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未来并不是一种技术完败另一种技术,但数字生存着的人们,应该有选择的自由。2017年9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布特林于TechCrunch Disrupt 上发表讲话。摄:David Paul Morris/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维塔利克·布特林是以太坊的创始人,他19岁创立了以太坊,20多岁就拥有了亿万身家。如果说中本聪是区块链的创世者,那布特林则开启了区块链2.0,人称“V神”,是加密货币圈的精神领袖。布特林1994年出生于俄罗斯,五岁的时候随父亲移民加拿大。在布特林出生的90年代,互联网开始普及,技术飞跃带来的乐观主义弥漫全球。很多人相信,互联网会让世界更开放、更高效、更平等,信息曝光会变得更简单,掌握权力的人更容易被问责。但技术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严重问题。 个人数据被大公司、政府掌握。 电子监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社交媒体表面上增进了沟通,但却在全球范围内,让观念对立更严重。
比特币,以及底层的区块链技术,在许多人心中,代表了互联网的另外一种可能:去中心化、匿名性。17岁那年,布特林开始接触刚刚出现的比特币。高中毕业,他进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但8个月后就退学、投身到比特币领域中去,周游世界,拜访各囯比特币开发者社群,同时也在找寻区块链更广泛应用的可能性。
2013年末,19岁的布特林发表“以太坊”白皮书。 以太坊不仅带来一种新的加密货币——以太币,而且基于通用的代码语言,可以用来创建各种各样的应用。以太坊号称永远不下线的“世界计算机”,愿景是将数据的控制权交还给其所有者,将创作权交还给其作者。
以太坊公开发布六年之后,以太币成为了仅次于比特币的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加密货币。围绕着以太坊,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迅猛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社交媒体、出版、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已经开始有实际应用。
将数据的所有权交还给个人、同时保障任务执行的效率是可能的吗?这样的结构有没有可能解决现在的互联网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以太坊可以担当这样的任务吗?下一代互联网是什么样?去中心化会带来什么?用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这些问题,我们在新加坡采访了以太坊的创始人布特林。
布特林有清晰的世界观。他所倡导的去中心化、抵御审查、平方投票法等涉及民主实践、互联网结构、商业与公益组织。他对世界的看法,令他知道自己该在什么社群之中,该连结什么,促成什么,该避免什么,也令他的影响力远超过了加密货币圈。用布特林自己的话说,“我的人生就是成为所有事物的桥梁。”他当然是以太坊社群中的领军人。以太坊基金会每年对外资助高达数千万美元,有些项目已经超出加密货币的领域。他的Twitter有 230 万粉丝。他参与“激进市场理论的论述生产,也经常参与在公众政策与智库和其他意见领袖的讨论。
布特林相信,技术领域有两股不同的力量,一股科技力量会让强者更强、资源更向头部集中,而另一种科技力量也许可以让我们继续保有自由,匿名的自由,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他提到彼得·蒂尔(Peter Thiel,硅谷著名投资者与创业者)的论断,“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义;加密技术是自由主义。”他也提到,也许未来并不是一种技术完败另一种技术,但数字生存着的人们,应该有选择的自由。
以下是端与布特林的访谈摘要:
WEB 3 浪潮端:上世纪90年代的人们相信,互联网会逐步让世界走向开放社会。但这一切没有发生。Big Tech 强调中心化,集权政府打造了高效的审查制度,他们都赢得了用户,也让互联网走向封闭。你觉得现在我们谈的 Web3、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这股浪潮,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吗?中国也正在建立自己的国家版加密货币——数字人民
我认为在技术领域有两股不同的力量。Peter Thiel说:“加密技术是自由主义;人工智能是共产主人工智能很强大,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好东西,但它的本质是大数据、大政府,数据将会集中、控制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的手中,让强者更强。而加密技术有一些固有的性质,会让强迫变得更加困难。这一点,从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在区块链上,公有链的发展多数超出预期,而私有链、联盟链则大多表现不佳、低于预期。我认为,在这里面有非常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