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掇刀区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纪实

通畅回家路 掇刀区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纪实 平坦的水泥路在掇刀农村延伸,专线车在乡间道路畅通无阻。 近年来,掇刀区积极推进农村 路站运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站棚建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通到农民家门口,为城乡群众创造安全、便利、

  通畅回家路

——掇刀区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纪实

  平坦的水泥路在掇刀农村延伸,专线车在乡间道路畅通无阻。

  近年来,掇刀区积极推进农村 “路站运一体化”建设进程,“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站棚建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通到农民家门口”,为城乡群众创造安全、便利、舒适的出行环境。

  修路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在掇刀,一条条通村公路串联起一个个偏僻的村庄。有人统计,掇刀的通村通组公路里程,可以将荆门至广州两座城市连接起来。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麻城镇雷麻路沿线农民出行难的真实写照。麻城镇石膏资源丰富,素有“荆楚石膏名镇”的美誉。而丰富的石膏资源却给该镇部分村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雷麻路沿线分布着数个石膏矿和膏粉厂,厂矿的生产资料和产品都是由大吨位车辆进行运输,大大超过了公路的承载能力,对路面及路基造成严重破坏。为此,区政府将雷麻路改建列为2014年民生十件实事之一,修通了从雷集村到麻城镇16.5公里的路段,彻底解决了沿线近10个村的村民出行难问题。

  目前,全区已建通村公路194.7公里,8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公路目标,80%的组和自然村也修通了水泥路。其中,2014年完成4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任务,改善了25个行政村村民的行路难问题,基本上打通了服务群众的“较后一公里”。

  为确保农村公路有效养护,掇刀区采取“管养分离”模式,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实行动态考核,一月一上报、一月一考核、一月一验收、一月一结账,杜绝了养护资金的跑冒滴漏,养护数量与质量同步上升,农村公路好路率保持在95%以上。

  建站

  “终于能像城里人一样,坐在站台里等车了。”在团林铺镇至何场村公路旁的一候车点,马庙村村民何佑金深有感触地说。

  何佑金的孙女在团林集镇中心小学读书,因为校车不到马庙村,每天早上7点,他都要将孙女送到邻近的这个候车点等待校车。前两年,因为没有候车亭,一旦遇到下雨刮风,爷俩衣服都要淋湿半截。

  为了方便群众,掇刀区按照“公路修到哪里,站点就建到哪里”的思路,在人流量相对集中、便于乘客上下的地段兴建候车亭。对候车亭地面进行水泥硬化。同时,在交通便利地段、公路一侧设立招呼站,站牌上标明本站名、起止站名、客运班线,为群众乘车指定了位置。

  为了保证候车厅完好率和维修,掇刀区利用“以亭养亭”思路,对候车厅进行广告位招商。据区运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候车亭实行“谁出地谁经管”的原则,让“亭有其主”,指定专人进行管理,让候车亭较大限度地方便群众。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46个农村公路候车亭和77个招呼站,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民乘车难、候车难问题。

  通车

  从团林铺集镇至李集村,沿途5个行政村有近万名农民。

  前些年,出村的道路坑洼不平,也没有固定班车,村民出行只有靠“摩托”或“黑车”,到镇上或者到荆门都十分不容易。

  为确保农村客运规范管理、有序发展,掇刀区组织专班对辖区道路规划、建设现状、客运量及流向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制定《掇刀区农村客运发展规划》,出台《掇刀区乡村客运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9年创建“团林至李集”省级农村客运文明示范线,推广统一车型、统一标识、统一票价、统一发班的“四统一”管理。

  “12辆面包车,每天6个来回,每人票价3元。”团李线的运营司机代传龙说。经过5年运行,掇刀安全、及时、经济、快捷、便民的“农村公交”模式已经形成。

  同时为保证乡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掇刀运管除了定线、定班经营外,掇刀区还在旅客运量较小以及离国道、省道较近的行政村,划定运行区域,不定起止点、不定班次,进行循环运营。

  目前,全区已开通乡村客运班线26条,投入乡村客运车辆52辆,合计座位数528位。72个行政村已通客车,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客车通达率为100%。全区逐步形成了以乡镇为中心、连接干线、辐射村组、上通城区、下达村户的农村交通网络。(李陆荣 吕楚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063/
1
上一篇掇刀区编办“三万”工作组正式入驻丁庙村
下一篇 “三园一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