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礼记·曲礼上》中“公”一词的涵义
《礼记·曲礼上》中提及到“公”,《礼记》中规定:“应有公事、公文、公礼”,这里用“公”字被引申为“公平、公正”,是指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即“仁、义”。以《礼记·曲礼上》中的典故表达的,那就是:公者,天下诸侯之礼义,不公之事,礼义所不容。也就是说,“公”是一个文化理念,它表达了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中以公平公正、仁义道德和天下诸侯安宁祚荣为行为准则的思想,是共同建立公平正义社会的基础理念。
二、代表“公”一词的历史典故
《礼记·曲礼上》中的典故是指春秋时期,孟轲的叔叔,即苏秦在苏秦枪战当中,曾志无双、风度翩翩,拔出自己的锋利大刀作为证据,叱咤各处的义士大声叫喊“公来”,这就是典型的“公”的历史典故。此外,也有韩信在“吃螃蟹”之义,被东莱和公孙庚议定“先吃黄蟹,公自先”,把功劳归于公孙庚,而把责任归于自己,这也是古代历史中“公”一词另一个典型的案例。

三、“公”一词的哲学思想
按照儒家的思想,“仁义礼智信”是美德的一条根本,其考量的根本是以人的关系及其他关系为前提的互惠互利的理念,也就是“人儆其象,其善且贤”的哲学思想。而“公”即强调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处理社会的秩序,处理其他关系的互惠互利,以及尊重自然规律及树立以公平公正为准则的文化理念。
四、“公”一词的伦理意义
《礼记·曲礼上》引申出“公”一词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它强调公正、公平、仁义,这也是伦理学把“公义”概念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结合以行动表现它的基本概念的。以公的道义为原则,认为应该以道德的观念和行为榜样,来衡量政府和公民的行为。
五、“公”一词的社会文化意义
《礼记·曲礼上》中“公”一词不仅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内涵,也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公”一词象征着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普遍认同的文化共识。“公”一词既指以公平公正为本,注重彼此之间的关系,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社会中不可割断的一股精神力量,又指以人为本,追求公正、PS正的价值理念,努力维护社会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