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和雪花,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燕山雪花大如席:【冰雪奇缘】塞北:燕山雪花大如席『明月几时有』
- 2、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和雪花
1、燕山雪花大如席:【冰雪奇缘】塞北:燕山雪花大如席『明月几时有』
这个冬天,有一个主题特别火,那就是冰雪。北京冬奥会还有20天就要开幕了,北京城里,多出了许多冰雪运动场,孩子们畅快地享受着冰雪带来的快乐。今年,雪花的兴致似乎也格外的好,许多南方城市都下起了大雪,让全国各地都感受了一把冰雪的魅力。数九寒天,带着对冬奥会的期盼,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古人诗词中的冰雪吧!
摄影:刘西振
说到雪,怎么少得了塞北。古人称长城以北为塞北,按照明长城的位置,这次冬奥会滑雪项目所在的张家口,就属于典型的“塞北”地区了。在唐代,对于以中原地区为主要生存空间的诗人们来说,塞北是苦寒之地,也是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好地方,而塞北的雪,也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标配”。我最喜欢的一首,是李太白的《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摄影:刘西振
“燕山雪花大如席”,真难为诗仙是如何写出这么一句来的,看似无理,但细细一想倒还真的贴切:既不是柳絮,也不是撒盐,就是这么席一般大的雪花,才配得上塞北的雄浑和壮阔呀!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真是一语道破其中的妙处。
摄影:秦悦
而岑参的比喻,则刚好和李白反过来,李白极言其冷,他却偏要反过来,把凛凛白雪比作春天满树的花开: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摄影:刘西振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恰似江南的春风吹开一团团、一树树洁白的梨花。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诗人的匠心独运使人几乎忘记严寒,只感到内心的喜悦与温暖。只有满怀热忱与豪情的人,才会写下这样的比喻,而当时的岑参,恰恰是这样的意气风发。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岑参第二次出使塞外,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此时的他,满怀着建功报国的热情,以至于极寒中的皑皑白雪,在他的眼中,都是那样的可爱。
摄影:刘西振
除了这一首,在岑参的其他作品里,雪也是常客。从“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的严寒,到“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悲壮,从“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的苍凉,到“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的忧郁……那一场场纷纷扬扬的雪,落在诗人的笔下,飘洒在人们的梦里,也给那个远去了的大唐覆盖上了一层冷冽而圣洁的光。
摄影:秦悦
来源 | 我们的太空
作者 | 靳舒馨
2、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和雪花
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教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燕山和雪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燕山和雪花
作者:朱美禄(贵州财经大学教授)
李白《北风行》一诗道:“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诗歌极写北地的苦寒,控诉战争的罪恶,同情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和痛苦。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用夸张手法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虽“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所以成了千古名句。
但是,这句诗在后世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现代文人梁实秋在《雪》一文中说:“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学的报道,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梁实秋以科学实证主义为依据,对李白诗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之说不以为然。其实,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不能机械地以科学标准来衡量艺术的真伪。以物候科学的眼光看来,积雪和芭蕉不能并存,但在王维《雪中芭蕉》一画中却并存不悖。同理,“燕山雪花大如席”本无可能,但是作者这么夸张以突显北地苦寒却是恰如其分。和梁实秋相比,鲁迅的见解就要通达得多,他在《漫谈“漫画”》一文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对“燕山雪花大如席”之说的认可,本质上是对艺术夸张的认可,只不过在鲁迅看来,夸张须有事实的影子和诚实的底色而已。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李太白《北风行》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秋浦歌》云:‘白发三千丈。’其句可谓豪矣,奈无此理何?”胡仔作为诗理的拥趸,认为诗“须不畔于理方善”。在他看来,“燕山雪花大如席”虽然豪放,但是于理不合,故不敢苟同。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贯休曰:‘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景实而无趣。太白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景虚而有味。”谢榛很清楚李白夸张严重失实,但他还是从诗“味”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肯定,这便是艺术趣味对于生活真实的胜利。
明代赵统对“燕山雪花大如席”有着自相矛盾的评价。他在《骊山诗话》卷一“解悟”条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傻大之句”,可谓对李白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酷评。在卷三“虚实趣味”条中,他又指出“‘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为景虚有味,无害于诗。”赵统的评价,前后龃龉:前者反对,后者认可。不但暴露了思想的混乱,还显得前倨而后恭。不过,能终归于正,也善莫大焉。
尽管多有争议,但是“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句诗终究成了一个范式,为不少文人所袭用。宋人王安石有“燕山雪花大如席,与儿洗面作光泽”的诗句;李纲也有“燕山雪花大如席,寒刮肌肤北风利”的诗句;元代刘因曾写道:“五云回首燕山北,燕山雪花大如席”;方回也曾用这句诗来形容早春二月江南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岂料江南亦见之。腊前六出知焉往,却在春风二月时。”在方回笔下,二月江南“雪花大如席”,显然是极尽了夸张之能事,不管读者作何感想,这种袭用无疑折射了后世文人对这句诗的认同。
清代学者王琦注李白《北风行》时说:“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太白拟之而作。”无须为李白对鲍照的模拟避讳,假如往更远追溯的话,可以发现《诗经·邶风·北风》中早就说过:“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这可谓李白《北风行》的源头所在。尽管李白的创作有所依傍,但《北风行》一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后人多有争论和模拟,成了不可忽视的存在。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18日 16版)
本文关键词: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全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意思,燕山雪花大如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全诗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就是关于《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和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明月几时有』)》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