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一直在反应困难和问题,中层不敢向上反应。高层多数不了解基层和用户,同时也是假装不知道。跟今天的防疫情形一样的。
通信老柳资深通信专家现在各家通信运营商内部有个共性问题,就是上层和基层之间,对企业的发展、数字化转型等问题存在着认知的差异,通俗得讲就是上下不能完全一心。造成这样的问题,个人觉得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不同层级的员工掌握的信息量差异大。高层级的管理者高瞻远瞩,看得清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纵观全局,对自身的能力有个清楚的认识,所以勇于带头往前冲,信心满满。而越是基层员工,综合能力越弱,年龄也偏大,信息量的获取很有限,眼界也有限,只能聚焦于自己所耕耘的一亩三分地,因此对于上面所提的很多高大上的思路措施难以理解和落实,这些靠文件宣贯是没有用的;二是待遇差异。越高层级的部门,待遇越好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是同样的岗级,在集团和省公司的待遇也比地市区县高很多,待遇的差异也影响到了员工对接受新模式和落实转型发展的动力,很多基层人的想法是“再什么折腾,还是那些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感受不到转型成功带来的效果,缺乏一定的获得感;三是资源的不匹配。高层级的部门在进行创新发展的时候,有高素质的技术队伍,有财务决策权力,想干就能干起来,但基层很缺乏这些,想干事情需要层层申请,层层审批,缺乏灵活性,经常焦头烂额,以至于打击了积极性,事情落实起来往往打折扣。
这届中层为什么不行?
“我领导太挫了”,“干翻中层”这种声音这两年在职场内出现得更加频繁,究竟是这届中层真的不行还是这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大家的职业规划里都要经历中层这个阶段,面对这样的问题默子有必要给大家分析下。
中层这种群体没有固定的职称划分,包括大厂里同样的职级有人管一票组员而有人就是大兵,简单地说就是那种即管理别人(关乎绩效)同时也经常要汇报领导的都算中层。
首先说这届中层是怎么上来的。
虽然之前说在职场走入上升渠道有一定规律可循,但是运气其实也占很大成分。比如有些人早期跟对了领导,领导既能打又能向上画饼一直升,关键是还愿意带着他吃肉,他就是个猪也跟着升上去了,再比如组里的老人都走光了,也就你最懂这里的业务,干脆直接把你提为ld了。还有如今互联网公司不是迎合年轻化嘛,有些就把一些年纪很小的做管理,可能有人不错,但一般人不经历几年社会能做啥管理?当然不少优秀的人抓住平台机会努力一步步升上去了,这部分人不该被忽略。
中层们真的不行吗?这里分几个层面
1.不是他本意。大家面对问题不要只参考看到的,要往上延伸到没看到的。如今的中层还是执行多于决策,有些事他只能维持上面意思,比如组内强制一些人背C,顶多斟酌下保谁,终究要被骂但也只能忍着,不然不听话他也被背后的大佬干了。还是那句话,进了领导决策圈,除了推动业务,背锅也是二技能。
2.确实不会管理。上面也说了很多人靠运势上来,做管理都是赶鸭子上架,业务能力很强但跟管理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在加上早期公司都在抢增量,光想外部而内部培训缺失。到现在不少人觉得管理就是压迫人性,其实更好的管理是释放人性。
3.没话语权。这不是说无能,客观来讲有些组的定位就是这样,有的也跟项目有关,公司今年的战略轮不到你们就老老实实别BB。那外部凉了只能卷内部,规划看起来没啥意义的烂活,不然换做是你又能做什么呢?
我们该怎么看?
与其只嘲讽那些人占位子不办事不如拿实力说话,比如你到那个位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或者你的方法能不能被实施,这就需要你注意下业务沉淀,汇报表达以及话语权的掌握,看看究竟哪方面靠个人提升哪方面靠换平台来解决。比如你郁郁不得志那就得考虑换个领导,修炼情商和发挥亮点,情商的作用不光在于体现个人魅力也在于看清别人,亮点是让别人看清你。至于混到中层的人还是多复盘下自己的管理能力有没有待加强,还有沟通,有些立场自己没办法决定那是不是能更好的传达,做好向上管理固然重要,但是下面人心散了对自己的推动能力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