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30年的一天。今天早上,你很早就起床了,因为日程表显示你早上有一个电话会议。匆匆吃完早饭后,你走进车库,坐上了自己的车,车载系统立刻识别出了你的脸和你穿戴的智能设备。这辆车在今天早上刚刚给自己充满了电,但是它昨天晚上还把自己的电出售给了当地的电网。你把座椅靠背向后转动,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些。接着,你的车通过内置的融入式显示器为你开启了今天早上的视频会议。
与此同时,你的车开始载你前往办公室,它无缝地驶入了一条装有多个传感器的高速公路,与其他车辆排成了一列纵队。路上已经没有交通信号灯了,只有防碰撞算法在后台运行。在送你去办公室之前,你的汽车已经帮你买好了一杯咖啡。这样,你在路过咖啡店的时候就可以去取这杯咖啡了。
另外,这杯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也已经根据你的血压进行了调整,因为你身上的可穿戴设备报告说你的血压有点儿高。几分钟后,你的汽车预订了一个停车位,并在一片空地上停了约15分钟,把你的视频会议转接到了你的智能眼镜上,这样你就可以下车,然后在走向办公室的路上继续你的视频会议了。此时,你的车已经准备好去做定期的常规保养,并帮你做很多其他的事情了。
上午10点45分,你的车在一家充电站更换了电池。接着,它去了附近的一家洗衣店,取回了由机器人送来的一套你的西装。在这之后,你的车开始为你兼职打工。通过加入一家以共享经济为商业模式的包裹快递公司,开始递送各种包裹,以此为你赚取一些额外的收入。与此同时,它通过家庭太阳能发电装置产生的清洁能源来偿还汽车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碳债务”。
下午5点30分,你的车准时且安静地停在了办公大楼的门厅前,此时你刚好走出办公大楼。此前,在下午3点15分,你与你所在街区的另一个家庭共享的汽车抵达了当地的中学,它接到了你的孩子,然后带他们前往足球场练球。一路上,他们在人工智能家教系统的辅导下完成了当天的家庭作业。
回到车里后,你和你的虚拟助理进行了交谈,为你的家庭安排了春假旅行。车上的系统注意到了你疲劳的神态,所以它在回家的路上播放了古典音乐。你在同样的音乐声中步入了自己的家,此时,室内的空调已经调至让你感觉舒适的温度。
当然,智能汽车是一种趋势,飞行汽车也是一种趋势。比如这位林女士,她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中层骨干,工作和生活极有规律。
每天一早,她在6:30准时起床。处理完家务,7:28准时下楼。接她的专车会在7:30准时降落在她面前。是的,这辆车是从天上降下来的,有点像直升机,但便利性更像汽车。
林女士钻进车内系上安全带。车中已坐3人,各自刷着手机。汽车升起,呼啸而去。15分钟后,汽车缓缓降落地面,4人钻出车厢,走进公司大楼。
随后,汽车又载上另外四人,腾空离开。它是一辆“打的车”,只不过它是靠飞的。
一年前林女士每天自己开车上班,50公里路,她最快也要1个小时才能到,有时碰上堵车,那就要2小时开外了。
林女士是一个惜时如命的人,一分钟都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她哪忍受得了这样浪费时间。
忙碌了一天后,终于下班了,可是一想到又要花2个小时才能开到家,她又焦躁了起来。
林女士发誓,如果有一种交通工具能帮她节省时间,她不在乎花多少钱。
转机来得很快,半年后就有一家公司推出了“空中打车”服务,林女士二话没说,立刻投入了这项服务的怀抱。从此林女士解脱了,她从来没有这样自由过,她现在每一天都无比充实。
而且,她再也不用去伺候她的豪车了,索性就卖了。每年省下来的加油、保养、保险,还有停车这些费用,全部用来“打飞的”。
虽然“打飞的”目前不便宜,但也不贵,反正比自己买车、开车、养车来得实惠多了,最主要的是它省时间。它今后肯定会越来越便宜。
那么,开智能汽车的你,以及能打“飞的”上班的林女士是不是活在遥远的未来呢?
这些并不是科幻小说所描写的场景:虽然这看上去非常像是老套的有关未来世界的描述,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在今天已经存在。
当然,这些技术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需要经过更多的测试才能进入成熟阶段。但是,在10多年之后,数百万名居住在城市里的早期技术使用者很可能会拥有和上述场景非常相似的日常生活。
请相信,它们真的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非常迅速。当我们喝着咖啡、浏览网页时,科幻小说已经变成了科学事实。
——《逆向思维:物联网时代的企业升级路线图》
——《未来呼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