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长江的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湖北宜昌:乘船过葛洲坝,游览西陵峡谷,走近三峡大坝
- 2、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长江的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
1、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湖北宜昌:乘船过葛洲坝,游览西陵峡谷,走近三峡大坝
我曾在年轻时,因工作所需,分别三次从湖北武汉乘坐长江游轮,逆流而行,穿洞庭湖,过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全程约1100公里,历时三天半。弹指之间,十几年过去,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三峡水库截流后,长江水位上升,三峡面貌也日新月异。
三峡往事,历久弥新,每次想起,恍若昨天。面对现在的新三峡,新景观,新线路,新游程,总是想和妻子一起,携手并肩同赏壮美绮丽的三峡奇景,重新感受宏伟三峡大坝的魅力。悠悠岁月,瞬间而过,在2018年里,终于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8月4日,是本次出行的第三天,也是游览湖北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两坝一峡”绮丽风光最重要的一天。这次主要是过西陵峡,观三峡大坝。虽然无法走完长江三峡全程,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游览两坝一峡之精华所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早晨6时,大巴车载着我们,前往位于沿江大道的宜昌港。下车后,导游带着大家来到5号码头,准备乘坐停泊在这里的“长江三峡9号”豪华游轮。7时许,工作人员开始检票,因为是最先到达的旅行团,很顺利地踏上了码头。
一、凌晨登上长江三峡9号豪华游轮:
慢慢地穿行在有些湿滑的过江搭板上,向停靠在江中30米外的9号客轮走去。早晨的长江,天气晴好,阵阵的江风吹过,感到有种丝丝的凉意。看着脚下略显黄色的江水滚滚流过,看着江岸边十余艘待驶的豪华游轮,我对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充满了敬意。
早晨7:30分,我携妻子登上了“长江三峡9号”豪华游轮。两位身着制服的轮船工作人员,热情地将我们迎入了金碧辉煌的一层大厅。我细细地欣赏着这艘恢宏壮观,并拥有四个楼层的游轮,其外观恢弘大气,内部装饰豪华,色调清新淡雅,彰显出了非凡的气质。
在游轮的服务台旁,贴着铭牌,介绍了9号游轮长87米,船宽14.4米,共四层,核载1000人。游轮以旖旎的西陵峡谷风光、雄伟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悠长厚重的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依托,为游客打造高品质、全方位的旅游服务。
乘着这时轮船上的游客还不太多,便在游轮中上上下下地慢慢转悠起来。在一层,设有接待大厅、多功能厅。多功能厅里摆放着一排排的长椅子,可供游客在此通过两边的落地舷窗观赏景色。在厅前,还搭有弧形舞台,可以同时进行演艺节目。
从旁边的舷梯下到底舱,看了一下,里面设有游客的休闲厅和行李间。在休闲厅内,摆放着半躺式的沙发,游客们在这里可以观看影视节目,欣赏音乐和稍做休息。因底舱有些密闭,看不见外边的美景,显得有点燥闷,站了一下就出去了。
由一层的旋转楼梯上到了二层,里面设有咖啡厅、中餐厅和商务中心。咖啡厅为全通透的玻璃舷窗,可以全景式地观赏游轮外的无限风光。有偿为游客提供茶品、酒品、西点、冷饮服务。中餐厅内面积比较大,据了解约能容纳220人同时进餐。
登上第三层,上面设有半开放式的西餐厅、娱乐包间、儿童乐园、旅游服务区、船首阳光甲板和船尾阳光甲板。这两处的阳光甲板的面积,超过了350平方米。十间娱乐包间均有独立观光阳台。站在阳光甲板上,长江两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底舱到第三层,游客可以自由活动。当然,要想进包间,坐卡座,用餐,均得交费。四层设有贵宾套间和独立观光平台,游客不能随便上去,除非要去消费方可,但价格却不亲民,我俩也只能看看墙上的价目表,暂时达不到那个消费水准。
二、乘船游览西陵峡风光穿越葛洲坝:
上午8时正,随着一阵粗犷的汽笛声打破晨雾中长江上的宁静,我们乘坐的“长江三峡9号”豪华游轮缓缓地启航,离开了宜昌港5号码头,顺着西陵峡之长江水,向60多公里外三峡大坝附近的三斗坪港驶去,全程约需行驶4个多小时。
我与妻子一直站立在第三层船首的甲板上,和其他的游客一起,迎着扑面而来的阵阵江风,边听游轮上的广播娓娓介绍沿途风景,边慢慢看着宜昌沿江林立的高楼大厦,高耸的庄重的古塔,欧州式样的钟楼等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眼前向后退去。
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的河山,天然的胜景而闻名中外。它位于重庆、恩施、宜昌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游轮现在所行驶的西陵峡,正是其中一峡。
西陵峡,在湖北秭归、宜昌境内,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约长70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山峡。整个峡区,由高山峡谷和险滩礁石组成;两岸悬崖绝壁,峡中有峡,大峡套小峡;江中滩峡相间,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水流湍急。
游轮在西陵峡谷中行驶了约10公里,就见在右面的绝壁上,有一洞窟掩藏在万绿丛中。听船上的广播介绍,此洞正是被古人喻为“幻境”的三游洞,有栈道可通。洞内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刻满历代文人的诗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
上午10时许,“长江三峡9号”游轮驶入了北抵汀北镇镜山,南接江南狮子包的我国 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葛洲坝。大坝具有发电、航运、池洪、灌溉等综合效益。大坝的兴建,使水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造湖,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三峡航道的险情。
葛洲坝水利枢纽全长2561米,高70米,将长江一分为三,是世界上最长的水坝之一。巨坝共用混凝土1000万立方米,各类金属6.5万吨。如长虹卧波,横断长江。主要由大江电站、二江电站、1号船闸、2号船闸、3号船闸、泄洪闸、冲沙闸等组成。
游轮在宽阔的库区暂停了大约10分钟后,就进入到葛洲坝3号船闸。为了能亲身感受巨大的船闸在通水时闭合的壮观景象,游客们纷纷地拥上三层的观光甲板上,将我们围了个水泄不通。宏伟的闸门,在游轮的首尾两端缓慢地关闭了。
一时之间,游轮被封闭在了狭小的空间,也阻挡住了江风的吹拂,汗水慢慢地浸渍了身上的衣襟。抬头望望高达40多米的坝顶,真有一种坐井观天之感慨。大家看着近在咫尺的巨型铁闸门在眼前缓缓关闭,惊叹震撼不已,也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
继续站在船头,亲眼目睹了自己所乘坐的巨大游轮,在葛洲坝水位的调节下,用了不到30分钟的时间,就上升了30多米。这时,气势磅礴的闸门缓慢开启,游轮开出了船闸,和其它的轮船一样,再次汇入到滔滔的长江,驶入西陵峡东段之中。
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自三峡大坝以上的西陵峡西段,巫峡和瞿塘峡的水位被抬高100多米,使得部分三峡中原有景观有所改变,唯独在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之间,37公里长的西陵峡东段,依然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峡谷风光和风貌,堪称为百里画廊。
随着游轮的不断前行,西陵峡两岸的风光越来越绮丽。我看到在长江的北岸,有一叠层次分明的岩石,看似一堆厚书,还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竖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宝剑。听广播上说是兵书宝剑峡,据传是诸葛亮存放兵书和宝剑的地方。
以前,这段峡谷是长江三峡中的“险滩之冠”。滩中礁石密布,枯水时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涨时则隐没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弯曲狭窄,船只要稍微不小心即会触礁沉没。但自从三峡大坝蓄水,水位线升到100多米后,这里的天堑变成了通途,船只来往再也无忧。
中午11:30分,游轮驶入灯影峡。这里的河谷狭窄,岸壁陡峭,峰顶奇石腾空,岩间瀑布飞泉。在南岸的马牙山上,有四块岩石屹立,其形象酷似《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师徒四人,观之让人不由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2时许,游轮经过了跨越灯影峡两岸的三峡人家。我站在船上远远望去,在山峦叠嶂中,阶梯式的长廊层层叠叠向巨龙一样向上攀爬;在青山绿水间,点缀着传统的三峡吊脚楼;在山下江岸边,安静地停泊着久违的古帆船和乌篷船。
游轮在长江中飘浮而去,但见:溪边,少女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和发展着。
夏阳很晒,江风很疾,头发很乱,身上很热,我和妻子深深地被西陵峡绝美长卷所吸引,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过去了,仍然坚持站在游轮三层船首的甲板上,凭栏而立,船移景换。中午12:30分,看到在长江南岸,有一座山形轮廓非常奇特。
在高耸入云的山顶,有一个起伏的轮廓线,好像一个人仰卧在高山之巅:由银白色山石组成,头东脚西,安详仰卧,其头发、额头、眉眼、鼻嘴、惟妙惟肖,清晰可见,极像一代伟人毛泽东。广播上说,这是毛公山,因山顶酷似毛泽东主席卧像而得名。
据传:毛公山原名黄牛岩。以前,这一带的长江滩险水急,航行缓慢,乘客逆江几天,还在黄牛岩跟前徘徊,走不出这头神奇老黄牛的牵绊。1993年,在毛公山“一江万里独当险,三峡千山无比奇”的黄牛顶,发现了毛泽东主席安卧像,让人惊叹不已。
船移景换,游走在挺拔壮观的西陵峡谷,沿途入目的青山秀水,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写意国画长卷,向我们展示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不知不觉间,乘坐的“长江三峡9号”游轮于中午13:30分抵达三峡库区,停泊在三斗坪港。
三、顶骄阳攀登坛子岭俯瞰三峡大坝:
下了游轮,在三斗坪港口附近简单地用过午餐后,就乘坐大巴车前往三峡大坝。目前,大坝旅游区开放的有坛子岭、185平台和截流纪念园三个观景点。到达游客中心后,便换乘景区观光车,在绿树成荫中,通过戒备森严的哨卡,直达海拔262.48米高的坛子岭。
虽然面前是烟波浩淼、一望无际的高峡平湖,但仍无一丝清风。我和妻子冒着酷暑,顶着烈日,先来到坛子岭的底层。这里树木成林,为消暑气,在三峡大坝的模型展示厅旁,一圈喷头吐出冰凉的水雾。空旷的场地中,摆放着万年江底石和大江截流石等。
接着,乘三截扶梯登上了坛子岭的第二层。这里主要由三峡坝址基石、银版天书及坛子岭观景台等景观组成。此外,还有壮观的喷泉、秀美的瀑布、绿茵的草坪和人工溪流贯穿其中,放眼望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置身在美丽的公园之中。
徜徉片刻,就攀登上了形似一个倒扣坛子,观赏三峡工程最佳位置的观景台。站立在高高的平台上,凭栏而望,不仅可以远眺三峡大坝的雄浑壮伟,俯瞰滔滔东去的万里长江;还能观看壁立千仞的“长江第四峡”双向五级船闸,三峡极顶黄牛岩及秭归新城。
太阳照耀下的观景台上闷热难耐,遮阳伞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虽然伫立不到10分钟,已经有点汗流浃背了,但看见被雄伟的三峡大坝拦江成湖的壮美景象,深深地体会到毛主席“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诗句中的豪迈情怀和自豪感。
三峡大坝的天气,实在是有些炎热。在太阳的灼烤中,我俩流连忘返地下了高耸的坛子岭,到一片茂密的竹林中休憩了一会,等同团的游客到齐后,就在随团导游的带领下,徒步向距此不太远,位于坝顶公路左岸端口处的185观景点走去。
听导游讲,这里因与三峡坝顶齐高,同为海拔185米而得名。景点的游人依然很多,挤进观景平台,向下俯看,就如同登临坝顶,充分领略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向左边眺望,可以零距离地看到一溜长长的水泥大坝拦截大江的伟岸雄姿。
出了185观景点,又乘坐观光车来到了背倚青山,面朝大坝的截流纪念园。在园区中,除了清溪蜿蜒,树木森森,绿草如茵外,还可以看见用立体三角形截流石垒成的假山风景,以及当年施工用的大型机械等实物展览。
行走在纪念园林荫小道上,旁边就是一泄千里的长江。临江驻足,面前就是巍然屹立的全景式三峡大坝。这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是“山水相连,天人合一”的人间美景。长江三峡,人杰地灵,孕育了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出使西域的王昭君。
青山有情,碧水有影。这里曾留下了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和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山川多骄。这里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他们与此地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永载煌煌的中华史册。
下午16时许,带着对长江三峡之一西陵峡绚丽的自然风光由衷赞美,带着对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雄伟壮阔的人文景观无限敬仰,离开了游历了近7个多小时的两坝一峡风景区,乘大巴车全程经宜荆襄高速公路,于晚上22:20分回到了灯火辉煌的襄阳市区。
2、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长江的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
浩荡的江河,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们在江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书写历史。
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修建都江堰,再到大运河的开凿,治水患、兴水利,治水传统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更是举世瞩目。黄河小浪底、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座座水利设施岿然屹立,构筑起跨越南北、互济东西的新水网。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金沙江干流下游,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处,巍巍河山之间,一处宏伟的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它便是白鹤滩水电站。
这是当前全球在建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工程,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建成后是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历时10多年的科研、勘测、设计和6年多筹备,2017年8月3日,白鹤滩水电站工程进入主体工程全面建设阶段。
在全国政协委员、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仲志余眼里,白鹤滩水电站的修建,不光让全体水利人振奋,也足以令国人为之骄傲。
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毕业后,仲志余投入到长江开发保护工作中,对于长江这条母亲河,他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在他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水利史上就有许多激动人心的“第一次”。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一直是长江防洪的重点,1950年长江委成立后就着手研究荆江防洪问题,1952年第一次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建成国家级分蓄洪工程——荆江分洪区。
△葛洲坝水利枢纽开闸冲沙
葛洲坝水利枢纽是我国在长江干流兴建的第一个综合利用工程。“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在设计过程中面临了多方面的困难,其工程规模在当时超过了国内任何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某些项目还超过了国外的水平。”仲志余表示。
1972年周恩来亲自制定了葛洲坝工程建设新的组织领导体制,组建了工程技术委员会,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难题。1981年1月4日,大江截流成功,也为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这首《水调歌头·游泳》,表达了对三峡工程的畅想。毛泽东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和关心三峡工程,勘测设计、规划论证工作历经半个世纪。
“尽管葛洲坝工程第一次实现了大江截流,但三峡截流的难度显然要大很多。”仲志余说,三峡工程两次截流的流量、落差、流速三项关键水力学指标都比较高,其综合困难程度在世界截流史上罕见。三峡工程两次截断长江,表明我国的截流技术世界领先。
△三峡大坝全景图
同时,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大型水电站建设,被誉为水电工程的“百科全书”。三峡工程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建设成功,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2018年4月24日,登上三峡坝顶,极目远眺。放眼高峡平湖、碧波千顷,深情地说:“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新中国成立以前,偌大的国土上只有22座大中型水库,江河堤防仅4.2万公里,许多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如今,江河大地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水利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始终把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仲志余深有感慨。
国之重器彰显大国实力
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南水北调的一泓清水,不舍昼夜,一路逆势北上,穿行千里,从长江到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区。
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设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也是可以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强大,为实现北方向南方“借点水”的设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修建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正式摆上了议事日程。
调南水,解北渴,历时50年论证、10多年建设的梦想变成现实。2013年5月30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成功试通水。2014年12月12日,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沙河渡槽
黄河小浪底、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一座座水利设施岿然屹立,守护着亿万百姓,构筑起跨越南北、互济东西的新水网。
在仲志余看来,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这些国之重器的打造,“需要充分的工程技术论证、可控的生态环境影响、强大的国家财力支持、持续的社会大局稳定等方面的成熟条件”。
对于三峡工程这样的重大工程建设,一直存在争议。仲志余表示,这些争议主要集中在技术和生态方面。
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在建设之前,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充分技术论证,几代科技工作者锲而不舍开展创新性研究,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世界级技术难题。
仲志余对记者表示,三峡工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全面研究、详细勘察、规划论证等大量基础工作,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于1986~1989年提出了14个专题论证报告,完成了三峡工程决策前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并于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3年开始进入建设阶段。
而在生态环境影响方面,三峡工程充分论证了其建设和蓄水运行对库区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及气候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和建议。
“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民生工程,在长江治理保护与国家水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仲志余表示。
在他看来,无论三峡工程,还是南水北调工程,工程总投资均达到千亿级别,需要国家财政强有力的支撑。而从论证到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从建设到运行又经历了10多年,项目周期漫长,需要一个持续鹭港稳定的国家政府和社会环境来确保工程的顺利建设运行。
“这些工程的建成和使用,是新中国创造的水利奇迹,这些国之重器,彰显着中国的大国实力。”他表示。
大开发更要大保护
“从事长江流域规划设计工作30多年,我深刻地体会到,重大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科学的规划至关重要。”仲志余对记者表示。
“2018年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9373.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各大江河之首。长江流域2018年总用水量2071.7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2.1%,流域内各水资源二级区开发利用程度差异明显,汉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32.7%,金沙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4%……”这一串串数字,仲志余烂熟于心。
新时期,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
近日,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在仲志余看来,这番讲话,对于我国的河流流域规划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在新的形势下,作好水安全综合规划,保障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意义非凡。在他看来,保护与发展不应对立,不能谈工程色变。
“当今,重大水利工程的论证必须以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引,系统谋划重大水利工程格局,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原则,充分论证,为保障国家水安全提供坚实的支撑。”仲志余说.
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自从2007年6月三峡工程右岸22号机组投产发电以来,绿色电力的生态效益日益显著。年直接减排二氧化碳0.858亿吨,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此外,工程防洪减灾效益也十分显著。
在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方面,早在10多年前,就专门成立了动植物保护研究机构。目前,因三峡水库蓄水而受影响的植物已全部得到有效保护,中华鲟等长江流域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驯养和繁殖技术也获得重大突破,守护长江的“生态屏障”初步构筑。
水治则天下宁。在仲志余看来,从过去“小水大灾”、洪水泛滥,到现在“大水小灾”、有序应对,黄河、长江、淮河、珠江……一条条安澜的江河见证了治水的辉煌成就。
“经过70年的治理与保护,我国逐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大水网,构建起各流域梯级水库群,实现防洪、供水、发电、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等多目标联合调度,保障了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水利建设,从注重工程建设向资源节约保护,再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更加尊重自然,注重人与水鹭港,突出治水的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仲志余对记者表示,守护好我们的江河,让水环境更安全,人们的生活也将更美好。
记者:朱婷
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
本文关键词: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位置位置图?,葛洲坝和三峡大坝有什么区别,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哪个好玩,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哪个更出名,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哪个先建。这就是关于《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长江的水利枢纽三峡葛洲坝(湖北宜昌:乘船过葛洲坝)》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