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蠡事越王勾践】,范蠡和越王勾践的故事简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范蠡事越王勾践:勾践真的是一个过河拆桥的小人吗?看范蠡、文种的结局就知道了
- 2、范蠡事越王勾践,范蠡和越王勾践的故事简介
1、范蠡事越王勾践:勾践真的是一个过河拆桥的小人吗?看范蠡、文种的结局就知道了
“春秋风烟起,战国刀枪鸣”,春秋战国是一个充满着战争与混乱的时代。都说一山不容二虎,但是,春秋时期却出现了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伐战乱的混乱局面。
政权多了,自然也就谁也不服谁,所以,那个时期各个林立的政权就像一头斗猛虎一样,彼此虎视眈眈,总想找准机会,从对方身上咬下一块肉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那个时代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但是,他们的这种战争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文明的,各国之间发动战争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实力罢了,并不会想着一定要灭了对方的国家。
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却完全改变了这种局面。
他以一己之力拉开了诸侯战争中灭亡其他国家的先河,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统奇色彩的君主:越王勾践。说到此人,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个家喻户晓的典故“卧薪尝胆”吧!确实大多数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通常我们听到的版本都是:此人为了复国怎样含辛茹苦,忍辱负重,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一举灭亡吴国,报仇雪恨的故事。
我们不能说这个故事有什么错,也不能说它宣扬的精神就是不对的,只能说,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片面罢了。如果,对历史真正有过研究的人,可能都会知道,当年“会稽之战”失败后,其实,越国并没有被灭国。在那之后,越国一直好好的存在着,而吴王也并没有做出什么其它欺侮越国的事情。所以,勾践的“复国说”完全是无稽之谈。
说到这,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勾践和夫差两人之间的恩怨了。两人之间的国仇家恨,还得从上一辈开始说起。
当吴国和越国的大王还是两人的父辈允常、阖闾之时,两国之间就经常爆发战争。这两个老头一直以来都是谁也不服谁,因此,总是互相攻伐。在此期间,双方有胜有负,总之,谁也没有办法绝对性的压倒对方。长此以往,两国之间自然也就结下了不少的仇怨。在其父亲死后,勾践成了越国新一任的大王。
吴王得知老越王允常去世的消息之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就趁越国内部动荡的时候出兵攻打它。虽然,勾践刚刚登上皇位,政权不稳,但是,勾践也不是软柿子随便任人拿捏。听到吴国来犯的消息,他立即组织人马迎战。都被人欺负到家门口了,吴国的士兵自然也不是好惹的。面对士气高涨的越军,吴国当然不是对手,很快吴军就被打得溃不成军了。
在这场战役中,吴王也受了很重的伤,最终,只能仓皇逃回吴国。经此一战,吴王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没有打赢越国反而还让自己受了重伤,回国后没多长时间,吴王就因为伤重不治去世了。临终前,他告诫自己的儿子夫差,一定不能忘了这血海深仇。就这样,老吴王死后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临终遗言。
他登上王位之后,始终琢磨着要怎样才能报当年的一箭之仇。于是,他大肆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为报仇做准备。勾践深知两人之间隔着的是杀父之仇,根本没有和解的可能,所以,总有一天夫差会回来找自己报仇的,如果,到了那个时候才来反击,那自己就太被动了。于是,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就这样,他开始出兵攻打吴国。
其实,他的这个行为是相当鲁莽的,正常人都知道夫差正憋着满肚子的火气,准备找他报仇,他这一去,吴国的军队必定拼尽全力来反击他。可是,他大概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了,根本不听别人的劝阻,执意出兵攻打吴国。这一去自然是被打的灰头土脸,大败而归。失败之后,他自然也就冷静下来了。
他深知自己和夫差之间积怨已深,如果,不想办法消除吴王的怒气的话,他必定不会放过越国。于是,他马上向吴国求和称臣,可是,夫差起初并不同意,还扬言一定要灭了越国。此时大夫文种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用金银珠宝和美人去贿赂吴国的丞相,请他帮自己在吴王面前求情。这一招果然有用,通过丞相的求情之后,夫差答应了他求和称臣的要求。
要说这勾践也真是个能屈能伸的人了,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亲自带着自己的王后,去吴国给夫差做了马夫。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终于消除了夫差的怒气,于是,他们二人被放回了越国。回国之后,勾践并没有忘记当年的耻辱,所以,他选择用“卧薪尝胆”方式来提醒自己勿忘国耻。并且,他不在的这几年,大夫文种将越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说,没有文种的话,就没有后来强大的越国。通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越王终于成功灭掉了吴国,洗刷了自己当年的耻辱。在他复仇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功臣分别是:文种和范蠡。落魄时,他们君臣之间可以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但是,现在局势不一样了,越国已经没有威胁了,那这些功高震主的大臣,自然也就不得不除了。
聪明的范蠡看出了勾践的想法,于是,选择了假死逃遁。迟钝的文种,却成了越王的剑下亡魂。由此可见,勾践真是一个过河拆桥的小人呀。
文种死后,越国民众哀怜他的遭遇,便将其葬于会稽城外的西山脚下,并改西山名称为“种山”,四时予以祭祀。时至今日,在今天浙江省绍兴市内的卧龙山,依旧保有文种墓,虽然很大可能是衣冠冢或伪造墓,但依然让每一位寻幽探古之人心生感慨。
参考资料:
【《吴越春秋》、《东周列国志》】
2、范蠡事越王勾践,范蠡和越王勾践的故事简介
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尤其是在后期,各诸侯纷争激烈。范蠡就是出生在那样的一个年代,没有背景,家境贫穷,经常为生计所愁,可是他从小机敏好学,后来文种看重其才能邀他入越。在他的辅佐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载,最终三千越甲终吞吴,勾践成功复国之后,范蠡则不贪图功名,选择功成身退,浪迹江湖。
与他一起辅佐勾践,贡献巨大的还有一人,那就是文种。可以说,没有文种和范蠡二人的尽心辅佐谋划,越王复国的希望机会为零。因此,足以说明文种、范蠡的功劳有多大,按理说,用功之臣重赏之,更何况他们有着如此的复国之功呢!可是范蠡却早早地抽身离开,也多次劝说文种离开朝堂,他认为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因此越早离开越好,否则晚了就来不及了。那么范蠡是如何看出勾践是这样的一个人呢?
在吴越的较量中,勾践在逆境中奋斗,忍辱负重数十年,终于找到机会逆袭成功,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可以说他是英雄。他身上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谦逊、百折不挠、坚强、不懈努力等,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如此的一个勾践能取得成功自然也是理所应当。但是他还有一个性格上的特征,就是得意的时候目空一切,而所谓的谦逊只发生在他落魄的时候。
当阖闾攻打越国的时候,不幸中箭身亡。而此时的勾践完全得意忘形,似乎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一般,竟发兵想一举端掉吴国。不管范蠡在一旁怎么劝说,勾践完全不管有什么建议,直接忽视。似乎变了一个人似的,哪里还有什么谦卑之心。试想一下如此一人,在他功成得意之后,还怎敢奢望他与人“共享乐”呢?
而且在后来吴越角逐的过程中,勾践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完全不择手段。比如将煮熟的稻种送给吴国,以至于害惨了吴国的百姓,让原本遭受天灾的百姓陷入更大的灾难当中。要说不想出借完全可以直接拒绝,这样吴国还可以再想其他办法来度过危机。可是勾践却做这种表面良善,背地却使损招的行为,实在是让人有点可怕。试问,他怎会轻易与人“共享乐”?
这就是为什么范蠡多次告诫文种早点抽身离开的原因,他在信中写道:“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可惜的是文种没有看透勾践的为人,他认为自己居功至伟,应该好好地享受一下富贵荣华。按理说,这是完全理所应当的,作为勾践复国最大的功臣,理应受到最高的奖赏。可是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文种虽然之前帮助了他很多,但是勾践丝毫不懂感恩,在他眼里只有江山社稷,只有他的雄图霸业。为达成目的,他可以谦虚,可以忍辱,可以利用任何有用之人。可一旦成功之后便原形毕露,过河拆桥,毫不留情的除掉有功之臣。
本文关键词:范蠡事越王勾践翻译,范蠡事越王勾践,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范蠡事越王勾践文言文阅读,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范蠡事越王勾践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这就是关于《范蠡事越王勾践,范蠡和越王勾践的故事简介(勾践真的是一个过河拆桥的小人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