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军校同学员队的8个河南籍同学,93年同是高考落榜参军考入了军校。有来自边远苦寒基层部队的战士,有来自穷苦农村家庭的孩子,有将军身边的勤务兵,也有考军校前就是报刊杂志的“小记者”。如今在部队发展如何?当年为啥高考落榜都不约而同地当了兵?他们的子女也面临着高考,现在就业怎样?
当年,文华从商丘某重点高中参加高考,不幸落榜,他并没有气馁,选择了从军道路,也有在部队考军校的想法。因为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起初并不赞同,但文华毅然背着背包踏上了征程。坐在前往某部报到的火车上,心想可能有他这种想法的仅此一人。可巧,火车上就碰到了同是高考落榜的另外3个高中同学。原来,有同样选择的,还有其他人。这,坚信了文华的选择。
到了部队,文华发挥自己爱好写作的特长,报了JB的新闻函授,拿到了新闻报道的优秀学员,当兵期间还在当时的QJ报上发了通讯报道,进了文化补习班,参加了教导队,经过一番勤奋学习和努力,终于考上了石家庄某军校。心想,考入这样的高等军事学府,像他这种情况也不多吧。
可是,到了军校一了解,像他这样来自农村,高考落榜又考入这所军校的,仅河南籍同学的就有7人。看来,自己的选择,也和其他同学的选择有相同之处啊!另外7人,分别是书忠、复理、新现、开志、乃增、功勤和有果。因为是老乡,也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文华和他们7个同学相处得很好,可谓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相互帮助,彼此勉励,最后8人都顺利毕业,走上了不同的岗位。
文华被分到了辽宁某基层部队,当了一名排长。书忠分到了西藏某边防连,从排长做起。复理到了北京,从警卫排长起步。新现分到了武汉,从助理做起。开志分到了山西,当了一名新闻干事。乃增、功勤和有果,3 个人当年考军校时就来自同一个部队,后来也被分到了同一个基层,都是普通排长。8个同乡同学,虽然像复理这样来自大城市的,也做过某领导的勤务兵,但分配工作后,都要从基层起步的,从排长或干事做起,像军校刻苦学习一样,到了部队也得流血流汗,从执勤、苦干、服从、尽职责等,一步一步地往前发展。
8个同学中,一个现在仍在某部现役,到了副师职。其余7个都转业了,1个干到正团,1 个干到副团,另外5个都是营以下。3个参加了地方工作。3个选择了自主择业。他们8个同学,虽然都是从农村入伍,虽然高考也都面临着让自己痛苦的失利,为了理想,到了部队也吃了不少苦,但最终他们也因为一路的努力,考上了军校,成为了军官。
虽然,分到了部队,也有着不同的发展,但结果都是过上了幸福生活。别的不说,就拿自主择业的书忠、文华和有果来说,书忠虽然当年分到了西藏,高原缺氧,服役条件恶劣,但营职转业后选择了自主,加上边远补助,退役金待遇还不错,转业后全力教育培养自己的儿子,儿子北外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了南方某省城,最近因为儿子在南方工作的原因,书忠这位做爸爸的,正忙着为儿子购房呢。文华分到了辽宁,虽然离河南老家远点,但他把母亲接到了东北,自主择业后,一边孝敬母亲,一边培养孩子,孩子也很争气,现如今已考上了某一流院校的研究生,学的计算机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很好。有果,是内蒙人,自主择业后,闲不住,就自己做起了养殖,每头牛的价格也在1万元到4万元左右。听说,他女儿,在他和妻子的教育培养下,也正准备考研呢,大二的时候,已经把英语四六级全过了。
@家国子华心经教育认为,90年代的高考和当今的高考,虽然有着条件、环境、时事等方面的不同,但高考后的成绩,足以改变和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至少可以影响人一生的选择。高考后的出路不是唯一,但唯一不变的都是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不断地校正自己、强大自己、塑造自己,不气馁、不停步、不服输,经过付出、拼搏、刻苦和修为,才能有结果,有收获。祝福正面临着高考的同学们,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诗云:
如今回忆高考事,一晃两代奋斗史。
农村落榜有迷茫,投笔从戎莫嫌迟。
代代努力往上攀,培育子女自加持。
名牌一流当然好,万马独桥应该知。
欢迎关注@家国子华心经教育,谢谢您的置评建议。
创作不易,侵权必究。谢谢。
#高考真题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