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限制后为什么核酸点排队更长了?
据央视报道,从12月5日零时起,上海市适用新的防疫措施,乘坐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轮渡等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全市公园、景区等室外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与上海基本同步,山东、浙江、北京、深圳似乎都在一夜之间放宽核酸查验的限制。
公园景点和公共交通放松核酸检查,并不代表核酸检测作为防疫的基本工具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在上海等地,进入大型商超、办公楼写字楼、饭店堂食、飞机火车等依旧要48小时,甚至是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这种社会面与围合管理区域的核酸“差距”,制造了相当多的麻烦。
坐公交进公园去超市不用核酸,上班上学出差还要照样查?那是要鼓励人们坐公交游玩,或者整天去公园超市吗?
有的地方要查核酸,有的地方又用不着核酸,这种相互矛盾的决策逻辑是什么?人们可以理解全面放宽封控,恢复到疫情的状态,需要时间的磨合,但人为地打乱节奏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来了,因为社会面的常态核酸检测点基本上撤销,即使有保留的,不仅服务点稀少,距离变远了,而且服务时间大大缩短。更为明显的乱象是,现在做核酸出报告的时间不确定,有时候需要十多个小时甚至以上时间,或者干脆就没报告可查。核酸适用的场景变少但没完全消失,再加上天气变冷,有些北方的人们还要冒着大风大雨做核酸,这时更显得核酸检测是难上加难了。
这时一些反对的声音随之而来,认为不应该放开,不应该取消常态核酸检测点。
近段时间,张文宏、钟南山等专家纷纷站出来科普,虽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全社会面得到认知、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固守核酸“通行证”,就很难称得上科学防疫。
若要真是“人民至上”而不是“防疫至上”,就该尽快取消核酸检测作为出入任何场合的条件。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传达出防疫转折的明确信号,也用实际行动向人民展示病毒并不可怕,也好让各地放弃不必要的资源耗费,储存能量以应对下一阶段的挑战。一个巨人,行动跟不上思想,会让人觉得是漫无目的的盲干,干无用功。
希望鼓励抗原自测,全面废止核酸,更科学的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是下一阶段的防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