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卫生部考试中心(卫生部考试报名)

近日又来到卫生部命题考试中心,进行全国卫生系统泌尿外科中级考试的审题工作,印象中这应该是第三次参加了。#诊间故事# #医学生#

近日又来到卫生部命题考试中心,进行全国卫生系统泌尿外科中级考试的审题工作,印象中这应该是第三次参加了。#诊间故事# #医学生#

凡符合卫生部、人事部印发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卫人发[2000]462号)中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和专业类别的考试。部分地区报名条件可能会略有不同,具体以当地卫健委或考试中心等官方部门公布内容为准。

(1)取得医学中专学历,受聘担任医师职务满7年。

(2)取得医学大专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6年。

(3)取得医学本科学历,从事医师工作满4年。

(4)取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从事医师工作满2年。

(5)取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

年限不够想提前考试的 看这里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卫生形势非常严峻:疫病丛生,缺医少药,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当时全国西医仅有2万多人,中医虽有几十万人,但却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全国约有80%的病人未得到正规的医疗帮助。为改变这种局面,1949年9月,毛主席在接见全国卫生行政人员代表时,从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角度着重指出,只有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中医,搞好中医工作,才能担负起几亿人口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对中医的贡献给予了很高评价。1953年12月底,毛主席在杭州刘庄宾馆小憩时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中医各种学派、各家学说的不断发展,汇集成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巨流,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大有借鉴之处。把中医放到中国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的高度,足见他对中医非常重视。

建国后一段时期内,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一些迟滞与困难。当时轻视、歧视和排斥中医药的现象有所抬头。其主要原因是建国初期毛主席提出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未被认真贯彻执行,在很多方面对中医药采取了不适当的限制,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1951年公布的《中医师暂行条例》、《中医师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1952年公布的《医师、中医师、牙医师、药师考试暂行办法》,规定了一些脱离实际、在当时看来有些苛刻的办法,如规定只有持有公私立四年学制以上之中医学校毕业证书者、经中央卫生部或中央卫生部授权大行政区卫生部考试及格者、经省和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机关发给中医师证书或考试及格文件者,才能经大行政区卫生部审核并转呈中央卫生部核发中医师证书;中医师资格考试的笔试部分包括必试科如生理解剖学概要、细菌学概要、传染病概要等,选试科如内科(包括妇科、儿科)、外科、眼科、针灸科、正骨科、按摩科等,完全超出了当时一般传统中医所要掌握的基本医学知识。

武汉市卫生学校 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武汉市医士学校,校址在汉口汉水街140号。1954年6月迁至利济北路341号。1955年9月改为湖北省汉口医士学校,1958年改为武汉市卫生学校。1961年3月,武汉市中药学校(1959年10月开办,在校生70人)并入该校,校址迁往孝感,同年6月又迁回汉口解放大道320号现址。1962年8月,武汉市护产学校又并入该校。1979年,该校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联系中专之一。1980年2月,被教育部、卫生部列为全国110所重点中专及全国26所重点中等卫生学校之一。护士专业在市一、二、三、四、五、红十字会、儿童、军工、武东等医院设有分校。

该校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1985年,有27个教研组,17个实验室和价值50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3.5万册。有教师115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49人。设有护士、助产士、卫生医师、放射医(技)士、临床检验士、口腔医士、临床医士等7个专业。在校生1344人,其中职工班304人。招高中毕业生,学制2年-2年半;招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建国后36年共有毕业生11791人,其中业余大专班16人,中专班8452人(普通西医中专班7768人,普通中医药班525人,职工中专班159人),中专进修班736人,初级班2587人。在已分配的8452名中专毕业生中,分到武汉市的占70.78%,分到省内的占27.12%,省外的占2.1%。

1985年,实行联合办学,以该校为主体的“武汉市中等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设在校内。有校外办学点10个,学生401人,占该校在校生1344人的29.84%。培训中心为校外办学点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提供教材、教学管理资料和部份师资,进行统一考试,最后颁发该校的毕业证书。曾为卫生部直属医学院校、省电力局、西藏自治区等部门和地区培训了一批中等医学专门人才,为在职卫生干部开办了干部中专班,职工中专班和各类进修班、短训班、补习班、晋升班。曾参加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主编《语文》、《医古文》、《X线构造及维修》等教材,并参加编写《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基础护理学》等教材,是武汉市专业最多、在校生最多和规模最大的中等卫生学校。

1985年校长罗德安。

医师资格证书

医师资格证(又称执业医师资格证),是通过全国统一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后,由国家卫生部统一发放的,属于医疗技术方面的认可。

证明持证人具有独立从事医疗活动的技术和能力,证书永久有效(红色封面的证书)。

#中医来了##中医学习##中医知识##中医#

考确有专长先把确有专长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先说下政策

传统确有专长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没有全日制医学专业学历无法考取国家行医资格条件的,但是有真正技术的中医人才符合行医资格的一项政策。这项政策的出台也符合我们国内的情形,迎合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需要。

第一个政策:1999年7月23日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向社会公布的《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简称6号令。

第二政策:2006年11月21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向社会公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简称52号令,同时6号令被废除。【旧政策】

第三个政策:2017年7月31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向社会公布《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自2017年12月20日起实行。简称15号令。【新政策】

这三种政策为什么被废除和改变,这是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这里不做讨论。

昨天,有一位山东省高三学生的家长问,为什么吉林大学的临床医学5+3一体化有三个录取排位?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这三个专业前面的代码是不一样的,吉林大学是按一院,二院,三院来分别招生,实习也在各自医院里进行。

这里说一下吉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医院成立于1949年11月,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医科大学外科学院 。新医院是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和长春市人民政府拨地、卫生部投资基建、日本政府无偿援助价值26亿日元先进设备而共同兴建的 ,医院被命名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中日联谊医院)。 确立了外科系统、微创治疗、肿瘤精确放射治疗在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优势地位。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9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27个,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研究生导师1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96名 。

医院的实力还不错,如果毕业后能留在三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头条创作挑战赛#

 最早来到中国的犹太人,据说是周朝时大约春秋时代来华的。不过此说没有直接证据,仅供参考,并没有得到文献佐证。

根据文献记载,犹太人来到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到8世纪之间,隋唐时期大批胡商经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国,阿拉伯人也提到唐朝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犹太人社区。但也有资料显示犹太人可能在更早的汉朝时期就已经来到了中国。

而元代,马哥·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提到了中国犹太人.....目前的所有资料中,可以肯定的是犹太人在宋朝时,出现了完整的记录,从那时起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就一直处于一个特殊的社群中,生活相对隔离,且有一大部分的犹太人一直生活在河南开封,被人们称为“开封犹太人”。

由于中国文化的包容和世俗性,犹太人对中国文化没有像对欧洲基督教文化那种抵触情绪和抗拒心理,而是抱着友好、亲近的感情,愿与中国文化交流乃至交融。所以,1840年之前分布各地的中国犹太人基本都融入了本土社会,他们和中国人通婚,参加科举考试步入官场,参与中国的政治,就在这些潜移默化中,他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和习俗,逐渐“中国化”,完全被中国同化了。

实际上,1840年以后,中国境内中犹关系的主流也依旧是友好和交融,而非敌对和碰撞,虽然有少数犹商鸦片商的活动曾损及中国百姓的利益,那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西方殖民主义特征,而非犹太质素所致。

    中犹人民之间的基本上是相互尊重,相互同情和相互支持的。

1920年4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给上海犹太社团领袖伊斯拉的信中写道:“所有爱好民主的人士,对于复兴你们伟大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会给予帮助和支持。这个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如此重大的贡献,理应在国际上赢得一个光荣的地位。”

1938年至1940年任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先生,是最早向犹太人签发签证,帮助他们逃离大屠杀的外交官之一。另外一些新发现的文件显示:在1939年,当时的中国国民 政府曾计划在云南省辟出一片土地,用以安置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此计划最终未能实行。

从1937年到1941年,当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来到上海的时候,许多上海人自己也是难民。尽管如此,上海人民还是尽其所能给予犹太难民各种形式的帮助。1943-1945年,在虹口那段最艰苦的岁月中,犹太难民和他们的中国邻居同甘共苦。

     同样,在华犹太人也曾全力支持中国的民主解放运动和抗日斗争。许多犹太朋友参加 了抗日战争或地下抵抗运动,也有献出生命的。

加拿大犹太人莫里斯·科亨(双枪科亨),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 ,1922-1925年任孙中山先生的副官。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他继续在华工作,成为中国军队中的犹太裔将军,曾积极支持并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雅各布·罗森菲尔德(罗生特)医生,是1939年从奥地利来上海的犹太难民,奥地利的共产党员,1941年离沪参加抗日战争,成为苏北新四军卫生部的顾问。194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又转战山东,最后到达东北,担任第四野战军第一纵队的卫生部部长。解放军称他为中国军队中的犹太将军,许多人也尊称他为奥地利“白求恩”。他在中国军队里担任较高的职务,既是军医又是士兵。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他与陈毅、刘少奇、罗荣桓、林彪等人合影的照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工作长达十年之久,1945年后曾任解放军纵队卫生部长,被称为奥地利的“白求恩”。现在,几乎所有到以色列访问的中国人都要到他的墓前献花。 

还有一些犹太人加入了中国籍,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如全国政协常委爱泼斯坦,全国政协委员沙博理、付莱、魏路丝、叶华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22261/
1
上一篇万能八条(万能八条对策详解)
下一篇 基层工作最低年限(基层工作最低年限2年怎么算)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