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为提高各旗县区核酸检测能力,保障疫情发生应急需求,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委托内蒙古首阜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在呼和浩特市民兵训练基地防疫防护教学区(北核酸检测基地)举办为期7天的核酸检测人员培训班。培训涵盖军事化训练、破冰行动、PCR理论学习、模拟训练、实操训练及相关课程的考核。
此次培训约135人,学员来自各旗县区核酸检测人员及呼和浩特市第二批招录社区卫生专干。培训旨在提高我市核酸检测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为各旗县区筑牢核酸检测坚实保障。
《叛逆者》首播电视收视率登顶了!
据灯塔专业版实时数据显示,由@朱一龙 @童瑶 领衔主演的剧集#电视剧叛逆者#实时位列同时段全部频道电视剧排名第一,央视频道收视率TOP1开播大吉!

今晚的剧情在南京复兴社干部培训班情报学比军事学要好的林楠笙,凭借出色的洞察力和分析力被上海站长陈默群亲自挑进上海站。在上海站林楠笙见识到了审讯的残酷以及手段的多样,投入到寻找上海站内线的工作中。
朱一龙@朱一龙演出了刚出刚出学校的那种动作军事化的感觉,两位王老师相互试探过招非常精彩,剧情紧凑。
林楠笙与朱怡贞初遇,林楠笙见义勇为,一把把抢东西的人从单车上扯下来,也是很猛男了[我想静静]
片头曲是朗朗弹奏的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六月船歌》,懂央8之前透露的情报了[大笑]
期待明晚的剧情啊~#影视杂谈#
#李铁被查!# 传李铁在大连参加足协举办的培训班现场被带走,具体是接受调查还是协助调查尚不得而知。

李铁担任国足主教练近两年时间,传出不少负面消息,比如:要求国足球员与指定经纪公司签约,否则就离开国家队走人,不重视归划球员,任人唯亲,等等。
中国男子足球队因糟糕透顶的表现一直被全国人民所诟病,国际大牌教练执教也难以改观,从亚洲一流跌到亚洲三四流水平。
金元足球,重金打造职业俱乐部,中国球员的身价飙升了,水平却下滑了。老百姓调侃:14亿人难道就挑不出十几个打球的人吗?
中国男子足球搞不好并非球员的体质不行,而是这个圈子有问题,金钱至上、关系至上、利益至上、道德败坏、风气败坏、人品败坏……这些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中国男子足球永无出头之日。
中国足球如果从足协到俱乐部到青训队全部实行军事化管理及训练,纪检监察全程参与道德和作风考核。我相信中国男子足球队冲进世界杯小菜一碟,说不定打进世界杯八强都不在话下。

中国女足曾获得过世界杯亚军,难道中国男足就不行吗?何况男人是最忌讳说不行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 #卡塔尔世界杯#
首先我是个退役老兵,熟悉军营生活,了解三大条例,其中《队列条例》就是培养战士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整齐划一的主要条例之一,部队纪律严明,军容风纪要求严格,着装行军礼都要求规范,那么在训练中也必须发扬“一不苦二不怕死”的刻训练精神,“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基本是常态。
现在很多部门和单位都在逐渐实行军事化管理,比如大学里新生到校就得参加为期一周的军训,按照部队的《队列条例》和《内务条例》严格训练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内务整洁的好习惯,磨去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增强和提高国防意识,树立保家卫国的崇高理想。
各个保安公司都得对保安人员开军事培训班,目的是培养保安人员的军人仪表和整体形象。

我前几天发了一张行“军人举手礼”的图片,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的网友却说不能随便发这种图片,难道学军人的举手礼、崇尚军礼、向往军营生活、实现参军理想也有错吗?
2021年,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凝心聚力,砥砺前行,紧紧围绕“一区五城”战略部署,积极实践数字赋能新思路,全面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聚力织密城市管理“一张网”,以入选温州市改革创新最佳实践案例与全省有辨识度有影响力法治建设成果,答出全域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高分卷。
立破并举,努力开创执法改革新局面
集成优化,咬定目标整体智治。有效梳理29个领域3000多项的执法事项,根据综合监管场景应用需求,梳理监管执法一体化事项281项;首创“局队合一”式“一站式、一体化”办案中心,率先完成全省“大综合一体化”各项改革指标,执法改革进度走在全省前列,被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共享共融,强化智慧赋能创新。首创“一支队伍管执法”协作支撑系统,集成对接多个平台,推出执法“e助理”,打通审批、监管、执法部门数据壁垒,集中各领域执法条文,打造执法领域的“百科全书”,成功入选温州首批数字化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与温州数字法治特色应用。
抓铁有痕,深化改革掷地有声。实行“全员办案”制度,通过目标量化、每月通报、绩效考核等形式倒逼执法队员人人办案,2021年共办理一般程序案件842宗、处罚金额达2107余万元,远超前五年总和,且案件领域持续拓展,实现案件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以练备战,竟展执法铁军英姿。通过开设综合行政执法业务暨军事化培训班,及常态化举行集体队列训练,进一步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全方位锻造综合行政执法铁军。
纵深推进,蓄力绘就城市运行新画卷

停车秩序大改善。“人机结合”不断拓宽人行道违停抄告范围,2021年违停抄告数量达68627辆,同比上升625%;开展租赁电动单车乱停放问题全面整治,累计暂扣2934辆,引导企业自行清退约6000余辆,倒逼违规运营商全面退出龙港市场;引入人力共享单车,温暖民生,打通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燃气安全细排查。推进瓶装燃气规模化改革,整合瓶装燃气供应站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运输、销售瓶装燃气行为,共查扣燃气钢瓶1201只,扣押非法运输车辆9辆,移交公安机关3人,成功打击“运输黑气”团伙1个。
非法倾倒严打击。始终保持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错时巡查严整渣土偷倒乱象,办理了“4.16偷倒建筑渣土大案”,一次性查获温州市区渣土运输车37辆。2021年共立案查处渣土类案件204宗,扣押车辆260辆,罚没款224万元。
两违治理不放松。将“控、防、拆”相结合,强力拆违、严格控违,深入推进“四边三化”整治,巩固提升“基本无违建市”创建成果。2021年拆违面积达25.34万㎡,整治“四边三化”点位611宗,整治率100%。

精细善治,全力撬动民生事业新发展
改善环境品质。引进万物云“城市管家”,推进环境综合管理服务一体化,完善保洁考核机制,赋权社区,提高保洁质量;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新城垃圾堆场整改,清运处置垃圾28.58万吨,提前3个月整改到位,成为央督整改市级示范点。
提升城市品位。以月季花为主题改造提升江滨公园,智能化改造人民路路灯,新建爱心驿站2座,完成高速路出入口及多条主要道路绿化改造补植。龙金大道与龙跃路分别荣获2021年省级绿化美化路与省级街容示范街。
强化管理质效。以社区为棋、全市为局,结合“城管驿站”,下沉123名执法人员至社区,以“强身”一线为抓手,严治“城市顽疾”,将高频、易处置事项消化在社区内部,真正做到源头治理。
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
2021已然逝去,2022悄然行进。新的一年,龙港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将持续深改革、强素质、破层级,以攻坚克难的奋斗韧劲接续2021,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为高质量建成全国新型城镇化

改革策源地努力贡献执法力量!来源:张者学友(林玲 杨昌顺)
#了不起的中国医师#
名中医有一“怪”(医师节*小散文)
※※※※
当年,义乌县城不足12平方公里,县人民医院座落在城西义乌中学东边。
在县医院坐诊的一位骆姓中医却名闻遐迩。不说全省著名,至少就我所知从邻县东阳丶永康丶武义等地都有赶来找他看病的。
我母亲与他相熟是因为他是我外祖父的好友。
实际上,骆姓老中医在1949年前已行医半辈,自是名噪。土改时,家庭成份被评为地主,能在一个县城最高一级医院坐诊,显然是看重他的医术,甚至“文革”时期,也没有取消,只是袖臂上多了个“白袖圈”。
1958年秋,我小学毕业辍学在家。母亲萌生了让我跟他当学徒的念头,母亲跟他说了,他同意让我去试试,但条件是每天要给他剁五花肉。另外,母亲还告诉我,他有一“怪”,他给人看病前都要问有没有看过西医。如果你说看过,他就不给你看。可见“门户”之见有多深。

第一天上午,我在他房间里剁起了五花肉,剁了少半个小时,他说不细还得剁。翻看他桌上的药书,砖头样厚,发黄的纸翻卷了边。第二天在诊室也看到了这本书。
诊室里没有病人候诊的凳子,一群人围着他。如母亲说的,对第一次来就诊的,他果然先问有没有看过西医。他的记性极好。
不过,后来几天,我发现他还有一“怪”:先看外地来义的病人,看完外地的看乡下来的农民,最后看在城里上班的,有一次,甚至把一位在县政府当干部的晾在一边最后看。
问母亲,母亲说:“他是跟你外公一样的硬直人。肯帮穷,不捧富,不捧官。”
但,不到一周,我给他剁五花肉的工作就结束了,因为连长(当时乡村军事化编制,村长叫连长,生产队长叫排长)让我去参加“土地丈量培训班”培训。不过,名中医的一“怪”,不,是两“怪”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辛大铁路—我年青的岁月
海牛
编辑于 2022.
196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修建辛大铁路,即辛店站至津浦铁路磁莱支线的大石家站,后改为辛泰线,列为国家大型建设项目,是国家的一条重要的战备线。既然是战备线,除了给人神秘的感觉,它更是有着自己独特之处。辛泰铁路最大的特点就是桥隧相连的设计,隐蔽性好,不容易暴露。“铁路沿线有铁矿、煤矿和石油化工产品,它的建成连结了胶济、津浦两大铁路干线,缓解厦门枢纽压力,起到铁路分流、加强备战和发展山区经济的重大作用。很多炼油、煤炭企业都依赖这条铁路线,这条穿越崇山峻岭的铁路担负着煤炭、石油等能源物资输送任务。
我参加的是第二期工程自1970年11月~1973年6月,由黑旺至小郭庄段,正线长35公里,建西桐古、北牟、西石门站、源迁4站。

1970年秋天,我插队的仁和公社王家庄接到通知:要俩名民工去修建辛大铁路。据说要开山放炮,炸石头挖隧道铺路基。那时的农民很保守,出门就打怵,听说要放炮炸石头,都不愿去。我听说可能要招一批职工,就报了名。那一年我21岁,刚从仁和中学农村机电中专培训班毕业,自己开灶过日子。组里的青年,有两个当兵走了,有结婚嫁人的,有回青岛常住的,组里人不多,我把别人不种的自留地全瓤上了地瓜。用队里的砖,砌了个圈,其实砖是扒的坟砖,并美其名曰:老社员投资。一般人家没有愿意用的。抓了个小猪仔养着,队里只收粪给记工分,能顶个劳力。我养了六个月只长了60斤,为了去修铁路只好卖掉。离我们村两里路是尤家集,那年因发大水路上有水。那只长不大的小猪,钻到水里不出来了,幸亏我用背包带拴着它的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拽出来,在集上南庄北庄的都认识,很顺利的连背包带一起卖给了闫家庄。那年共收获了4000多斤地瓜,我请了我三弟,帮我晒成地瓜干,队里非常支持我,把我的粮食用大缸扣起来,放仓库里保管。我却庆幸不用自己做饭吃了。

县里用运输公司大佬美的万国、道吉大货车,把我们送到了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过去叫口头公社)北镇后村。村子坐落在岳阳山东坡上。虽然是山村,那里的人却很讲究。进门是方桌太师椅,早上饭前喝茶,喝汤吃煎饼,摊一次煎饼吃好多天,房子用山草做房顶,有三十多公分厚,房子自己用石头砌,都会石匠活。因是山区找好地方后,用钢钎打好炮眼,埋上火药,把石头炸出裂缝,自己凿石头,凿好一块砌一块,房子上梁时请几个人,就把房盖好了。猪圈用凿石头的石坑连墙都省了。村前是淄河,那时是军事化管理,高密是团的编制,我们公社是一个连,连长是阚家的別殿令。每天早上要跑操,至今印象深刻。那里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空气特别好。村前是条通沂源的战备公路。沙子铺的,质量特好。常有军队拉练经过,当官的骑着马,从山里时常传来放炮的声音。据说是在挖军用山洞。

我们的工地在靠近西石门村的山坡上,就是现在的西石门车站。北面是淄河铁路桥,南面是十号镇后隧道全长547米。在那里挖了一个跟地瓜井似的漏斗炮,叫中炮开膛、小炮修边,称为松动爆破,用了一汽车梯恩梯炸药,把一座小土山搬掉,炸出了进入隧道的大沟。放炮时,所有的民工都撤到了安全地带,捂着耳朵听响哪,结果只听到沉闷得一声响,地动了一下。出呼人们所料可能是土方多地缘故。因为当时机械化程度不高,在打山洞放炮时,很容易出现塌方等事故。有这样一组数据,已经说明了铁路线建设之难:辛泰铁路全线自开工至交付正式运营,共死亡77人,重伤111人。这更能说明这条铁路是用汗水和血水筑起的生命线。
有一次,我与大牟家一个知青,从我们借住老乡家往外走,刚离开大门四、五米远,只听砰地一声,我只觉得头被小树枝划了一下,回头一看,门口的梧桐树的树头被切下来一节,一块排球大的石头,砸在门口对面三米远的的屋基下,已经粉碎。我们二人见状就像受惊的兔子,闯到了邻居家中,人家正在吃饭,后来听人说。这是临近工地放炮时,没有清理干净炮眼上面的石头,造成飞石所致,真是上帝保佑! 逃过一劫。

我们工地上的任务就是把山坡削一块去,搞出路基的基础来。打炮眼放炮,然后清理现场上的石头和土方。我去领过炸药,那可是管装的梯恩梯炸药。放炸药的仓库,在公路以东很不起眼的一个小山包的山洞里,雷管与导火索却在另一个地方的山洞里。分别发放保管。
我在工地推过小车,扛过石头。那时年轻,推着小车飞跑,别人搬不动的石头我扛起来就走。全团评有六个标兵,我们村俩个都被评上。那个民工叫董光正,有五个孩子,特别能干。家里穷,为了省钱也是自己盖房子。是土打墙,土坯理起来的,很出名不简单,后来在平度石矿打石头,去火药库取药,产生火星被炸死了。
文革时期是政治挂帅,工地上虽然分工明确,各单位的任务催的并不急。待遇还不错,因是国家重点工程,每人每天三斤半粮,(包括自带的)吃的是玉米面和地瓜混合面饼子,一块两毛五的工资,每人给五毛,剩下的做生活费。是最优惠的待遇了。

作为知名学者、作家、教育家的易中天老师在谈及目前中国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时,针砭时弊,语重心长,建议家长 “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句话的涵义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这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与教育方法。
庄子则站在更高的角度,进一步延伸了这句话,提出“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它的涵义是说,即使是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今天再次学习儒家、道家教育理论及方法,令人为之一振。
然而,中国教育方面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喊了多年为孩子减负,而如今孩子们的精神负担依然非常沉重。
中国的父母们都有一个“崇高”的心愿:望子成龙。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父母们,连龙是什么样子都弄不清,而且自己并未成龙,却偏让自己的后代成龙。

君不见,有的学校军事化教学、封闭式教育。
有的学校组建“先锋班”、“精英班”等各类高考冲刺班。
有更多的家长,节假日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培训班。
有不少的家长将孩子的目标定位于:既能考上清华、北大,也能考上哈佛、斯坦福……
在这强大的压力下,每年有多少学生坠楼自杀,他们的生命小树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啊!?作为中国的父母们,难道你不应该深思吗?
如何
用沟通与交流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信任;
用亲情与关爱接纳孩子;
用平等与信任释放孩子巨大的精神压力;
使孩子真正享受到家庭幸福的温暖;
使孩子充满对家庭、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使孩子想到“爸爸、妈妈是我最值得信赖的人”而放弃任何危险的想法与举动;

真正从内心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而形成坚不可摧的内在强大动力。
朋友,思考有益,思考益智。让我们每天以阳光的心情,思考一些有重要价值的问题,解除我们心中挥之不去的疑虑!
头条圈子学院 #微头条日签# #娱乐#
这两天,爽妹子代孕又弃养的事情占据了网络热搜,公布的电话录音中,爽妹子一家人的录音更是让吃瓜群众大跌眼镜。
对于这件事,本人本不想发表任何言论,毕竟这是个人的私事,有很多内幕我们并不是很清楚。
但是在看了很多爽妹子的真人秀片段之后,觉得这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是毁在了原生家庭的教育上。
爽妹子的母亲一直就有一个明星梦,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时代、机遇以及个人因素的原因,自己的梦想始终没能实现,因而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明星梦转嫁到了女儿身上。

母亲从小给爽妹子报了很多学习班,每逢考试,总会千方百计找人运作,让爽妹子出人头地(当然这里面也有爽妹子个人的努力)。
母亲说:“培养郑爽当演员,是我一辈子的理想”。家庭的严格教育和母亲的期望导致郑爽长期处于一种管制的状态。爽妹子从小就被父母送去学舞蹈学唱歌,接受“军事化管理”,考试91分还会被骂、被打手心。
12岁时,爽妹子孤身一人背井离乡,从辽宁去成都学跳舞,参加大大小小文艺比赛。
在16岁时,郑爽考入了三大院校,最终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17岁便正式步入演艺圈。
纵观爽妹子的成长史,父母过于重视孩子名利、技能的教育,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和情绪培养,这导致了爽妹子不仅内向、任性、敏感、自卑、缺少自信、行事夸张、不善合作、缺少团队精神,甚至几次在公共场合情绪失控,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这种做事风格和行事方式,绝对是大忌,它足以毁掉一个公众人物一辈子辛苦努力换来的公众形象。

曾经与郑爽一起合作过的编剧汪海林认为,作为艺人的郑爽,有几个关卡一直没能过:“基本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准则、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这些方面她缺失得比较厉害。另一个方面,成长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也不够,这两块(她)都是稀缺的,而且是比较突出的弱点,但是明星的光环太大了,掩盖了这些弱点。”
而这些社会性教育、内在品质的教育和影响,只有原生家庭才能给予孩子,尤其是孩子12岁前。然而12岁前的郑爽,已经被各种繁重的学习任务压的团团转,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父母又疏于关注,这对于对于郑爽来说,不仅仅是缺失的教育,更是是致命的弱点。
明星的长远价值,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有分量的作品说话,短期积攒的流量,即便再辉煌,也可能因为一个风波被瞬间击垮,从此,或许再无翻身可能。
代言解约、奖项除名、主演的作品前途未卜,等待郑爽的,也许是更严寒的冬季。而这一切,是谁造成的呢?也许,只有爽妹子和爽爸爽妈心里最清楚吧。

#职场治愈时刻#并非所有人都三十而立,有些人小小年纪没有父母护持庇佑陪伴,就在职场拼搏闯荡,还都是女孩子,15岁的郝蕾进剧组拍戏,十几岁的叶嘉莹收租,11岁的白杨随剧团辗转,是什么体验?
“那时候正值青春期,然后你的人格、世界观刚好成立的时候,没有什么人辅导你,就被扔在社会上去摔打,又是拍戏这么复杂的文艺圈,只能靠自己的认知,能保护好自己就不错了,我最讨厌的一个词叫特立独行”,郝蕾三岁之前没见过父亲,因为父亲还在当兵,后来母亲出车祸,郝蕾被送给祖父母照顾,再见到父母时,要帮母亲康复。多年来家庭军事化、像男孩子一样长大,直到早早独自谋生。后来有了两次离婚,很想得到父母的一个拥抱,可父亲却吼“拥抱有什么用”,独行是很艰辛的,个中滋味郝蕾并不喜欢。
第一次拍戏《青苹果红苹果》,可到了剧组就发生了状况,让郝蕾感到挫败、很苦、对小孩儿不好,就是那时候得的胃病。最开始的时候,找自己的时候,讲的是担纲第一女主角,可此时剧组却变卦了,“因为谁谁谁,哪个领导说了,你没有经验,算了,就给你演个单集的吧”郝蕾回忆当时很委屈,加上拍戏就特别受气,当时很想妈妈、胃又疼,所以眼泪止不住地流,可导演却喊:“快快!她哭了!赶紧把镜头给她!”郝蕾当时感觉“这些人怎么这么残忍”。

为了排解情绪,郝蕾晚上坐了一个三蹦子跑到海边,挖个坑儿,然后把脸对着坑儿哭,然后再把眼泪埋起来,心里想“有一天我一定会成为一个特别厉害的演员”,郝蕾决定不哭了,因为哭没有一点用,就是马上解决,第一反应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陷在情绪里,既实用又理智!往后的日子里,郝蕾一直坚强示人,不再容易掉眼泪。有人认为父母教育的好,可郝蕾却说:“父母永远就是打击,演的还行就是最好的表扬了。”
很小就知道坚强、自己扛、自己上的还有叶嘉莹和白杨女士。叶嘉莹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她家的很多房子租给宪兵,十几岁的小女孩骑着脚踏车要去收租,万一碰到无赖、碰到危险呢?她也害怕,可家人的生计靠钱呀,只能硬上了。聪明机智又勇敢的她肯定费了不少口舌,后来倒也习惯了。

11岁的白杨(原名杨成芳),父亲破产躲债、母亲病故,本来要和二姐报考华联影视培训班,可二姐被戏迷朋友拉走唱戏,只能自己按照记忆找到了考试地点,在门外踯躅,被主考官王瑞麟发现,拉入考场,并被成功录取,随后走上演艺之路,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许多经典作品。
看到没?年龄小、原生家庭不好、父母不给力、女性身份、战乱年代等等,都不是脆弱、倒下的借口和理由,没有依靠的话,就必须靠自己,娇气、哭泣、自怜、恐惧是没有用的,自怨自艾只能消耗自己的能量,生存下来、活下来最重要!看到这几位优秀女性的亲身经历,我等还矫情什么? 职场再复杂,也处于社会稳定、法制健全的太平盛世吧?只要用心、只要肯干,总能找到收入来源。谁在职场没受过委屈、没有过凄惶?马云说过:“格局是被委屈撑大的。”如果职场不顺心,就多看看这些励志的例子吧,戒掉情绪,着眼于解决问题,着眼于变强大,终会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迎来柳暗花明。#人生感悟##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