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得知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年三人一起参加教师考编成功上岸后,就没怎么联系。十几年过去了,尽管三人都是去农村任教,但现在的境况却不尽相同。
a君应该是发展的最好的!一开始他就有很好的职业规划。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方面,都是双管齐下。现在无论是哪方面,都发展的不错!教学论文荣获区一等奖,职称现在也是副高级。而管理方面,也已经是学校中层干部了!可以说他现在的待遇应该是挺让人羡慕的。
b君一开始也是往管理方面发展的。只不过后面觉得越来越没动力,前途渺茫,就放弃了。安心地教学,认真负责,希望能早点评上中级职称。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近今年中级职称都没有位置。连评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c君,情况跟b君差不多。至今也没评中级职称。而为了评职称,申请进城上班。本来以为评中级职称的机会大些,结果跟之前所在的农村学校一样。现在不仅工作压力大,在政策方面的倾斜度,反而觉得得不偿失。
万般皆是命,无论怎样,还是要摆好心态,好好教学。
#头条原创# #职场# 评选教学先进
年终岁尾又该评优选先了,上级分配到学校4个教学先进名额,而学校里却有近50位教职员工。僧多粥少,该如何分配呢?这可难坏了学校的一把手校长。连续召开几次中层干部会议,都未达成一致意见。
上级催着上报名单,校长不得不再次召开中层干部紧急会议。王副校长教学低年级语文,分管低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她一向早到校晚离校,从来不无故旷课与迟到。她资历最老首先发言:“依我看,评选教学先进应该侧重于平时考勤,提高考勤所占比重……”对此她振振有词,“如果一位教师连最起码的考勤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资格参选教学先进呢?”除了校长频频点头之外,她的话语并没有引起多大回应。
孙主任任教中年级数学,兼职中年级教研组长。他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认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考试成绩倒数,即使每天耗在教室里又有什么意义呢!”他的话直接打了王副校长的脸,王副校长脸色顿时红一阵白一阵。
姚副主任教学高年级英语,负责高年级教科研工作,她经常举行教学公开课、撰写论文和做课题研究,她坚持提高教科研所占比重。她给出的理由是:我们倡导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向科研型教师转型,除了资金上大力扶持之外,评优选先也要有所倾斜。
负责后勤的张师傅也来凑热闹了,他找到校长说:“学校的所有工作都离不开后勤保障,平日里我们后勤组维修课桌凳、修理水龙头,比谁都忙。我们没有功劳有苦劳,评选教学先进也有我们一份”。他还替校长出谋划策道:为了避免矛盾,最好通过民主投票来评选教学先进。
吵吵嚷嚷老半天,意见始终无法统一。后来校长干脆权力下放:4名教学先进按低、中、高年级组和后勤组分配,每组不多不少正好都有一个名额,具体评选办法由各组分管领导制定。
当天晚上,评选结果公示了,王副校长、孙主任、姚副主任和后勤组张师傅榜上有名。
今年我们学校中级职称四个指标。今天已经打分完成了。有几个值得说道的点。
同事A,本来今年算分稳拿第一名的,因为优质课、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优反正该得的荣誉都拿到了,一直兼着班主任和中层,论文本本厚厚一叠。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今年评审条件多了一条“任职以来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工作一年的经历。”他从毕业就在我们学校工作。这下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了。同事戏称他已哭晕在厕所。
同事B:成功拿到指标。这算是她退休之前最好的礼物吧!他年轻的时候,可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扛把子。在教学上一提起她,无论老师和家长都会竖大拇指。可惜在职称上总是欠点运气。三个指标,她第四名;两个指标,她第三名。搞了几次之后自己心灰意冷了,就再也没有报名参评。今年在闺蜜的鼓励下,抱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报了个名,打分打到第三,拿到一个指标。其实这也不是天上掉馅饼,放弃职称之后,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班主任一直当着,教学成绩也一直挺好。
同事C,本来已经借调去教育局工作了几年,去年想评职称又回来了。奔着这个目的,这一年来,就冲着职称评审方案的得分点去搞,分数打出来,也得到了一个指标。
同事D,是这次得到指标的四个人当中最年轻的,同事戏称其为“拼命三娘”。同样兼着班主任和中层。只要有比赛,必定参加;只要有论文评选,必定上交;课题也没少参加,反正一天到晚就是忙忙忙。
不知道你们的职称评审有什么样的故事?#微头条日签# #教育微头条# #职称#
为什么有的大学专业课选全英班比较好?以前是一知半解,今天听了孩子老师的一番话才算是真的明白了!
孩子选的专业基础科全英班正式开课,也是所属学院院长的课。一堂课下来,就有学生听麻了,感觉全英班有点难,开始担心会挂科。老师也明白大家的顾虑,在课后很有耐心地做了一番鼓励和解释。
首先从就业方面来讲,行业内的大型国企,在提拔中层干部时,基本上都要求有海外派遣工作经历。原因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国企在国外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对管理人员也就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所以,从个人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英语也很重要,不妨通过全英班提升一下英语。
另外,在该专业领域,最经典的教材和论文、最先进的技术都是以英语呈现的。这并非是崇洋媚外,这是事实,没有办法!如果将来打算在本专业领域内发展并想有所成就的话,就必须面对这一点。
老师说,不要抵触英语上课,你们学好英语就是为了你们的孩子将来不用学英语!你们有的同学将来会出国深造,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回国以后提升我们的技术水平,让外国人来向我们学习,让他们的孩子来学中文!就像那些抗美援朝的英雄们所说:“我们打仗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打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昆明一高校老师举报同事论文抄袭,关系复杂,结果还有待查实。
不过这个事情还真有趣。举报人:王老师,被举报人:张某。举报事由,张某抄袭李某论文。一般情况下,多是被抄袭人举报抄袭人。
来捋一捋他们的关系。
1、张某是昆明铁道职业学院中层干部。
2、张某和李某曾经都是西南交大的学生,目前都在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同一个教研室。应该算师兄弟加同事关系。
3、举报人王某也是这个学校的老师,不能容忍学术造假,愤而举报。
当然,是否涉嫌抄袭,需要西南交大的学术委员会做出判定。这里的问题是:
1、你认为王某应该举报吗?
2、你认为抄袭行为是能容忍的吗?
3、如果的确是抄袭,甚至是严重抄袭,应该如何处理?
看了一个老师发的评职称的打分明细,感觉这个学校的打分还是比较公正的,而且偏向于年龄大的教师。领导没有特别的骚操作。
第一项教学教研大家基本上6分,没区别。
第二项课题,基本上3,4分,分差1.8,这个没多大操作空间。自己努力可以把分拿上。
第三项工作量,一线老师没什么操作空间,干多少活加多少分。科室成员不一定。
第四项,买论文或参加省论文比赛去吧,自己努力。
第五项业务能力,差距不大,学校比较友好,差距不大,见过差距大的,这一项可以差三四十分。要谁分高就可以高。这一项是非常容易操作的,而且你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说实在的一个学校的老师不会有天差地别的差距。
第六项年度考核,这个是想给谁优秀就可以给优秀的。平时好好和部门领导、校长搞好关系吧。
第七项岗位任职,看具体怎么给分。班主任没有单独给分,应该在此项加分。中层,班主任分会有加分,校级领导怎么加可以出个文件规定一下。
第八项教龄加分这个还是很照顾老教师的。这个政策是对的,学校要稳定发展,还是要按规律办事。可以参考日本韩国的情况。
第九项工作纪律,这个大家差距不大。
第十项民主评议差别不大,也没太去操作。如果操作一下,可以搞成10分或8分,分差拉大,可想让谁上就谁上了。
整体上这个评分在容易操作的项目上没有明显去操作,比较偏向教龄,还是比较公平的。
“为了月薪10000元,憋屈死了,我想辞职”!闺蜜大发牢骚![笑哭]师妹是她顶头上司,最喜欢折腾人!
闺蜜,45岁,某大学副教授,跟我一样躺平。因为项目难拿,论文难发,职称难评,她自愿去了实验室,只为落个清静。
这年月,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她们也有科研任务,完不成,就扣工资。她堂堂985毕业的硕士,也只拿10000元工资。[笑哭]
幸亏她不是刚招进来的小博士,小博士们头顶教学、科研、成果的三座大山,完不成任务,可能被解聘。
闺蜜有个同门师妹,跟她同时进入某大学工作。但是,这位大娘子善于钻营,读博、科研、行政一把抓。[捂脸]
没见人家进过实验室,发了一篇又一篇论文,拿了一个又一个大项目。顺手还在职读了个博士,很快提到了中层副职。
要说此人命也好,他们学院正职提了副校长。这位大娘子,青云之上,当了本单位的老大。[笑哭]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要命了,这位大娘子朝令夕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百般折腾下属。
比如说,周六、周日,老师们本来该休息。只要她在学校值班,肯定要让老师们都来开会,意思是,我忙着,你们也不能闲着。[打脸]
前一阵,学院办公室缺人。出台了一个政策,来学院办公室坐班,可以不用完成科研任务。
闺蜜想着,在实验室坐班,与办公室坐班都一样。去办公室工作,不要求科研任务,绩效工资就高一些。[捂脸]
她想报名,专门咨询了单位老大,就是她的师妹,谁知道师妹说,她来办公室,照样要完成科研任务!分明是欺负人!
不去办公室,就不去办公室。老老实实在实验室呆着吧!老大又故作关切,问她要不要当辅导员?[笑哭]
开什么玩笑?一大把年纪了,当什么辅导员?挣再多的钱,也不干,一个人管十几个班,24小时不能关机!她当场拒绝!
在实验室呆着,也不能让你舒服。让她一个女老师晚上在实验室值班,没有职工宿舍,没有床,没有被褥……[笑哭]
昨天晚上,在实验室值完班,又冷又饿,刚回到家,办公室小刘又打来电话。说老大又要开会,让她立即返回!
这还不算,此位大娘子独断专行,说一不二,喜欢听奉承话。但是,大娘子除了会拍上司的马屁,能力不行,决策总是失误……[打脸]
本来是她下达的命令,你按她说的做了,出了任何纰漏,她翻脸不认人,拒不承认是她的主意。
有了功劳,都是她的!有了问题,都是下属的!师妹不再是师妹,鼻孔朝天,架子端得十足。[笑哭]
这位大娘子灿烂的笑脸,只在看到领导之后,才会绽放……
@杯水明月 子曾经曰过,“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灵光一闪]
圣人真是目光如炬!
意思是说,君子容易共事,不容易取悦。你取悦他的方法,如果不合乎正道,他是不会高兴的!但是,你在他手底下做事,他会把你安排到合适的位置![机智]
反过来,小人特别难共事,但是又容易取悦。你如果送点礼,猛拍马屁,他立马高兴。但是,你要在他手底下做事,他一定会求全责备,让你生不如死……
我深深叹了一口气!以我这暴脾气,放在几年前,立即还回去![笑哭]
现在,冷静了许多。能怎么办呢?上有老,下有小。在人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不过,不要太出格,兔子急了,都会咬人的!
我出了个馊主意,记着平时多录音。敌强我弱,悄悄的,打枪滴不要。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把咱逼得退无可退……反戈一击,一击必中!
遇上这样的小人领导,你们会辞职吗?
#我的初秋故事#
教师的铁饭碗要打破了?
宁波的教师退出机制的意见发出后,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教师的退出问题,讨论诸多,更多的是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实施的方式讨论疑问。
教师是个特殊行业。就目前来说,教师的流动性仍然比其他行业弱很多。教师想换一个学校,或者想换一个地区,去任教,是比较难以实现。有些地方现在在实行轮岗制,目的是想增加校长与教师的流动,以此平衡各学校间的水平。但这也只是在起步阶段,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实行。
我个人觉得,教师的退出机制要完全实行推广,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对教师的评价问题,现在还在探索改革中。是用学生成绩吗?是用论文课题数量或级别吗?这个问题在教师的职称评价中就已经反映出问题了。我们学校有一中层教师,每年论文十来篇,讲座好几场,不同级别课题年年都有,所谓成果满满,但就上课学生的反应和成绩来说,那是一塌糊涂。可人家有能力创造出那么多论文课题,职称级别是我们学校最高的,成绩是最低的。
其次是,对教师的退出机制是谁来做裁决的问题。这里会不会有其他的问题产生呢?会不会有其他矛盾出现呢?这是必须公开透明才能使人信服,才能把真正适合于教师岗位的人留下来。就如同其他行业一样能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人才不断的流入流出,才会带来更多的活力。
再次是,一个教师的好坏,适不适合,有其自身的能力等因素,也有外界的因素。有些老师在某一学校任教不出色,但换了个学校却完全不同。这就去某些人在甲企业没干出什么业绩,但辞职后到了乙企业,却事业蒸蒸日上。我一个朋友就是如此,在刚工作的那个学校呆了三年,没有什么成绩,自己情绪也受影响,后来辞职去了另一个城市考教师岗后,没几年成了骨干。
最后就是教师的流动,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学校对一个班级原则上是不在中途换老师。家长们对于频繁换老师也是持反对意见的。
其实,教师的退出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讲,在教师法里是有的。这也是是对违法乱纪行为的一种惩罚性质的退出。对于教师退出机制,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改革。
今天九九重阳节,是登高望远的时节。今天我也登高上升了一大台阶。今天收到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有关我的任命,见图一。图三四是任免前谈话内容和我的表态。图五六七是书画院老师们的祝贺语。图八是进入书画院中层干部群的截图。图九是书画院篆书委刘冬和主任和冯朝东副主任提荐我的考察报告。
广东楹联学会是在全国楹联界很著名的社会组织,主管部门是广东省文联,登记管理部门是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是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楹联学会会长就是书画院院长。广东楹联学会书画院云集了400多全国和省市书法家和老师。我是去年6月,才经刘冬和副原院长推荐才加入楹联学会的。1年零4个月,能在这么高大上的书画院里进入中层干部之例,真有点何德何能诚惶诚恐的感觉。感谢曾建国院长、孙幼明执行院长、陈腾杰秘书长以及院领导的审批,感谢刘冬和副院长兼篆书委主任、冯朝东篆书委副主任的推荐,感谢各位书法家老师的支持帮助鼓励。
回顾这一年多,我在书画院向各位领导和书法家老师学到了很多,也尽力作了些工作。先后联系策划了篆书篆刻委5次雅集活动,参加了在文化公园,黄花岗公园和省图书馆等3次大型书画展,参加了各种雅集活动10余次,参加2线上书法展活动,参加2次书画院艺术团网上文艺汇演,编写制作了5个雅集活动美篇。最近又积极参加了书画院理论研究撰写书法论文活动。今年初还被评为书画院2020年先进个人。
我加入这个学会才1年多,在大咖云集的书画院能进入中层干部,是学会领导和众多书法家老师的鼓励和鞭策,在此表示诚挚地感谢!。其实我知道我的书法水平和这些名家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有了这个平台职位可更好为书法家们服务,可更好向书法家老师们学习。今后我会积极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不断提高为学会书画院服务水平,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不辜负领导和书法家老师们期望。
这几年书法活动占用了我大部分时间。每天晚上写字都超过12点。
【#医生忙于论文临床败给科研#?#被排行榜搞坏的医院生态#】今年39岁的陈医生,2013年从一所名牌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南一家三甲医院做外科医生。2018年开始做总住院医师,白天在普通外科各个专科轮转,晚上参加急诊手术,周末在医院值班,自愿报名投身武汉抗疫一线……不过,他的转正却成了问题,因为没有完成医院规定的“科研任务”,陈医生要么转岗做技师,要么辞职。陈医生说,和他一样境遇的医生,医院里还有多位。眼下,医院已经不再给他们派活。陈医生们被“晾”起来后,每月只能领取2000元生活费。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超级医院”,像陈医生一样因为“科研”或转不了正、或评不了优、或晋不了级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一家三甲医院的中层干部告诉记者,越是“超级医院”越期待获得超级影响力,也就越依赖科研成果,这些压力很多传递给了年轻医生。在当前评价体系下,有的年轻医生功利性地选择那些出成果快的科研方向,这样容易产生一些“学术快餐”“学术垃圾”。一些医生说,现在医界特别是“超级医院”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许多年轻医生不愿意下临床,喜欢进实验室。因为进实验室比在临床工作轻松,收入也不低,更容易出“科研成果”,职称晋升也相对更快。而有患者采访时说,“我不关心这个医生发了多少篇论文,我只关心他能不能给我做好手术。”
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一些知名或不知名的机构,不断推出医院评价排行榜,每年发布一次排名。“年轻医生不拿课题,不争项目,不发论文,医院的排名怎么上得去?医院的金字招牌怎么保得住?我们院长在会上就是这么说的。”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有关负责人说,“院长怎么能不关心排名呢,这不光是院长个人的成绩,还关系到医院的地位,更关系到医院未来能否争取到各种资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