。”
段奕宏看到张雨绮如此放得开,在此后的拍摄中,他也很“豁得出去”,完全往原著所描述的样子去演。
不得不说,段奕宏把黑娃这个角色诠释地非常完美,而张雨绮俨然就是“田小娥附体”。
除此之外,张雨绮还说,田小娥这个角色的确有些复杂,每天都要和不同的男演员演对手戏,开始还真有些受不了。但后来慢慢地调解状态,就能做到对角色的把控,从容应对。

田小娥虽然不是《白鹿原》中的主线人物,但却是书中女性代表的灵魂人物。
她能识文断字,风情妖娆,却被落魄的父亲将其卖给郭举人为妾。而郭举人娶她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把她当作“养生工具”,看似享福的日子实则是苦不堪言。
但田小娥骨子里有种敢爱敢恨,不愿向命运屈服的韧劲,她大胆地向黑娃示爱,一步步让黑娃爱上自己,又和黑娃和自己偷吃了禁果。
而后,郭举人将田小娥赶出了家门,黑娃又心甘情愿地把田小娥带到了白鹿原。田小娥本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好归宿,谁料却是掉入了另一个火坑。
黑娃参加农运会被迫逃亡,为了救出黑娃,田小娥委身于鹿子霖。之后为了报复白嘉轩,又去勾引白孝文,随着东窗事发黑娃的亲爹鹿三,亲手将锋利的梭镖刺透了她的后心,她凄惨的命运就此结束。
后来电影上映后非常轰动,票房卖得很好,张雨绮也因田小娥这个角色爆红,成功地跨入实力派女演员行列。

但后续也有人说导演王全安为了成就张雨绮,把《白鹿原》完全拍成了田小娥传,并没有拍出原著对人性的思考。
其实,这一点完全不能责怪王全安,因为《白鹿原》作为一部文学巨作,拍成影视作品是很难真正地展现出其博大精深。
再者,《白鹿原》中很多细节在影视剧中无法展现,当时王全安尽力按照符合原著的情节去拍摄,但由于镜头太过大胆无法过审,不得已舍弃了很多经典镜头。
这样的情况跟当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如出一辙。
1993年,《白鹿原》一经出版,就引发热议。因为书中过于直白露骨的细节描写,尤其是描写田小娥的放荡、妖娆、风情时,一度让很多读者看了脸红心跳。
因此,这部作品也遭到了批判,但很多读者认为《白鹿原》只是真实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其种种行为背后的出发点才是最值得思考的。
当时《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提名,为了获奖陈忠实被迫删掉4.5万字大胆描写,所以市面大多数都是经过删减过后的版本。
但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对于文学作品的包容,现如今1993版《白鹿原》重新上市,在这本书中被迫删除的4.5万字,终于可以一字不动地完整保留。
如果您也想读一读《白鹿原》这部经典之作,可以点击下方看一看购买,解读一下白鹿原上精彩故事背后复杂的人性,你会发现它不再是肤浅的两性描写,而是有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要上微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