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是一种内在潜意识渴望成功,只是方向问题。花有花香,草有草清,别去定义,都能共存。
东湖湾二期楼王4居,3卫,218平26++W中层,主打户型,小区滴一哥存在,有颜有性价比。
港媒起底娱乐圈“楼后”,蔡少芬以9套房产市值2亿上榜,但“皇后娘娘”却排在这个榜单的末席。
近日,港媒做了一个“娱圈楼后逐个数”的专题,盘点那些香港女明星中的“包租婆”,最年轻的TVB视后蔡少芬以9套房产市值2亿上榜。据悉,蔡少芬的房产遍布港、九及新界,目前大部份都已经出租。比如,蔡少芬的何文田“皓畋”7座低层F室,实用面积约54.65平米2房,她曾于2017年11月以1216.51万元一手买入,并于今年中以每月2.15万元租出,租金回报约2.1厘。

同时,蔡少芬本身亦持有湾仔囍滙、尖咀九龙站凯旋门,以及元朗尔峦等单位,其中凯旋门观星阁中层G室1房户,是于2013年以1200万元买入,而该单位现市值已升至约1700万元。而据了解,蔡少芬本身居于尔峦洋房。
看到这你是不是已经觉得“皇后娘娘”是名副其实的“楼后”了?然而现实却告诉你,她在这个榜单中只能排在末席——淡出歌坛很久了的邝美云,33岁时就已经买了10套房产,多年来她一直买,一直买到了现在,今年她59岁;大邝美云一岁的关之琳,几套上亿豪宅来回住,前一阵子有狗仔爆料她手握200多套房产,遍布全国;刘嘉玲是圈内出了名的爱买房,她和梁朝伟一有闲钱就买房,房产遍布全世界……
有很多网友看后不禁感叹:“我的衣服都没她们的房产多!”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事实。
#娱评大赏#

房地产野蛮成长,快速发展,追求高周转,如今随着国家调控和三道红线政策的深入,房地产行业已成夕阳产业了。
记得2014年11月份应聘就职郑州某商置业有限公司,属甲乙方一体模式,工程上招聘来的全是施工员,该公司总部在航海路与城东路附近,开发的速度和规模在郑州市名列前茅,劳动强度很大,管理粗暴,让人精神极度压抑。
该公司推行光盘行动和无纸化办公,规定就餐制度:每浪费一粒米或一根面条罚款200元,公司总部食堂无剩饭缸,员工吃饭干干净净,真正做到节约粮食,西郊某个花语系项目因售楼部小姐吃饭不干净,项目经理让厨师不给她打饭,最终气不过辞职了。
公司每周项目部员工要回总部,义务打扫地下车库和厕所,个别员工受不了这种折腾辞职了,打工不易,挣别人的钱要受别人约束。
公司要求员工早上上班前在OA里上报日计划,工作时间严禁在办公室办公,全天待在施工现场,发现违规要处罚员工,主管领导连座处罚,内业资料只有回家加班办理。公司要求员工24小时开机,发现一次电话不通,要进行经济处罚的,有时半夜还要接电话处理工作事情。

公司给员工定的有销售任务,每名员工一年卖2套房,与工资绩效挂钩,完不成任务要扣绩效工资。有个员工为完成任务自购一套住房,每月除发2000多元生活费全还房贷了。到年底为冲销售业绩,全员卖房,晚上到大街上发一小时传单,要上传照片到公司群,这样活动持续一个月。公司领导刘总说,不认可销售工作就是不认可公司企业文化。员工除了白天上班,晚上还要发传单。平时哪个楼盘开盘,全员要去派单支援销售工作。据说公司中层领导全部双飞海南,老板动员大家买房,为了销售,真是拼尽洪荒之力!
每周六项目开周工作例会,各部门汇报节点完成情况和销售任务完成情况,弄到晚上10点以后是经常的事,劳动强度之大,不是常人能承受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普通员工干一年都要换工作的,打工不易,还要负重前行呀!
公司对员工是高压管理,对员工不满意,领导直接批评,说你,行不行?不行的话该往哪儿找工作往哪儿找工作去!有时当面大声呵斥,有时公司开会当着全体员工面批评员工,让人感到精神极度崩溃!

打工不易,大公司规章制度多,劳动强度大!要的是执行力,要的是结果,完不成工作任务要处罚的,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你要的是钱,公司要的是你的命呀!
欢迎点赞、关注并评价。
即使售楼处还有几百套房子,销售永远告诉你还有三套,低层,中层,高层,房产销售路过。
JACK球后悔啊,买了一楼,恨不得抽自己耳光!2019年,表哥买房时,喜欢的户型只剩1楼,4楼,18楼和顶楼。顶楼容易漏水,肯定不能选。表哥想选4楼或者18楼。表嫂觉得,4和18寓意不好,要不还是选一楼。他俩商量的时候,置业顾问赶紧乘机过来说,一楼可以再优惠点。两人商量了半天,最终选了一楼。前段时间,正式入住。这下,麻烦来了,装修时候还没觉得,这一住,就明白了为什么一楼能优惠。

最近,世界很不太平,心情颇不宁静,尤其是房企。许多房企中层、高管离职、辞职,许多人感叹说:他们的职场观被颠覆了。
#职场众生相# #我要上头条#
2020年,弘阳地产总裁张良离职,这位泰斗级人物弃地从医;蓝光地产总裁张巧龙、碧桂园副总裁刘森锋、正荣地产总裁王本龙……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作为围城中的我总结如下:
第一,地产吃的是国家金融政策饭:一线房企 “高周转”的模式快速跑马圈地,2017年之前的那波“棚改货币化”就是主要推手之一,自从国家退出棚改货币化之后,房企就蔫了,那些不自量力的中小房企后面再发力冲规模,基本结果都很惨,比如泰和、福晟等。
第二,房企各个板块精细化,没核心技术含量: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各个模块都已经非常专业化、精细化,除了拿地和财务之外,其他比如设计、工程、营销及物管等,都可以外包。所谓房企高管能力,其实关键是对供应商的管理能力,并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
第三,很多房企高管对自己的能力自视过高,没有好好理解平台的价值,一冲动离开后,大部分干得土头灰脸。那个保利出来的余英后来就发出感叹,前半生别人算个鸟,如今自己虎落平阳被犬欺。不像互联网行业的高管依靠核心技术辞职后创业比较成功,而房地产行业则几乎没有什么较为成功的案例。

现在的地产行业,就像一个突然意识到人到中年的家庭支柱,工作瓶颈、家庭矛盾、体能下滑,内忧外患扎堆来袭。要上规模,要有产品力,要优化内部管理,要建立品牌口碑……摆在房企面临的难题,一个个既棘手又迫切。
中层离职大多是因为三点:第一低效加班太多不断自我损耗,心太累;第二,工作太忙忙到没时间睡觉,更不要谈成长;第三公司的饼画得太大了,消化不下去,业绩完不成走人。地产中层如何减少自我损耗,在忙碌的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价值?
1、摆正心态,重新审视自身身份和价值,宏观是我们必须承受,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作为的,改修正赛道的要修正赛道。
2、保持适度危机感,让自己快速的成长,适度的压力,对职场人来说利大于弊。
3、未雨绸缪,把时间精力投资在未来,很多地产人想要提升自己,却又苦恼于整天沉陷在繁重的工作中,抽不出时间来。工作是死的,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专长。

哎呀……
如今房地产已经进入寡头时代,国企抓住了大部分资源,大家吃着粗糠就别为地主家忧虑了。
#房地产# #2020地产高管离职潮# #正荣地产# #新力地产# #碧桂园# #彰泰# #恒大# #蓝光地产#
怀孕的小姑子住我家养胎,我好吃好喝的招待,她却狮子大开口要我给她30w!我无语又生气。
我今年36岁,自己开着一个小超市,老公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当中层。我们有个5岁的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婆婆在家清闲着,就说让怀孕的小姑子到我们家住。我想着小姑子婆家在外地,妹弟又经常出差,家里反正房子大,便答应了。
小姑子到我家来,家里倒是热闹了不少。我平时超市里有进什么新鲜蔬果鱼虾,我都给她带回来。我怀孕时候看的那些育儿书也都找出来让她学习。她常常说:嫂子,你对我真好,比我亲妈还贴心。

小姑子胃口不怎么好,就爱吃水果。我有时候看她吃得太多了,劝她少吃为宜,糖分超标对孩子不好。小姑子却说:嫂子,我看乐乐(我儿子)皮肤那么好,你肯定没少吃水果吧。我得让我家儿子也白白嫩嫩的。婆婆也在旁边附和说道,吃你几个水果又花不了几个钱,你还怕把你超市吃垮了吗?!
看他们不听劝,还酸溜溜地说我吝啬,我也就没再多嘴。
今年初夏,超市里来了最新鲜的荔枝妃子笑。我想着家里人都爱吃,就拿了一箱回家。小姑子特别爱吃,几乎每天都要吃差不多一斤,一箱荔枝不到一周就吃完了。小姑子笑着说,日啖荔枝三百颗,她也要当一回杨贵妃。
一天晚上,小姑子肚子疼,哎呦哎呦地大声叫着,把我们从睡梦中吓醒了。我们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没想到还是没来得及。
医生说,孩子没保住。原来,小姑子有妊娠期糖尿病,吃水果还没有节制,导致影响胎儿最终流产。我们一家人都很伤心,但事已至此再难受也不能挽回。

我劝小姑子,还年轻还可以再怀孕,不要气坏了身子。小姑子红着眼睛骂我:“要不是你拿回家的那些水果,那些荔枝,我也不会失去我的孩子!你赔我儿子!赔我精神损失费!。”
“怎么能怪我呢?当初我也劝过你不要吃那么多甜食,水果,你偏偏不听,现在怎么能怪我呢?”
婆婆骂我没良心,还刺激她,说什么我这个嫂子也有一定责任。小姑子打电话叫来她婆家人,不依不饶要让我给精神损失费,张口就要30w!而老公却劝我暂时不要再刺激她,先缓缓再说。我想起小姑子在我家,我管她吃管她喝,到头来一句谢谢没有,还倒欠她的钱,越想越不值得。
#部分人警惕荔枝病# #情感# @幸福任意门 说,古人虽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说法,但荔枝糖分过高,也要管住嘴。夏天到了,水果的季节来了,空腹吃水果更要谨慎,特别是孕妇。而文中的小姑子确实不在理,自己的身体和孩子都不顾及,确实没有一个做妈妈的责任和意识。

几十户6000左右平米的地盘一起组团修建房屋,门面商用楼层不能分割只能以入股方式分红,大家分析一下我们这种统规联建的房屋是利是弊。
先讲讲业主和房开的分房方案,地下室3层业主房开平分,地上两层商用归业主共有,塔房4.9(业主):5.1(房开),比如100平米地盘总计有790平米的塔房,(790✘0·49=387.1平米,)业主只分到387·1平米,(这个790怎么来的我都没弄懂,文件是100✘7.9=790)。
我们拆迁多年才安置的,安置时政府出台新政策,为了缓解停车难的压力,要几十户一起组团划地安置,这样好修大型停车场,如果一户一宅的分地基就修不成大型停车场。所以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户一宅的分地盘,并且要扣掉地盘20%的平方,想到这种安置方式既要扣平方门面也不能分断,只能整体出租,大家怕以后有后患都不愿意这种安置方法。就扣平方的事觉得不恰当我们都认了,只希望单独划地,拖了很久政府部门说只能这种方案没其它方案,我们才不得已在统规联建申请书上签了字。

2018年组团划地安置,当时政府统一规划是地下室两层,地上17层是两层商用十五层塔房。招标找房开来修,怎么修怎么分业主和房开自己商议。6组团最先开修,他们就按政府规划方案修的。他们的分法是地下室房开和业主各占一半,两层商用归业主共有,塔房4.6(业主):5.4,我们4组团的组委会召开多次会议,提出政府规划的一些弊端,比如只修两层地下室的话,满足一户一车位(业主房的套数加房开售房)后剩下的对外开放车位不多,缓解不了停车难问题,还有4组团6000左右平米政府规划修6栋17楼采光和空间都不理想,要求更改规划方案,写申请要求修3层地下室,把楼层加高修成地面29层,把6栋改成3栋品字形,前面修中层酒店,(酒店业主自愿入股)
改规划方案要经过层层领导同意后把图纸拿贵阳去审批改图纸,又因为其他原因,我们4组团拖到2019年7月才动工,合同签的是20个月的工期 也就是2021年3月交房,但是受到疫情天气等因素影响,目前主体完了,门窗外墙还没弄完,希望顺顺利利的完工,也希望以后没纠纷没后患。

#我要上微头条# #房产# #组团联建修房是利是弊#
年薪100万的地产高管都考虑转行,地产真的凉了吗?
最近碰到几个案例,很多原来在地产行业做得挺不错的行业高管或公司,纷纷考虑转行其他行业了。
案例1:某知名地产公司中层,年薪50万+,现在去了一个互联网公司,据说适应的不怎么样。
案例2:某华南综合性大型猎头公司,原来地产行业业务做得非常不错,现在考虑裁撤地产猎头业务,转向互联网和科技。
案例3:某地产公司高层,年薪100万+,现在开始在创立自主品牌,朋友圈卖茶叶了。
上述类似案例还有挺多,综合了解下来,离开地产行业的,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个人发展,想丰富自身的行业履历,积累跨行业经验。
2、对地产行业极为悲观,觉得其他行业可能机会会更好。这种往往事与愿违,其他行业发展未必能有预期好。
3、创业的需求,有部分高管财富和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想着自己当老板了。
如果你正在试图考虑转行,不妨看看你符合哪种转行的类型呢?你觉得地产行业未来发展会如何?#房地产##转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