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75年特大洪水民间传说】,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75年特大洪水民间传说: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蛟”?河南75年发大水,是走“蛟”吗?
- 2、75年特大洪水民间传说,河南洪水过后惊现蜉蝣遮天
1、75年特大洪水民间传说: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蛟”?河南75年发大水,是走“蛟”吗?
我是一个80后北方人,生活在农村。
从小就喜欢听大人们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相信很多和我一样的80后农村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有关于“走蛟”的故事,我曾经就听说过“走蛟”的故事。
有人说一旦“走蛟”就会发洪水,因为“蛟”会跟着大水顺流而下,它所经过的地方都会遭到很严重的破坏。
所以,比如说在南方的一些桥梁下面你会见到一把宝剑悬挂在桥梁正中央。
还有一些桥梁上会雕刻上龙的图案。
不管是悬挂宝剑还是雕龙其目的就都是为了对付“蛟”的,因为“走蛟”所形成的破坏性极强。
也许大家只知道1998年的特大洪水,很少有人会记得1975年河南的特大洪水吧?毕竟年代稍微久远了一些,不过在河南农村一些上岁数的老人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他们忘不掉那时发大水的场景,因为他们都经历过,他们那时都还是年轻力壮的青年人。
河南1975年的8月,在一场特大暴雨中,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驻马店的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这两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还有数十座的小型水库 和两个带洪区相继垮坝溃决。
霎时间河南驻马店地区沟壑横溢, 成为泽国,1000万人受灾,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75年河南大水这是个真实的事情,大家可以翻阅资料查看。
我所了解的也是从父亲还有叔叔,伯伯,舅爷他们那里听来的。
当时他们也才十几岁,20多岁的样子,在他们的记忆里,那水太大太大了,到处都是水,房子都被淹没了一半,屋里的水已经到了腰部那么深。
坐在屋顶上等待着有人来救援,天上飞机给人们空投食物,水里漂着的家畜不计其数,顺水而下。
在三叔的记忆里他那时还是个大小伙子,会游泳,坐在船上不小心掉到了水里,自己游泳追那救生船,被救后,就得了病,农村人叫“打摆子”。
在三叔和父亲他们那里我没有听到过有关“走蛟”的事情,他们所讲的就是水有多么的大,受灾有多么的严重。
舅爷给我讲“走蛟”的故事,他说亲眼所见。
舅爷是我们那里的叫法,就是我爸爸的舅舅,到我这一辈就叫舅爷。
我舅爷家离我们家有个四五里左右的路程,离他们家不远就有一条大河,河堤很高,舅爷他们那个村子大概有个几十户人家。
当年那条河是很宽的,河的两边都是农田,种的玉米,芝麻,大豆,高粱等一些农作物。
小的时候我也经常去我舅爷家里玩,跟着我的表姑她们一起下河去捉螃蟹,摸鱼,不过到我们那个时候,那条河已经没有那么深了,主要也是因为干旱,水量逐渐下降,到了夏天大人小孩都在河里洗澡玩耍。
记得有一次去舅爷家,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就问起了舅爷,说您见过发大水吗?
舅爷说见过,不但见过发大水,还见过蛟龙呢!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打破砂锅问到底哈哈哈,我就赶紧追着问,舅爷啥是“蛟龙”啊,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啊?
舅爷说现在你们说的涨水了,发大水了,那都不叫真正的大水,你们都没见过什么是大洪水,当然了那个时候还没你们呢。
接着舅爷就说起了那年的往事,舅爷说75年咱们这里发大水,淹死很多人,大水冲毁了很多的房屋和庄稼。
当时咱们家门前的这条河可不是你们现在见到的这样,那个时候水大的一眼都望不到边,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到处都是水。
河里漂着的鸡,猪,狗,牛多得很,还有个人抱着一块木头顺着水就给冲跑了,人们想救他都来不及,水流太急了。
舅爷说当时他们成夜地不睡觉,都在河堤上观察着水位,就在那天晚上他看到了“蛟龙”。
舅爷说那“东西”在水里翻滚着顺流而下,翻起的浪花就得有一丈多高,动静非常的大。
人们拿着手电筒照过去的时候,发现它的眼睛像灯泡那么大,头上还长着一根犄角
说实话当时对我舅爷的这番话我是半信半疑的,毕竟我没见过,我也不知道他说的是真是假,或许他就是给我讲故事呢,大水是真,“蛟龙”是假。
不过现在我倒是觉得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无,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不解之谜,在这里我并不是宣传什么封建迷信,这只是一个来自民间的传说而已,信不信随你。
有人说离我们很近的史上大洪水,也就是1998年的那场大洪水,有人看到有个双目发光的东西在和雷电搏斗。
有人说那就是“走蛟”了,是蛟在渡劫,一旦渡劫成功便能化身成龙。
总之98年这“走蛟”事件也许会比75年的更有说服力吧,毕竟离我们很近,而且大家也都传得有鼻子有眼的,这个世上到底有没有“蛟”这个东西?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2、75年特大洪水民间传说,河南洪水过后惊现蜉蝣遮天
河南邓州汲滩镇惊现大量人们没见过的飞蛾类的飞虫,这是什么?
满分答案为:蜉蝣。
人们纷纷议论“天呐,如此怪异之现象,难道天又有不测风云之征兆”?
我觉得蜉蝣在这个时候“现世”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好兆头!
你顺着我的思路往下捋,看我说得有没有道理。
1.蜉蝣是好虫还是害虫?《田家杂兴·其四》——唐代储光羲
人生如蜉蝣,一往不可攀。
译文:人生就像蜉蝣一样转瞬即逝,有些东西就不要过意的去追求了。
《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无题》——明代唐寅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
译文:人生在世就像蜉蝣一样,人在转眼之间就黑发变白发了。
《水调歌头·败屋拥破衲》——宋代王之道
高名厚利,眇若天地一蜉蝣。
译文:有很高的名望和很多的财富,也会像广阔的天地中一只小蜉蝣那样渺然不定。
《酬吴七见寄》——唐代白居易
常恐岁月满,飘然归紫烟。莫忘蜉蝣内,进士有同年。
译文:常常担心岁月到头了,飘然地离开人世间。不要忘了在蜉蝣之中,还有同年同月的进士。
你听听,你看看,古闲名士纷纷借蜉蝣来抒发感情,蜉蝣还能是个害虫吗?从来没有世人夸蚊子吧。
2.蜉蝣有啥特殊的?为啥平日看不着?它是寿命最短的昆虫,没错,就是小家雀最里正在吃的那只,就是蜉蝣。我猜这应该是一只早起的鸟,或者是压根一宿就没睡着的鸟。正如加班的你觉得自己很苦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那些穷苦得连饭都吃不上的苦孩子正在过着怎样的日子。
蜉蝣正是那个“苦孩子”,在不记事的幼虫期,蜉蝣要经历20多次蜕皮,才能慢慢长大;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出发达的翅芽,但此时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或石块上,再经过24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蜕皮,最终成为成虫。
蜉蝣的稚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
而成虫意味着飞翔,飞翔的过程只有一天的时间,要么被鸟吃,要么躲过鸟儿,找到真爱。但不论如何,一天过后,TIME OVER,鲜为人知。
3.如果走运没被吃掉,那蜉蝣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是怎么过的?由于缺乏嘴和胃,所以无须停下来进食。把生命所有的时光都在寻找真爱上面吧,你别羡慕它,它这也是用短暂的生命换来的虫生真谛。
蜉蝣在幼虫时期以藻类为食,并把食物转换为糖元,以作为成虫一天活动的营养储备。当油箱变空,燃料耗尽时,它们也将自然死去。
说得更残酷些:它们是被活活饿死的。如果哪只蜉蝣交配出奇地活跃,它的燃料也许只够维持大半天的飞行。蜉蝣总是能完成任务——传宗接代。
好在它们不会为自己短暂的一生长吁短叹。只有人类才对死亡多愁善感,也没有其他动物会为逝去的同类树碑立传。不过谁又知道呢?也许有一天的时间已经足够漫长。当这种仅有几毫米的小昆虫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找到另一只同类,并与其交配之后,它也该精疲力竭了吧?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要感动得泪流满面,如果能遇到真爱并进行传宗接代,只给我一天的生命,我都觉得是幸福的。
《诗经·曹风》就歌唱过:「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妇女衣裙联系起来了,像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
4.蜉蝣漫天过后,会带来好的事情,还是会触发坏的征兆?蜉蝣不会咬人也不会螯人,所以,它对你有什么害处?
在水中的时候,它们吃水藻,同时也是鱼儿最喜欢的食饵之一,所以,它对水中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害处?
一旦飞出水面,翱翔天际之后就压根不吃东西,也不啃食农作物,所以,它们对环境有什么害处?
蜉蝣是一类原始而美丽的昆虫,起源于石炭纪,距今至少已有2亿年的历史,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全世界已知约30-50种,我国已知约36种。
有相关科学研究的数据统计表示,部分蜉蝣甚至只能活一天或几个小时!因此有「朝生暮死」 的昆虫之称。
就这样的一个人畜无害,不影响生态的,而且生命如此短暂的小可爱,你舍得说它是害虫吗?
至于征兆……
亲,你需要真爱的一吻!才能看得见那满天飞雨一般的“寻爱之旅”的奇观。
河南洪水刚过,见证了太多人的分离,也见证了勇敢的河南人与祖国同胞们共同扛起生命的支柱,这个时候,蜉蝣蜕皮30次,踱水飞出,难道不是预示着河南灾难之后的重生吗?
忘了那根本就不存在的恶兆吧,多想想它赋予世界美好的意义!在它们身上,难道不就是人类所缺少的对爱的执着吗?
这就是关于《75年特大洪水民间传说,河南75年发大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