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的事老哥只能表示同情了。
在网上天天被狗咬的,都习惯了。
2015年到现在过的挺好,粉丝也越来越多。
除了没事怼人,也就分享些资料。
申论43节完整版课程有需要的吗?!
我不是打着公考的幌子,我是举着公考的大旗。
记住,你爸都可能骗你,我不会,因为我靠脸吃饭。[大笑]
有想听课的来。@何以解忧唯有历史
一定要坚持关注我,看我好。马克思都说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0年省考以综合成绩0.1分的微弱优势上岸省直机关。记得自己在成绩出来的那天,点开成绩表时,手一直控制不住的颤抖,还好最后的结果是好的。回想自己考公的经历,从2015年硕士毕业开始,断断续续准备,历时5年时间,参加过省考、国考、事业单位考试、人才引进、选调生考试,买过的公考资料和书籍摞起来都有一米高了。
第一次参加的时间大约在2014年10月左右,西部某省会城市远城区的人才引进,工作地点离老家有1000多公里。当时招录地区组织部门直接来的学校。没有进行笔试,直接面试,这也是我收到的第一个面试通知。面试时采取的形式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从通知报名到面试,前后也就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没有任何准备,第一次经历这种形式,自然是全程从头到尾一脸懵,在意料之中的被刷掉了。
第二次就是国考了,大概是2014年12月。一直在学校这种比较单纯的环境里待着,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报考时又挑岗位又挑地点,仗着自己的英语不错,报了外交部的一个岗位。在校读研期间,专业研究方向一般,论文压力也比较大,时间很紧,真正准备时间也就在考前泡了一周的图书馆,刷了几套真题。当时备考时也有一个误区,觉得行测就是靠天赋,申论就是写作文,很机械地在刷题,根本没有去领会做题技巧。考申论的时候,除了抄材料,其他的啥也不懂,最后差点连大作文都没有写完。最后成绩是行测60,申论50。当年的进面分数大概是120左右。
应届毕业那一年,又参加过几次人才引进和省考,大多数都是一个状态,考前一个星期刷题练练感觉,然后在考场上自由发挥,并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认真准备,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很多应届生参加公考时都有这样的感觉,总觉得考公只是千千万万条路中的一条,考不上还可以出去找工作,没准收入比体制内高多了,决心不够,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好,白白浪费了应届生的身份。
不过我运气还是比较不错的,通过人才引进进入了一个事业单位。刚到事业单位的时候,确实是躺平了一段时间。工作量不大,压力也很小,每天早上8点半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很少加班。虽然收入待遇一般,但对一个女性来说,工作氛围真的是相当友好了。
刚开始不太清楚事业编和公务员的区别,反正都是体制内,大家也都在一起工作。但涉及到收入、晋升之类的,差距就看出来了。事业单位岗位主要分为管理岗和专技岗。如果你在事业单位专技岗,可以走评职称这条路,职称上去了,收入也会跟着上,甚至有可能拿到手的收入会比你的领导还高。
举个例子,我当时的单位是正处级事业单位,单位一把手是管理岗五级(相当于正处),但我们单位有几个正高级职称的同事,年薪直接秒掉一把手。不过事业单位的职称数量是固定的,即使你已经达到了评上一级职称的年限和要求,如果没有空缺的岗位,也是评不了的。如果是事业单位管理岗,可能晋升通道就相对窄一些了,职位数更少。我本人就是管理岗,当时看了看身边的同事发展情况,估计我职业生涯的天花板也就是管理岗七级(相当于正科)。早上上班在一楼等电梯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楼宣传栏里同一系统内机关公务员职级、职务晋升的公示,再想想自己,一眼可以看到老,还是有点不甘心。
再一次把公务员考试捡起来是2018年的时候。当年我报了一个本地的市直机关。这次买了某公考机构980的网课,按照课程表提前给自己规划了每天的学习安排。白天上班时如果不太忙的话会在线上刷题,晚上下班后2个小时的网课学习。由于备考时间比较紧,没有完全把980课程全部看完。基础比较薄弱的模块,我从基础部分开始看起;基础还可以的模块,我就直接从强化部分开始。这回系统的学习,彻底打碎了我以前行测靠天赋之类的观点。当年的笔试成绩是144点几,招一排三。很遗憾的是那段时间因为一些私人的原因,面试没法参加,这也是我一直比较后悔的一件事。个人认为,对于考生来说,不管笔试分差多大,成功率多少,能参加的面试最好都参加,混一次考场经验。真正亲身体验一次资格复审、面试备考、考场候考到最终进入考场面试整个过程。考场中坐在七八个人中间,思考加答题一共十几分钟的时间,这种压力真的身临其境才会有感触。
有过前几次的失败教训,我也没敢掉以轻心,报了一个线下的面试班。整体来说,面试培训班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一部分看运气。老师刚开始会集中把面试的基本套路给你讲一遍,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现场练习了。公考培训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基本套路都差不多是那些,这个没有太大的差距,现场练习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如果运气好,碰到比较优秀并且又愿意分享的同学,现场模拟答题后相互帮忙点评,相互分享答题思路,确实能学到不少。但如果运气不好,面对的都是一些不愿意开口的小伙伴,那就只能面试时自求多福了。还好我的运气不错,同期面试班的同学都很优秀,相互练习确实是学到了不少。面试班结束后,和大家又约着晚上下班后线上练习,就这样一直持续到面试结束,最终逆袭上岸。
30岁“学渣”宝妈,6年公考上岸!
我基础差现在学来得及?
30+了平时要带小孩,我还有机会吗?
在职党时间很紧张,怕学不完...
这些问题,确实比任何一个行测题都难得到正确答案。因为我觉得任何肯定的回答都是不负责任的。基础差,确实不一定来得及,30+要带娃确实不一定有机会,在职党时间紧张,确实不能保证你能学完...
既然所有的回答都显苍白,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30岁的上岸宝妈一枚,经历怀孕,哺乳期,疫情反复,2016-2022,6年终上岸!也许你遇到的问题,她也经历过,希望大家能从中找到答案。
————————————————————————
因为我的公考之路太过于坎坷,这一路上太多心酸和无助,面对过很多冷嘲热讽和质疑。犹豫再三还是忍不住写篇帖子,同时也希望身处困境的小伙伴,能越挫越勇。
01缘起
我是学渣,妥妥的学渣。从小到大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游位置,高考考上垃圾三本学校,由于对未来的迷茫,选了个并不适合自己的日语专业。2015年毕业出来,更加迷茫,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从事了几份工作均不如意。
02启航
2016年,我闺蜜公考上岸,让我有了考公的想法。
2017年,作为公考小白,特别迷茫,不知道怎么复习。也不懂复习步骤,也没有复习计划。自我感动式的胡乱复习一通。考试前一晚,因前台给错房卡,睡到半夜差点被陌生人闯入房间,直接吓的一晚上没睡好。
结果,2017年广东省考考了200多名。但同时也发现了非全日制学历也能考公,于是毫不犹豫的报名了非全法学。在这一年也通过百度查找,查到了步知公考,觉得它课程简短很适合上班的我,所以买了三年课程。
2018年,怀孕了
考试期间强烈孕吐反应,并且因怀孕抵抗力变差出水痘,发着低烧。考试前一天,一下班就去赶动车,从福州出发到广州考试。考完当天就又赶回了福州。值得欣慰的是,经过系统学习我这次考了20多名。也是这一年,因为身体原因,我辞职了,成了个独自带娃的全职妈妈。
2019年,正值哺乳期
失策了,没带上吸奶器或者宝宝。当晚就因为涨奶发高烧,勉强撑着考完了试。这次同样折戟沉沙,考了11名。
2020年,疫情来袭
把孩子带回娘家托妈妈照顾。这让我有了一段较完整的时间复习。在20年初,我第一次买的步知公考课也到期了,考了多年的莫名自信,让我没续费。可是这一年对往届生真不友好,没什么可选岗位,最后我随便选了个岗位,400多比1。最终我考了第8名。
2021年,由于20年底我拿到了非全法学学位,所以21年是我第一年用法学报考。这一次终于考了笔试第一。
但是由于我跟对手笔试分差不大,对无领导面试技巧还没彻底领悟,而且心态失衡一天到晚患得患失。这一年面试之后,总分比岗二少0.3,守擂失败。痛定思痛之后,我决心继续巩固我的笔试,于是咬牙向父母借钱买了步知扬帆卡。
但这一年最让我心痛的是,我的女儿被诊断为全面发育迟缓,这病需要去长期去康复机构介入治疗,还需要家庭长期辅助治疗,非常消耗人力财力。这让我本不充足的复习时间,更是压缩到所剩无几。于是我开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缝隙时间。如果说上班很累,但好歹也会有个人时间。21年到22年,我感觉自己更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人。
03上岸
2022年,我30岁了,而立之年整天忙忙碌碌却依然一事无成。这是我用法学报名的第二年,这次考了个笔试第二。
由于有第一年经验,所以这次对于面试老师讲的内容,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由于疫情原因,22年广东面试一拖再拖,这样的结果是新手练多了也变成了老手,强者愈强。
我经过一段时间迷茫,调整心态,制定面试“整子弹,装子弹,放子弹”三步计划。针对自己光有技巧没内容这点,利用推迟的几个月的时间整理素材,整理出20个大方向,四五十个小方向,并把这些素材背了下来。这段时间我并没有像一些同学一样,打了几百场无领导,算算时间从面试培训结束到面试机构安排的考前回炉练习那两天,我已经三个多月没开口练过无领导。这时候的我也在调整心态,想着努力了就好,大不了就再来一次。
就这样我很轻松的上了面试考场,对手也没我想象中的强,我整场发挥都很稳定。最终我面试分87.2,拿了全场第一,拉开笔试第一9分面试分,实现了逆袭
04 回顾
这一路走来,除了要感谢给予我支持的亲友。更要感谢不放弃的自己。这6年公考路,我没有一天松懈了自己,我卸载了所有娱乐app。这次能上岸,不可否认有运气成分在,但我觉得老天会更愿意把这运气给有准备的人。同时也很感谢能耐心看完我流水账的小伙伴们,希望你们能坚定目标,迎难而上,早日上岸!
复盘一下:2020年终于做了最想做的事:从银行辞职,考入事业单位
2015年入行,是我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在乡镇的三年基层网点搬砖时光,土厕所没有劝退我,没有文化的大爷没有劝退我,一天办100多笔业务也没有劝退我,那个时候沉迷于看小说、王者荣耀、吃鸡,远方好像跟我没什么关系,每天忙忙碌碌,脑子却一直是空空的。
2018年到了总行,干了库管、大堂、储蓄、对公,刚接新业务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教,就把你放在那里,办错了也都是你自己的事,去年冬天边哭边办业务,打电话问流程的时候还得防着监控。自我怀疑非常严重,拉不完的存款任务,跟一些难以沟通的人打交道。又觉得自己很虚伪,明明心里很厌恶这些讨价还价的人但表面还要微笑服务。除了没有理由的加班,还要出门营销,过年前还要每天晚上排练节目准备年会。我的快乐没有了。干什么都觉得提不起兴趣。
2020年疫情来了,下定决心要考公。疫情期间网点一天门都没关,还好就是下班早。休息和下班时间都在听课,做题,每天学习到12点多第二天6点多起床去上班,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半年。终于等来了822联考,答行测的时候手紧张地在抖。虽然分数已经不低了,但去年的分实在刷太高了,出成绩那天碰见早高峰堵车,边哭边开车,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再努力一些。
九月份陆陆续续有事业单位考试,因为从来没接触过公基,十一值班在单位也一直在做题。误打误撞笔试得了第一名,要单位出具同意报考证明,被楼上行长批评了一顿,说以后有机会都不会再培养我了。准备面试,一天假都没请,晚上就回去听面试课,休息时候就练习。害怕自己比不过应届生。后来想想,自己岁数也不小了,有什么可害怕的呢。总成绩出来的那一刻,只兴奋了一秒钟,如释重负的感觉,紧绷的神经终于放开了。
银行辞职走流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让我现在听见流程两个字就抵触性恶心。迷信地买了转运珠,想着我都把最害怕的动物带在手上了我还有啥怕的。因为事业单位那边着急要档案,所以为了能早点办完离职遭受了很多冷嘲热讽。
听了太多不理解的声音,为什么银行这么好的工作居然有人要辞职,为什么都到总行了还不知足。活了快三十年,没有任性过几次,迫切想做的事情也没有几件。但每每拿起笔学习的时候,心里总有个声音说,你想离开吗,我都会重重的点头,我想。能在失恋的当晚还在学习的人是最酷的。
不需要别人的理解,我想要的,只有快乐。有人又问我,去事业单位就会快乐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银行,我永远都不会快乐。
很多人问你为什么要从银行离职?对于有将近六年从业经验的我来说,这是一个聊不完的话题。如果不是字数限制,我可以写一个论文出来。
工资:有人不敢辞职或者处在犹豫期是因为银行的待遇比较好,说实话在七八年前银行的工资确实比其他行业高很多,福利也很好,因为我在一个四五线城市,经济大环境并不是很好,而且网点想要多挣绩效,要拉存款、营销贷款、卖自己都不想买的贵金属、开手机银行、开信用卡等等。工资低不是辞职的理由,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才是。工资可以买我的劳动力,但不能买我的尊严和灵魂。
岗位:我们是轮岗制,很多岗位都尝试过。干大堂的时候,大部分人张口都是我在你们这儿存款你给我什么好处,甚至有人要求我给他安排一个停车位。有手有脚的中年男人取五十万说自己提不动,要求我给提到车上,保安都不行。下雨天自己有伞来这不办业务的男人要求我必须为他撑伞,以为自己是阳光宅男。ATM机吞卡大声呼喊服务员然后同时报警的年轻人。干柜台时,不是诬陷少给几百块钱的,就是在你七点下班回家路上打电话问你为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企业网银登录密码,还有发微信问为什么平时都不关心他的储户,拒绝中午开对公户,所以领导友好地询问可不可以晚上六点加班开。反洗钱之后出的补录,但要追责之前的操作,仅仅因为那天上班所以要扣积分,刑法都不溯及既往,但银行不行。很多人可能觉得银行从业人员真是矫情,哪里工作都是吃苦,为什么你们就咽不下生活的苦。我只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我的生活不该是这样,我可以努力去改变现状,为什么一定要边忍受,边告诉自己大家都是这样,而应该告诉自己我可以不一样。
生活:除了平日的加班,年底晚上干完业务还要一起排练节目只为年会做一颗发不出光芒的星。企业文化还需要上台被迫营业,熬夜做PPT演讲。抱怨的时候领导会安慰你,就应该这样才能去科室,才能有好的发展。参加了很多内部竞聘的考试,都在面试上失败了,从小要强的性格慢慢也变佛系了。最近两年连妆都不想花,衣服也不想换反正每天都是工装,整个人很邋遢,休息只想睡觉,害怕电话响微信响,有人群恐惧症,后知后觉这可能是逃避现实的体现。
总结:这几年收获了几个很好的同事,感觉就和一起蹲过牢一样有共情。也明白了关系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银行不是不好,可能只是我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