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体制内,还有争取升职的必要吗?
任何时候,奋斗都是没有错的。进入体制内,是寻求自己发展的一种道路。并不是一进去,就是为了安稳,为了躺平。
现在在体制内,不想升职,想躺平的人,确实是比以前更多了。关键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精简政策下,领导职数减少,晋升的机会越来越少;二是成本论,付出更多,收益更小,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
在2019年机构改革后,机构少减少,保留的机构里面的领导职数也减少,两者同时减少的情况下,导致各部门领导干部人满为患,还有许多没有职务的职级人员。加上“副主任科员以上”非领导职务取消,有职级没有职务的人员更是大量涌现。这几年,单是为了解决改革遗留的这部分人员,就已经压力非常大了。更不用说,还要解决年轻人的上进之路了。
相比以前,即使更加加倍地努力工作,出现的机会,也可能被优先用于消化机构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用于安置有职级没有职务的人员。还有可能被论资排辈,安置年龄更大、资历更长的人员。或者是年龄结构需要,安置85后、95后人员。更或者是性别结构,安置女性领导干部。意外因素的增加,使得一些年龄不大不小、资历不长不短的中层干部,失去了晋升机会。

反腐、追责力度的增大,也使得晋升的风险增大。有些领导干部,仅仅是因为身在其位,受安全责任、事故责任等追究,背上处分。有的更是因为集体决策,因为习惯做法,因为政府行为,个人承受处分。所有这些,导致领导干部的任职风险增大,有的人干脆躺平,不再奋斗。
还有就是男55岁、女50岁提前离岗制度,也使得一些年龄过大,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甚至10年的领导干部,失去了上进心。
当然,无论前程如何困难,奋斗总比不奋斗强。进入体制内,就是为了提拔晋升,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一进去就选择躺平,不仅浪费自己的人生,也对不起自己的工资和职责。
单位有位老科长要晋升二级调研员了,周围同事都觉得这位科长有点不简单。
两年前,单位内设机构搞改革,为了让一批60后科长主动退出实职岗位,拉低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分管领导分别找了即将退休的几位老科长谈话,多数60后科长都心神领会,积极配合党组的动员,主动退出科长位子不再担任实职,一批80后、90后纷纷被提拔为中层干部。但让领导恼火的是,有一位老科长就是不愿意退出科长职务,他坚定的向领导表达了还想继续干下去的想法。要知道这位老科长当初已57岁了,在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出台之前,单位就为其解决了副处待遇,现在职级上已经是三级调研员了,常人看来57岁的人了,各项待遇都解决了为啥还不满足,还要在科长位子上继续待着?

这位老科长不肯退出科长位子,年轻人就不能上位,两年多时间过去了,今年这位老科长再过几个月就要退休,退出实职领导也是必然的事,但意外的是,这位老科长在退休之前领导准备为他解决二级调研员待遇,马上解决待遇马上就办理退休手续,既不占二级调研员职数,又成人之美了。
这位老同志有什么魅力在科长位子上还能解决二级调研员待遇?平常人当然不知,但周围同事觉得这位老科长确实能熬。绝大多数科长退出实职只能解决四级调研员待遇,但这位不想退出科长职务愿意干到退休的老科长,在退休前夕能解决二级调研员待遇确实是个个例。#职场微头条# #话说职场#
大半夜热,起来洗澡,突然肚子痛,然后上厕所,突然一坨很大很大类似白带的东西滑了出来,用纸擦了一下还有淡淡的血色,吓坏了我,立马告诉老公,然后和老公去了医院。

我那些怀孕的同事们,一个比一个惨。
1
那年公务员面试,我见过一个怀孕的考生,肚子圆鼓鼓的,估计有八个多月了。她丈夫陪她一起过来,等待的时候一直在陪她说话,逗她开心。候考时,我跟她在同一个考场,跟所有人一样,她没有什么特殊待遇,就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低着头对着肚子喃喃自语。我想,也许是她让肚中的孩子给自己加油吧。
我不知道她面试说了些什么,不过后来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上看她也在场,估计那天她表现肯定不错。
公务员面试跟其他面试不同,考官对怀孕的考生非但没有歧视,反而会有同情心。那些考官根本不会担心考生会不会由于怀孕影响今后的工作,反正无论如何,考生也不可能考到他们单位。
怀孕,在没影响发挥的情况下,是公考面试的一个加分项。
2
同事小A,29岁,结婚3年多没有怀孕,她自己和家人都很着急。后来跟丈夫去医院检查,发现是子宫内膜太薄导致不易受孕。在医生的建议下,她开始定期去医院治疗,每周都会请一两天假。

她是负责财务的,工作内容很繁琐、专业性也很强。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去县里借调了一名财务人员过来,协助她开展工作。
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月。经过长期治疗,小A幸运地怀孕了。当她把这一喜讯公之于众时,同事们纷纷为她祝福。遗憾的是,产检时医生说她有先兆流产的症状,不宜频繁走动,最好能在家中静养。
于是她就向领导请假,准备回家养胎。由于有医院的证明,领导也就批准了。
过了几个月,小A顺利产下一名男婴,然后就向领导申请休产假。
就这样,她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请了两年假,期间工资照发,一开始是全额发放,后来是发90%、80%。当时单位没有在她这个岗位选调新人,所以那名借调的财务人员,也就一直呆下去了。等她回来上班后,领导给她安排了一个清闲的岗位,让她继续休养身体、照顾孩子。

怀孕,是转变工作节奏最好的途径之一。
3
同事小C,32岁,单位业务处室骨干,有一个5岁的儿子。国家放开二胎后,她响应国家号召、紧追时代风潮,在政策出台的几个月后,跟丈夫强化交流、通力合作、日夜奋战,终于顺利怀孕,打响了单位二胎战役的第一枪。
跟小A不同的是,她身体比较好,所以怀孕期间也没有停止工作。她所在的岗位很重要,加班加点是常态。期间,领导给她减轻了很多工作量,也曾多次建议她要多休息、不要太拼命。可是她依旧自我加压,保持跟怀孕前差不多的工作强度和标准。
随着肚子越来越大,妊娠反应越来越强烈,那些原本就很繁重的工作,她得花更大的体力才能完成。一次,他们处室牵头开展一项活动,她负责组织协调。领导没有让她在外面跑,主要让她在室内做一些沟通对接的工作。当时,她一天得打几十个电话,一直要说到口干舌燥、气喘吁吁才能停下来。

一次,她靠在椅子上刚打完电话,不小心把话筒摔倒肚子上。旁边的同事看到后,为她捏了一把冷汗。她很轻松地说了句,“姐是过来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当给孩子做按摩了。”
在单位里,一个腆着大肚子,风风火火工作的干练女性,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领导也在多个会议上表扬她的这种行为。年终,她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还获得了各种先进称号。
她的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预产期的前一个星期才停止。生完孩子后,她又请了几个月的产假。
就这几个月时间,单位发生了很多事:主要领导换人了,他在人事冻结前进行了干部调整,提拔了6名中层干部;她那个处室来了一个新的骨干和新的领导。
等她回来后,发现一切都变了,自己原来的位置没有了,单位的中层职数也满额了,本处室来了一个比她资历更浅的领导。

对女性而言,产假可能是福利,也可能是委屈。
4
小D跟她老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就结婚了。婚后第二年,小D怀孕了。她老公是警察,临产前,给她联系了本地最好的医院和医生,并且叫上父母和一堆亲戚去医院,给小D壮声势、加油鼓劲。
生产的前一天晚上,小D肚子很痛,痛得呼吸急促、大口喘气、大汗淋漓,还把她老公的手咬出一个大大的牙印。
她老公一直陪在身边,耐心安抚。
到了深夜,小D痛得无法忍受、叫得声嘶力竭,然后提出不要顺产要剖腹产。当时,小D和孩子的各项指标都属正常,而且也未达到剖腹产的条件。
她老公将这一情况跟周围的人商量了一下,每个人都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大致就是:怀孕都是痛的,忍忍就过去了。小D的老公就在一旁听着,一言不发。随后,回到病房跟小D商量,问她是否还能坚持。小D表示痛得实在受不了了,感觉生不如死,没法再坚持了。

随后,她老公打电话给一名妇产科主任医师。医生说如果一切指标正常,最好能顺产,但剖腹产也没问题,现在技术都很成熟了。
女人最伟大的事业就是做母亲,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是会幸福一辈子。
体制内为什么一个单位换了一把手往往很快就要调整干部呢?很多不懂的人总以为领导是为了所谓的收礼,其实现在还真不是!兄弟老杨前段时间调整到了市直某单位任一把手,该单位在市直单位里面属于边缘部门,权利不大责任不小,也很少出处以上领导干部!
老杨到任后,发现单位暮气沉沉,干部活力动力比起他以前的部门都是明显不如,对于安排的工作都是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每年绩效考核都是倒数!老杨不愧是市委办出来的,看到这些情况一点也不着急,按部就班的到各个下属单位召开座谈会,安排时间分别找班子成员、处科长还有一部分干部进行个别谈话了解情况。

就这样过了两个多月,老杨突然组织召开党委会,研究干部调整事宜!对三名年龄较大,喜欢摆老资格混日子的处长改任了职级,对还能干事的两名科级干部在保留职务同时晋升了一级主任科员,其他干部全部进行岗位轮换!而且,热门的岗位全部采取竞争上岗!
空出来的三个正科实职,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当场拿出来组织公开选拔,只要符合条件的同志都可以报名参加,通过述职答辩,能力考核,群众测评和实绩赋分,提升选拔了一名各方面比较优秀大家公认的的年轻干部担任科长,还剩两个正科职数和提拔后空出来的副科职数先暂时空着,老杨公开表示,要看大家的现实表现择机进行选任!这一下子让以往熬资历的老同志也坐不住了,也让年轻人看到了希望!
经过此次变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不一样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明显好转了,大家都感慨,杨局长到底是大机关下来的,不简单啊!其实,不管哪个单位,只要换了领导,大概率都会换人,主要有三点考虑:

一是对于领导来说,新到一个单位,跟谁也不熟悉,用谁都是用!但是老人都是前任领导提拔任用的,只跟前任领导有感情也只会感谢前任领导,跟自己没有感情基础也不会感谢自己!所以,新领导必须重新调整干部,只有在自己手里提拔使用甚至重用的干部才会感激自己,自己提的干部在任期内,怎么可能不认真工作呢?这样有利于新领导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的落实,必然有利于提升单位工作绩效,最终反哺新领导,有利于新领导创造新的业绩!
二是原先领导使用的干部经过几年的工作,已经养成了跟老领导风格相适应的一套工作方式,他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可想而知,新领导要想改变他们,树立自己的威信,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难度很大!这就必然要求新领导到单位后,抓紧替换一批干部,特别是主要业务处室和办公室主任这些用新人,一些摆资格不愿意改变的老人只好靠边了,这样既便于他们很快适应新领导工作方式方法,也便于新领导很快推进工作,能够很快杜绝中层干部们照旧的工作模式,有利于增强单位的工作活力和工作绩效!

三是领导新到单位,肯定会遇到上任领导期间失意的干部,也会遇到现在主动向他靠拢的干部,甚至会有一些以往就有过交集比较熟悉的干部,这里面有的确实有能力,有的虽然能力一般,但忠诚度肯定没有问题!既然用谁都是用,那领导肯定会用向他靠拢的人,而且这样也会让干部们产生危机意识,这种情况下,有的重用,有的边缘,既让大家看到了混日子的后果,也让被用起来的这样干部无形中成了领导最坚定的支持者!而老杨还专门留下几个位置,更进一步激发了干部活动,实在高明!
所以说,新的领导上任后大多都会调整干部的!
今年,单位没给老张所在的办公室订报纸,老张很生气,觉得是被边缘化了!
老张所在的办公室共有三个人,都是调研员,分别是老张、老李和老孙。老张年底退休,老李后年退休,老孙年龄最小,还得好几年才退休!

他们三个人以前都是单位的中层领导,解决调研员待遇后,就让出了中层领导岗位给年轻人,被搬到同一个办公室办公,门口挂了个“调研员”的牌子!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协助班子成员工作,他们戏称自己为“协管”!具体工作就是参加各种会议,带队参加各种考核、督查等等,工作没有当中层时那么具体和忙碌了!
以前,单位给他们办公室订了一份日报、一份晚报,今年一份报纸也没给他们订,也没人通知一声,所以老张很气愤!
老张说:“凭啥不给我们订报纸了,这是政治待遇,说明我们被边缘化了!不行,我要找领导申诉去呢!”
老李不以为然:“报纸没有就没有了,有啥好申诉的,现在网上信息又多又快,谁还看报纸呀!”
老孙说:“从让出实职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被边缘化了,有啥呢,边缘就边缘呗!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都有被边缘化的那一天,这是必然的!想当初,我们也是单位离不开的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太正常不过了!”

老李说:“没报纸算啥呀,这几年,单位连文件都从来不给咱们发,咱们不也没说过啥吗?”
老孙说:“边缘化了才好呢!我就希望领导把我忘了,不要给我找麻烦,安排的工作我认真做好,平静安宁地等迎接退休的到来,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其实,机关单位中解决更高一级待遇后,让出实职岗位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以前都是单位的中坚力量,很多都是为单位出过力,流过汗的人,出于干部年轻化的考虑,以及领导职数的限制,最终都会腾出实职领导岗位,让年轻人上,自己退居二线,等待退休!
让出实职后,就等于从单位的核心层退了出来,无形中就被边缘化了,有的人坦然接受,有的人难免失落,但最终都得接受这种现实!
退出是发展的必然!体面地退出,不纠结不沮丧不失落,做好自己的本份,发挥好余热,才是最好的状态和选择!

今天,又一个引进的人才辞职了。算了算,这已经是该单位这4年中通过辞职、调离等方式离开的第8名引进人才了——离职率接近50%,平均在岗不到2年。
本市这几年实行引进人才政策后,A单位每年多的时候有3~4名,少的时候也有1~2名进入。他们都是一本重点学科或985、211以上学历或者研究生,通过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由市里统一到各重点院校进行的直招,基本上是笔试和面试后直接确认录用,比公开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竞争小,实行专门编制。
在待遇方面,参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发放,虽说小城市的总体收入不高,但和大部分城市一样,也是在当地平均收入线之上,发不了财,但也饿不着,还提供公租房免费使用3年,不算好,但也不差。而且,想必他们到一个城市工作之前,已经对该市的收入进行过了解才确定选择的,虽然部分人对收入不高的状况也有点小议论,但不是他们离开的原因。

曾和这些引进的人才聊过,包括已经离开的、准备离开和尚未离开的,总结了一下,无非是以下三点让这些人才想逃离:
一是工作压力大。现在行政事业单位里的活,早已不是一杯茶一张报纸混一天的好日子了,每天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效率高,很多工作都是细化到具体指标并分解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加班加点是常事,还不能出错。稍微不小心出错或者不按时完成,被通报批评是小事,严重的会被处分,影响到整个单位的绩效。比如其中一个和我说,有一段时间,为了完成一项工作,每天晚上加班干到凌晨一点,平均每天只能睡5~6个小时,恋爱都没空谈,钱又不多。这样干,还不如去企业996呢,至少企业996了,还有高薪。另外一个女同志说,刚开始我还抱着要干出点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来的,现在我只想能稍微休息一下,不因工作影响到婚姻和家庭就行;我压力大得经常半夜都惊醒,有时候在家时,想想工作上的事和压力就不停地掉眼泪,老公都不知道我怎么了;这几天体检,发现身体都出状况了。

二是心理疏导不够。引进人才都是年轻俊才,经常加班加点,他们有的也理解,毕竟一些老同志都还经常在带头加班加点干活。但最让他们感到难受的是,因为经验少,考虑不全部等原因,很多时候加班加点干完活后,并不一定会得到领导的肯定,甚至还会受到批评。对于这些刚从大学院校出来的,一直都认为是能力强的,没受过社会毒打的年轻人,经历多了几次批评,有的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于是也想逃离。
但对于那些普遍经历过排资论辈,也吃过很多苦头,通过激烈竞争好不容易上位的70后领导或中层来说——这不是常事吗?我们之前除了加班加点干活,被批评,还得低声下气伺候好那些50后60后呢——现在年轻人就是矫情。在时代背景的冲突下,现已贵为领导和中层的70后,也延续着之前的惯性思维,很难让他们能转变思维去给年轻一辈做思想工作。而且他们本身的压力也不小,自己都难以顾及,哪又有心思去开导年轻人。
三是上升途径变窄。近两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机构改革,大方向为合并单位,减少岗位和减少职数。几个单位合并成一个单位后,原有的领导都安排不过来职位,很多需要降一级职务或免去实职,年轻人就不用想当上领导和中层了。至于晋升,等老一批退休了再说吧,3、5年内是难以看到希望了。而且,老一批退了空出职位,还得大家竞聘才能上位呢。于是,年轻的人才们也失落感很重,想方设法地离开。
这并非故事,来源于真实场景,你们说这些人才逃离得对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