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实行健康码进场,有的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作为图书馆负责人员,你会怎么办?(2020年9月14日上午福建省公务员面试真题4)
【审题】
本道题属于应急应变类题目。题干给出一个工作中政策执行出现困难的场景,要求解决困境,则考生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矛盾进行有效破解。具体如何作答,接下来结合题干详细剖析。
审题点1:“图书馆实行健康码进场”
这句话交代了事件背景,图书馆实行健康码进场是在疫情的背景之下,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安全而采取的防疫举措,必须严格执行。
审题点2:“有的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作为图书馆负责人员,你会怎么办”
这句话给出了冲突矛盾和作答身份,有的群众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使用,因此给扫码进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作为图书馆负责人员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各地早已出现,各地政府也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工作解决这些问题,考生可参考其他地方的处理办法,采取他人代为申请健康码、出具纸质健康通行证明等形式验证群众健康即可。所以针对没有智能手机的人群可以提前在图书馆的官网、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信息,还可在图书馆门前张贴纸质通知,安排人员进行流程指导,请入馆人员主动出具自己的健康证明。而针对不会申领的人员,需要在现场配备专门的引导员,教他们如何去申请健康码。
因此,本道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网上发布通知,告知入馆注意事项;其次,门口安排专人指导申领流程;最后,跟进防疫政策,倾听群众呼声,做好图书馆的防疫工作。
【解析示例】
图书馆实行健康码进场能够有效群众的人健康安全,如果我是图书馆的负责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做以下处理:
第一,发布公告,说明情况。我会在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同步发布通知,告知广大群众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图书馆实行健康码扫码进场,望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图书馆的防疫工作。公告中将针对没有手机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入馆人群进行指导,写明一是可以通过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网格员或者由亲属代为申领健康码,出行时可采取打印“健康码”、报动态验证码或报本人身份证号,图书馆工作人员输入系统查询验证通过后即可入馆,二是也可由住所所在地的社区审核并加盖公章,出具有效期在14天以内的健康通行证明,凭借加盖公章的健康通行证明就可正常入馆。
第二,安排人手,现场指导。针对有群众不会使用手机申请健康码的情况,一方面,我会安排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制作申请健康码的流程图,在图书馆门前的显眼位置张贴流程图,通过简单易懂、清晰明了的流程图,让大家学会如何申请健康码。另一方面,我也会安排沟通能力强、熟悉操作流程的工作人员在图书馆门口对入馆的群众进行引导,在保护群众隐私的前提下,针对不会使用的人群进行手把手的帮助,帮助他们申领健康码。
第三,倾听群众,优化服务。之后,我会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专门的留言区域,倾听群众的呼声,根据群众需求与防疫情势,引进先进的健康码检验设备,优化入馆预约机制,不断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进一步的强化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为群众带去更好的服务。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多少?
科举制度从隋场帝大业五年开始,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1300年的时间。我们经常会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看到跟科举考试的试题,那什么是科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现在,我们经常把科举和高考相提并论。实际上,科学的考试和高考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类考试。现代的高考其实决定的是你进哪一所大学,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科举不是这样,它认定了你教育的环节已经完成了,现在参加科举的人是要进入官僚队伍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考试可以说更为接近于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我们知道唐代的科举制度其实已经相当成熟了,到了宋代的时候又有方方面面的演进。我们会看到宋代的科举考试基本是一个三级考试的制度。三级考试制度中第一级或者说最为基础的一级,就是乡试。乡试就是在家乡参加考试,福州人就在福州考,苏州人就在苏州考。乡试是由地方政府主持的,目标是要取“解”,实际上就是得到文状,文状就证明你通过了考试。你拿到“解”以后,就可以到首都去参加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从唐代开始,中央部门主持的考试就是由尚书省主持的,所以叫做省试。省试通过了以后,可以去参加殿试,殿试原则上就是由皇帝主持。在乡里面能够得到第一名,即在取“解”这个考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人,就叫“解元”,省试里面得到第一名就叫省元,殿试里面得到第一名的就叫状元。
我们会看到,一批家境比较清寒的人,通过科举考试能够崭露头角。在当时能够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人,其中有不少是来自于平民阶层的,而不是官僚仕宦的家族。这些人能够进入到官员的序列里边,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善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它整体的结构。而官僚家族的子弟,如果他不努力,他也没有世代做官的保障。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被选拔出来的青年士子,特别是来自平民阶层的人,他们对天下、对国家就有一份认同,有一份责任感。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说范仲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应该说是当时的一些优秀士人共同的精神追求,而不是个别人的理念。那个时候,包括张载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先生的四句教,也体现出来他对天下的一份责任感。
在科举制度确立了以后看,当然一直也贯穿着公平和择优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矛盾,它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地改变。科举制度打破了过去门第背景的限制,重视世人的知识才能,鼓励竞争,这样的一种方式相对来说是比较符合公平的原则。当然我们也会看到,科举取士,它的标准比较单一,完全靠考试的成绩来选拔人才,所以不利于全面的考察素质能力。所以,对于科举制度,我们是要把它放到一个历史的脉络里面去观察,观察这样的一个制度在历史上演进的过程,观察它在中国历史上带来的积极作用,以及它后期对于一些青年士子思想的束缚。
#公务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