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花6年时间写就《白鹿原》,出版后大红大紫,短短三年获得了455万版税。去开会时,一位领导指着陈忠实说:陈忠实,你写完一部《白鹿原》就江郎才尽了?再继续整一部大作出来啊!陈忠实一下子火了,直接开骂:你懂个锤子!
当年,陈忠实写《白鹿原》,是受刺激了。
同为陕西文坛“三驾马车”,同为好友,路遥与贾平凹在同一年出版长篇小说,轰动文坛。
1986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奠定了他文坛的不朽地位;
贾平凹则是写出了“商州系列”的开篇之作《浮躁》,获得了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为中文作家第一人。
三人又同时任陕西作协副主席,开会时低头不见抬头见。
尤其是有其他作家起哄:老陈,你要加油啊!
在这之前,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都是以写中、短篇小说为主,都没写过长篇小说。
但路遥、贾平凹先行一步,而且获得极大成就,即便别人不说,陈忠实自己也坐不住。
于是,陈忠实思考再三,作出重要决定:
一是向组织上请辞,当时陈忠实是西安市灞桥区副区委书记,仕途正旺,但陈忠实决然放弃;
二是给老婆交待,说我要回老家写一部长篇小说,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挣不到钱。
陈忠实背着行囊走出家门时,对老婆说:如果这次不行,我也没脸当作家了,咱在老家包一座山,养鸡致富。
陈忠实回到关中老家,遍阅当地县志,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光积累资料就用了4年。
期间,老婆去看望他,发现他几度因找不到方向,情绪低落。
直到看到厚厚的“贞洁烈女志”时,翻阅到这些立过牌坊的女人们的经历时,陈忠实大腿一拍:有了!
丁元英有云:天下之道论到极致,百姓的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到极致,男人女人的一个情字。
于是,陈忠实围绕田小娥的四段情事,展开了白鹿原上风云变幻的沧桑历史。
田小娥本是小家碧玉,父亲是秀才出身。后因家道中落,父亲将他许给了年迈的郭举人为妾室。
郭举人早已不能人事,却酷爱养生之道,变着法地折磨她。
田小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一个男人来拯救她。
有一年,麦子熟了。来自白鹿原的麦客黑娃映入了田小娥的眼帘。两人一番眉来眼去的试探后,如干柴烈火般相爱了。
不久,东窗事发,郭举人命人将他俩打得半死。两人拖着半条命逃回白鹿原。
黑娃想明媒正娶田小娥,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族长白嘉轩不同意,他认为田小娥水性杨花,不能进家族祠堂。
黑娃与田小娥被赶出了家,在一处地处边缘的废弃窑洞里安了家。
时局动荡,城头屡换大王旗,土匪、军阀轮番光顾白鹿原,黑娃想在乱世里有一番作为,又是闹运动,又是当土匪,搅得白鹿原天翻地覆。
黑娃被抓,为了救出黑娃,田小娥委身乡贤鹿子霖。
鹿子霖觊觎族长之位久矣,为了打击老对手白嘉轩,让田小娥去引诱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
于是,田小娥成为白鹿两家争权夺利的一枚棋子,成为白鹿原人人唾弃的“荡妇”。
黑娃的父亲鹿三,对田小娥恨之入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用一柄梭镖结束了她悲剧的一生。
田小娥一生追求真爱与幸福,却被封建礼教束缚,被命运摧残至死。
1992年,50万字的《白鹿原》落笔。出版社编辑过来一看,大呼:开天辟地!
次年,《白鹿原》出版,引发轰动,一版再版,一年重印12次之多。
北大中文系博导陈晓明说:《白鹿原》把历史书写推向新高度。
作家莫言说:如果一定要推荐,可以看一下陈忠实的《白鹿原》。
学者范曾更是认为: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白鹿原》为什么这么受推崇?因为它具备史诗气质,或者说,它就是一部史诗。
《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但它又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性意识等新潮的描写手法,是中文的《百年孤独》。
但是,由于里面有一些涉及人性的风月描写,《白鹿原》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一些保守人士认为它“伤风败俗”,差点与同年出版的《废都》一起被禁了。
迫于压力,陈忠实删除了近5万字细节描写,这才得以获得茅盾文学奖。
此后,出版的都是删减版。后来,影视版《白鹿原》都经历了被删减的命运。
电影公映版删了32分钟,电视剧删了8集。
陈忠实短短几年,收获了455万版税,没有去养鸡,但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白鹿原》几乎耗尽了陈忠实所有的能量,以后不再写长篇小说。一位领导责问陈忠实为什么不继续写长篇大作,陈忠实直接开怼:你懂个锤子!
曹雪芹一生只写了一部《红楼梦》,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只写了一部《飘》,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伟大。
《白鹿原》先后入选“改革开放40年40部最有影响力小说”、“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是不可不读的一部当代名著。
一部《白鹿原》,百年民族史。现在,出版社顶住压力,复刻了93未删减版,重现原汁原味的厚重史诗。好书值得一生珍藏。有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看一看”,即可收藏品读。
《白鹿原》未删减版
陕西洛南县,洛南环卫工反映两个多月工资未发,人社局:按季度发放,不存在拖欠!
此回应乍一听似乎合理,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劲!通过回应,看出了用人单位的豪横和倔强,试问,你们的工资也是按季度发放吗?如果不是,那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我国《劳动法》第五章第五十条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此外,居民的房贷、车贷,月供都是按月交付,法律规定的计息也是按月计算。怎么到了你们这就变成按季度了呢,对此一幕,大家又怎么看?#商洛头条#
公元5年发生了啥大事? 修复影响历史进程的子午道。
“要想富,先修路。”古代交通不便,国家疆域又大,需要国家政权在一些险要地区开山辟路,修建道路以连通重要地方区域。
秦朝灭亡时,项羽势力最强,他对刘邦很不放心。他曾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刘邦首先进入咸阳。项羽不守承诺,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刘邦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今汉中)为都城,想把刘邦撵进偏僻的山里去。刘邦领兵开往南郑,并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没过多久,田荣在旧齐地造反,刘邦命韩信领兵进攻关中。为蒙骗分封到关中的章邯,韩信命士兵修复栈道。章邯得知消息后,认为道路艰险,十分不屑。其实韩信明里修栈道,暗中从陈仓道进攻关中,打败了仓促应战的章邯,夺取了关中。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刘邦烧掉的这条栈道就是子午道。东汉的摩崖石刻《石门颂》记,“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 。《读史方舆纪要》,“项羽封沛公为汉王,都南郑。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lì)中,去辄烧绝栈道。盖即此(子午道)。” 子午道开辟于秦末汉初,烧毁以后200多年不再见到史册记载,直到公元5年——
《汉书·王莽传》,“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这一年秋天,王莽因为平帝皇后也就是自己的女儿有“子孙瑞”,所以改建子午道 。啥叫“子孙瑞”?就是女性月经的雅称,妇女有月经才能生育,故称月经初潮为“子孙瑞”。
少年汉平帝选皇后时,王莽以退为进,将自己女儿从候选名单里除名,无奈王莽前期公关形象很好,深得民心,民意汹汹呼吁必立王氏。王政君不得不屈服,最后王莽的女儿顺利当上皇后。那时王皇后还是个小姑娘,直到元始五年她14岁时始来月经。张晏《汉书注》曰:“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即火为水妃,水在北(司马贞《索隐》引宋均曰:“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火在南,象征着夫妻之道,以子午命名南北向大路,象征夫妻阴阳交合。为了庆祝女儿初通人事,不惜修凿一条道路,果然是大手笔。
但修建子午道确实有功于国家交通。子午道自长安直南入子午谷翻越秦岭通往汉中、安康及巴蜀。子午道全线并非正南正北,从长安到秦岭分水岭稍折西南,其后又转为由东南向西北,最后一段转为东西方向。
子午道全长千里以上,其中穿行于山间的谷道占80%以上,道路崎岖,沿线居民稀少,因而物资供应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困难。秦汉时期咸阳或长安与陕南、四川之间交通多取褒斜道或故道而不取子午道,其使用多涉及军事活动。如三国魏正始五年(244年),魏大将曹爽率步骑10万余伐蜀,兵由骆谷、子午道并进。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大将钟会率10万大军,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伐蜀。明末陕西总督孙传庭令贺人龙等领兵,从子午道南下攻打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清初康熙派图海等率军由子午道进攻占据汉中的吴三桂叛军。
历史上子午道曾两度辟为国家驿道,一是东汉安帝初年,因甘肃、青海羌族聚众起义,占领四川北部陕南西部,褒斜道与故道因之断绝,子午道遂替代上述两道辟为国家驿道;二是唐初修治子午道辟为驿道,尤其天宝年间,子午道延伸经西乡、镇巴至涪州,史称“荔枝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给杨贵妃送四川荔枝就是走的子午道。
子午道的军事作用也表现在子午关的设防上。子午关是秦岭北坡子午道上的唯一关隘。自西汉末王莽设关之后,东晋初年,割据关中的后秦姚苌,曾命郝奴为六谷大都督,以警备包括子午谷在内的南山诸谷之险。隋唐亦在此设立关卡,并置“关官”,负责管理、盘查过往行人,禁止人们非法携带武器出入,以保安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府为加强南山诸谷的防守,维护南北交通,曾设置过南山五谷使,子午关为驻兵防守的要地之一。
南宋和金对峙时期,金军为夺取汉中、四川,屯兵长安,扬言要由子午道直取汉中。南宋金州守将王彦信以为真,紧急调兵到池河河谷,扼守子午道。不料,金军却绕道商州、上津、安康、汉阴、石泉一线向汉中进攻。南宋急调吴玠所部,与金军相遇于饶峰岭,苦战6天6夜,金军绕道偷袭,终于取得洋州、汉中。这是历史上能够准确把握子午道特点,诱敌上当的一个典型战例。
子午道沿途有大量历史遗迹,如长安县子午镇至宁陕县江口镇段间的拐儿崖,在子午道入山口处不远,子午河经此北流,其中有石梯路数十米。其南,子午河边有栈道遗迹,河中有巨石1块,上刻正楷大字,可辨者约一半,前5行半为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玄坛歌赠元逸人》诗,内有“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的诗句。
配图一:子午道等道的地形图。
配图二:六朝以后子午道中段有所变化。
配图三:子午道与其他道路。
配图四、五、六:子午道风光。
乌台诗案中,他为了救苏轼,在皇上面前仗义执言,不惜顶撞宰相王珪,可谓是“真君子”;绍圣年间,他却持续贬谪苏轼,欲置其于死地,可谓是“真小人”。这个人是谁?又为什么和苏轼反目成仇,不死不休?
他就是章惇,苏轼曾经最亲密朋友。
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为商州县令,两地相邻,都属于陕西辖地。
1062年,长安举行解试,章惇与苏轼都参加了考试。此后,两人经常相约同游,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1064年,章惇在任期满。离开前,他去凤翔拜访了苏轼。两人一起去南山游玩,走到仙游潭,见一处深渊,两边双峰对峙,中间架了一根独木桥,章惇兴致大起,说要在对岸的山壁上题字。
苏轼战战兢兢,不敢前往,章惇则面无怯色,跨过木桥,用藤蔓卷成绳索,一头系在树上,一头缠在腰,轻轻一荡,在山壁上题下:“章惇苏轼来游”六个大字。
苏轼感叹道:“子厚必能杀人!”章惇问:“何也?”苏轼曰:“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
一个人连自己的性命都不在乎,当然也就有胆量杀人了。章惇听了,哈哈一笑,只当是戏言。却不想一语成箴,这句话应到了苏轼自己的身上。
此后,两人因政治主张不同,境遇也大不相同。章惇追随王安石变法,升任翰林学士,可谓平步青云,春风得意。而苏轼因为是守旧派,不受重用,沉于下僚。
然而,地位的悬殊,并未影响他们的友情,两人时常用诗词唱和往来。直到1079年,“乌台诗案”,两人的友谊达到了巅峰。
在“乌台诗案”中,王珪等人弹劾苏轼有不恭之罪,章惇则竭力反驳,为苏轼辩护。结果,苏轼免了死罪,却被贬到黄州。
章惇为了表达慰问之情,寄去了书简。苏轼回信道:“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虽骨肉至亲,未肯有一字往来。忽蒙赐书,存问甚厚,忧爱深切,感叹不可言也。”
在“乌台诗案”中,章惇为了帮苏轼,不计个人利益,超越党争,仗义执言,章惇是有恩于苏轼的。
1085年,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哲宗年幼,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渐复起用。
司马光一进入中枢,便下达一道道诏令,废除新法,变法派人士夜被纷纷贬黜离京。
章惇成了守旧派围攻、弹劾的主要目标。然而,让章惇想不到的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竟然也上奏弹劾他。
苏辙在奏章里夸大章惇恶行,给了章惇致命一击,五天后,章惇被贬至汝州。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章惇到了汝州后,苏轼又补插一刀,苏轼在奏章《缴进沈起词头状》中,指控章惇附和王安石谋求边功,草菅人命。
随后,苏轼回到中枢,被委以重任,这是苏轼仕途中最风光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八年,直到高太皇太后驾崩。哲宗亲政后,重启变法派,章惇重返朝堂,苏轼噩梦开始。
1093年6月苏轼被罢去了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改知定州。
朝中大臣都知道,章惇与苏轼两人交恶,为了以取悦章惇,纷纷弹劾苏轼。
苏轼由定州被贬到英州,尚未至英州,新的贬黜诏令又来了,苏轼再被贬惠州。
这样的贬黜,章惇觉得还不够,他派苏轼的仇敌程之才巡视惠州,欲借程之才之手,整死苏轼。殊不知,事与愿违,苏轼与程之才最终冰释前嫌。
苏轼以为自己会留下惠州,耗时十个月,建造了新居。谁知一纸调令,苏轼再度被流放。
为了不让家人再受颠簸之苦,苏轼让三子苏过随自己渡海,令长子苏迈在惠州照料家眷。
1097年,苏轼被贬至儋州,章惇又故技重演,欲派苏轼仇敌吕升卿去广南视察,后因曾布、陈次升等人上疏劝阻,哲宗才罢此诏令。
苏轼在儋州谪居三年,直到哲宗病逝,其弟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得以北还。
这时,苏轼已是风烛残年,不久,他便病逝在北归途中,曲折的一生画上了休止符。
#头条历史#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