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刘上老师再次来到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为浦发银行深圳分行的中层干部,
讲授刘上老师的经典课程《九型人格与团队管理》。
同时今天也是《20天连讲》的第六天[鼓掌]
@刘上@上师好性格@九型人格@刘上老师@团队管理
"一点"突出,"其它"不弱
近期喜上了读樊登的文章,昨天看到他的一句:"一点"突出,"其它"不弱,对此,本人颇有感慨,是的,每个人不可能是全材,但如果是个优秀人才,则是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那么她其它方面能力也不会很差。
同学小雅是银行金融系统的一名中层干部,同时还是一名总行级高级讲师,她的授课水平可谓名扬天下,以至后期从本省讲课讲到全国,从工商银行讲到其它专业银行,成为各大银行的抢手讲师,用同行的话说,2万元一天的课酬还请不到她。她仅是这点强,而其它就不怎么样吗?No!
她在银行工作时带团队,善学习,会营销,钻业务,将管理工作做的风声水起,她贴心客户,贴近市场,将营销工作做得深入人心,她所在的银行网点业绩是支行最高的,员工的绩效工资当然就是全行最高的了。
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都是深谋远虑的。 -- 《人类群星闪耀时》。
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她善于"学习",她能将银行的每一个新产品的亮点,卖点推荐给相对应的所需客户,让其手中的客户均获得了购买银行产品所带来的实惠收益,真可谓她调在哪个网点,客户就跟随在哪个网点。
作为上一季《奇葩说》的冠军傅首尔,节目收官大半年,她却从未淡出我们的视线。前段时间,她因一句“职场上的良性竞争是最美好的关系”引发热议;最近,她关于代际关系的观点又突然走红。因为这些一针见血、字字珠玑的言论,她被贴上了“金句女王”“人间清醒”的标签,频频登上热搜,成为节目最出圈的选手之一。她仅是讲台上的最佳辩手吗?错!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她曾熬过十多年暗淡无光的沉寂岁月。职场这条路,走得并不顺遂,她的职场“逆袭”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角色的更多可能。一名优秀的辩手,她好像永远强大、坚定、散发光芒,不会被任何问题难倒。她能走到今天,一路上经过不少的迷茫和挣扎的时刻。
她曾经想当作家、拿文学奖,但白天要上班,她就在晚上拼了命地写作、给杂志社投稿,哪怕很少有回音。有了孩子后,“妈妈”的身份并没有限制住她的脚步,哄睡了孩子,她在深夜笔耕不辍,即便是产后抑郁的那几年,顶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她也没有放弃过作家梦。为了这个梦,她整整写了10年,从广告人、到作家、再到辩手,这条路她走得磕磕绊绊。
“人就是这样,你经过不断的尝试,在某些领域尝到了一些小甜头,你的胆子就越来越大了。所以,第一步永远是最重要的。只有走出这一步,你才能慢慢打开自己。”
"一点"突出,"其它"不弱在傅首尔不正好得到验证吗?如果说最佳辨手是"突出",那么作家,翻译,母亲等角色不就是"不弱"吗?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别总和对方说不在意。你不说出来,他们怎么能懂呢?”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这是尼采的观点。
人在突破自身优势那"一点"时,就是对自己极限的挑战,在这个努力过程中他需大量学习,调整状态,既给精神驻力,也给能量加码,雨果不是说吗:"语言就是力量"。那个银行的高级讲师登台授课就是《"一点"突出”》,而她在任网点负责人中,要多方体验,翻阅相关资料,成为优秀的网点负责人,而她的女儿毕业于美国名校,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工作,都是时代的宠儿,单位的人材尖子,如今从事着年薪超百万的工作,她也是一个优秀的母亲,这不就是《“其它"不弱》吗?
读书写作也一样,阅读过程中就是大量吸收精华,写作过程中就是释放能量的过程,丘吉尔也直言:“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他有多大成就。”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任何人在成功的路都不可一帆风顺,挫折越大,改变现状的决心就有多大,这将会促使他更奋勇地奔向心中的目标。
正如树上春树说:我告诉你我喜欢你,并不是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只是希望今后的你,在遭遇人生低谷的时候,不要灰心,至少曾经有人被你的魅力所吸引,曾经是,以后也会是。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努力吧!奋斗吧!
昨天遇到一个30多岁的银行行长,人很厉害,对把控经济和如何赚钱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毕业于中央财经,工作10多年,工作能力非常强,甚至做到了连升3级。按照他的话说:“赚钱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套路:第一步收智商税,第二步找接盘侠,第三步看透金融本质!”
他认为,经济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只需要弄明白两点。
一点是: 钱的来龙去脉,钱的源头,去了哪里,最后要流入哪个地方。
第二点就是如何分配金钱。也就是在整个市场里,每个阶层、圈子,还有领域都能够从中得到多少钱。
但想要了解经济,就必须先了解政治发展,了解经济的流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总体的方法是没有变化的:
做蛋糕,做大,分享。
其实做大很容易,但如何分却是个难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垄断。
有调查显示,市场里往往是由20%的经济体占据蛋糕的绝大部分,而其余的人则会分享剩下的一点点。
当蛋糕做大以后,要想平衡,就得打破原有的比例和分配原则。
因此,未来发展的道路是明确的:如果你想赚钱,你必须通过财富的股票来转移它。
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没有新的科技概念,没有新的经济动能。大家仅仅在当前的环境中互相竞争。
分配是自上而下的,但在财富转移和流动的方向上,必须遵循自下而上的流动!
在这个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打磨,最终发展出了三种赚钱的方式:
第一种:征收智商税。
为什么能够收取智商税呢?主要原因就是中层和底层的信息存在差异!
而核心方法只有一个:改变底层人的想法!
结果:被改变的人、愿意相信的人都愿意自欺欺人!
贩卖焦虑,让所有人去买课程或者忽悠你去买各种东西的就是其中一种方法!现在是网络时代,在网上随随便便就能够赚到很多钱!
第二种:找接盘侠
七十年代的时候,几乎大部分赚钱的人都能明白,要想赚钱,就得懂得“模仿”。
上层的人先想到一种赚钱的方法,然后下层的人看上层的人赚钱了,就去“模仿”上层人的方法,但下层人不知道的是,这也是上层人希望看到的!
有人接了自己玩过时的东西,自己就不会成为最后的人,更不会因此赔钱。
最大的接班人群体是中产阶级,毕竟他们赚的钱不是很多,但非常渴望赚钱,看到什么火了就马上跟风做。
艺术培训,学区房,还有一些假的奢侈品,这些东西都成为了当时的重点跟风对象。
这样做出来的生意,其实是不太难的。只要你能抓住关键点,有资本+岁月+心血,大概率造出赚钱机器。
“模仿”之风通常会持续十年二十年,尤其是更高级的模仿,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但不要因为模仿,就判定这些模仿的人不够聪明。
相反,他们非常聪明。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占据了本阶级的高地。虽然他们与高层级的人存在强烈的信息差异,但是他们能够掌握自己所能了解的范围内的全部信息。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寻求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往往能够成功改变自己的生活。
最后一种就是:玩金融
这种方法一般是上层人的玩法,当所有人的想法还在跟风模仿的时候,他们已经跳出了原来的思维里,转换想法,把目光投向了金融。
最高级的玩法就一个字:“炒”。
他们从更高层级的角度去看待金钱。所谓的钱,其实就是数字,如果钱不是货币,不能用来交易,它什么都不是。
换句话说:任何东西,只要大家认为是值钱的,那它就是值钱的。
最近几年,大火的盲盒就是最好的证明。一个普普通通的盲盒,真的能价值几百块钱吗?它的成本肯定是不值的,那它为什么能卖出那么贵的价格呢?
就是“炒”出来的。同理,炒房子、炒股票、炒一些我们没听过的新概念,一样能赚钱!
只要我们不接到最后一棒,低价买入,在最后一棒前卖出,就可以了。
大家觉得他说得对不对?
#职场达人炼成记##职场##职场下半场##头条##我要上微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