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荆门屈家岭文化:穿越时空的农耕文明

发现中国最早的人工稻谷、薄如蛋壳的彩陶器皿、极具螺旋式上升辩证思维的纺轮彩绘在这座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文明底蕴。日前,40余名考古学家齐聚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纪念屈家岭文化发现60周年,追溯屈家岭文化

  发现中国较早的人工稻谷、薄如蛋壳的彩陶器皿、极具螺旋式上升辩证思维的纺轮彩绘……在这座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上,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文明底蕴。日前,40余名考古学家齐聚湖北省荆门屈家岭管理区,纪念屈家岭文化发现60周年,追溯屈家岭文化渊源,共同探讨这穿越时空的农耕文明。

  1954年冬,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境内的一次水利施工意外揭开了屈家岭文化的神秘面纱;1956年6月至1957年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进行了以探索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学文化为目的的考古发掘。本次发现的文化遗存与其他文化相比具备特有的文化特征,属于一个新的文化系统,被命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首次发现亲历者、湖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王劲说,屈家岭遗址是解放后江汉地区发掘的个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发掘的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氏族酷爱艺术,彩绘和造型艺术水平较高。他们在与南北原始文化交融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烧造出胎体薄如蛋壳的彩陶,其制作和烧造技术水平之高,让人惊叹。屈家岭文化中的陶鸡、陶羊、陶兽等造型工艺品,反映了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自然生物,并把它们驯化成家畜和农作物,这便产生了农耕文明。屈家岭遗址在前期发掘中发现的批人工稻谷遗存,与现在长江流域所种植的水稻已经非常接近,因此很快便确立了其悠久的农耕文明,也重新修正了中华文明起源黄河流域的起源论,确定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屈家岭文化是较先在长江中游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发现使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再仅限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同样是重要发祥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说。

  屈家岭独特的文化面貌与人文历史价值征服了众多考古学家。“在中国很多考古学提出的文化命名皆有争议,唯有屈家岭文化被命名后大家没有争议,这也说明屈家岭文化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文化。”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表示。大量的稻作遗存、蛋壳彩陶、彩陶纺轮、陶鸡陶羊等陶塑装饰工艺品都代表着当时较高的生产水平。它不仅仅是一个承载着悠久的农耕文明的本土文化,还对周围文化、例如石家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家岭遗址见证了新石器时期长江中游流域的历史,被列入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地。专家学者们积极呼吁屈家岭遗址需要得到完整的保护。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教授裴安平表示:“应该将周边300万平方米中的多个遗址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形成对屈家岭‘大遗址’的完整保护,较大限度保护好先民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说,屈家岭遗址自发掘至今保存基本完整,未出现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为下一步保护与深入研究提供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也指出,屈家岭一直保护完好但是考古发掘却相对不足,相比较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人们对屈家岭文化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有许多谜团还未揭开。

  重点保护与深入发掘文化归根结底是发挥其古老文明的文化价值,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冯天瑜特别强调,在借助经济力量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同时,要确保文化不变质、不变味,为屈家岭乃至整个中国展示一个穿越五千年时空的农耕文明。(梁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197/
1
上一篇屈家岭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2000个岗位
下一篇 屈家岭院士工作站再扩容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