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兵团公务员本科定级(兵团公务员升职容易吗)

1952年,我国对各级干部进行了定级。共分为行政二十四级。 正国级,副国级为行政一级到行政三级。

1952年,我国对各级干部进行了定级。共分为行政二十四级。

正国级,副国级为行政一级到行政三级。

中央各部长.六大局书记.大军区司令.政委为行政四级,大将军衔。

省委书记.省长,上将军衔的兵团司令.政委为行政五级。

副省级,兵团副司令副政委中将军衔行政六级,资历浅的正省级也有行政六级。

资历浅的副省级准兵团中将军衔行政七级。

正厅正军为行政八级,

副厅(资历浅正厅)副军行政九级。

副厅准军行政十级。

可以看出中央各部长大局书记大军区司令当时的级别比省委书记省长高一级。

省委书记和副部长副大军区,兵团司令同级。

至于省军同级这是不成立的,即使资历浅的副省也是行政七级,相当于准兵团级,还是比军高半格。

军和厅同级,师介于副厅正处之间,副师正处。正团副处,副团正科,正营副科,副营到副连为科员。排长为办事员。

国家行政四级是大将的分水岭,总的来说没有军衔的四级干部≥大将

一、军队干部定级三部曲

1、五二年评定军队级别

(一)军委副主席以上级别。

(二)军委委员级

(三)正兵团级….。

2、五五年授衔

(一)军委副主席以上级别即元帅。

(二)军委委员级基本对应大将。

(三)正兵团级基本上是上将(只有一个正兵团级自定中将,获批准)。

3、军队级别与国家行政级别双轨

(一)存在三级上将:乌兰夫。

(二)存在四级上将:宋任穷。

注:在党内、地方上的兼职按行政级别办理,宋任穷出任过:六个纵队的华东野战军副政委(排位在谭震林、粟裕之后)、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军区副政委、东北局第一书记;在军内任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

(三)受彭德怀的牵连,黄克诚大将由四级将为五级。

4、取消军衔之后,军队级别亦被取消,全部纳入国家行政级别。

(一)元帅:三级

(二)大将:基本四级

(三)上将:五级-六级。

(四)中将:除一人五级之外,全部六级一下……。

二、初始大将的行政级别在国家行政三级与国家行政五级之间浮动

1、三级一人:张云逸

2、五级二人:准确的说应该是正兵团级,王树声、许光达。

3、四级七人:准确的讲应该是军委委员级,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

4、此时的大将享受政务院副总理待遇。

三、取消军衔之后,个别变化

1、三级一人:张云逸

2、五级二人:黄克诚、许光达。

3、四级七人:粟裕、徐海东、陈赓、谭政、肖劲光、罗瑞卿、王树声。

四、军队内外有一大批“只评不受”的人员,实际上按照元帅、大将内部执行。

1、没有军衔超越元帅的伍豪: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伍豪没有军职,但:

(一)每逢关键时刻给各大军区司令员打电话:“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

(二)炮击金门,伍豪携贺龙元帅亲临现场指挥。

(三)文革期间,老人家规定:“军委大事报总理知道”。

(四)没有军职,九一三事件中,亲自给军委办事组、空军司令员发命令,发布禁空令……。

2、元帅的领班,第二代军委主席(忽略华主席)。

3、民主人士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长,在发生洪水的紧急情况下,需要当地驻军出动,时间紧急,等不到中央军委的批复;傅作义对当地驻军的领导人亮明身份:“我是大将!现命令你马上派部队跟我去抢险,一切责任我来承担…..”。

4、沈阳军区司令员、五级上将陈锡联视军区政委、“四级上将”宋任穷为上级。

5、有一大批四级干部:谭震林、滕代远、李先念、杨尚昆、张鼎丞、邓子恢(后升为三级)、王维舟等出任一级军区、二级军区的司令员、政委、副司令员、副政委,属于只评不受的人物。

五、解放战争期间的二级军区军政一把手必然是大将以上的干部,例如:

1、华中军区司令员、政委:张鼎丞、邓子恢。

2、晋绥军区司令员、政委:贺龙、李井泉。

3、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程子华。

4、豫皖苏军区司令员、政委:粟裕、宋任穷。

国家行政四级是大将的分水岭,总的来说没有军衔的四级干部≥大将。

1955年授衔时,此人是正兵团级将领,应授上将,为何仅授中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进行了授衔,当时的授衔是有特定标准的,不仅要看资历,还要看个人功绩等多方面。按照授衔的标准,1952年被定为正兵团级别的徐立清,本来应该是上将级别,但最后徐立清仅仅是中将军衔。正兵团级别将领一共有三十六人,只有徐立清一个人是中将军衔,两个人是大将军衔,其他人均为上将军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徐立清出生于1910年,是河南人,他七岁的时候就进入私塾读书,虽然经历比较坎坷,但是加起来也就读了三年书。接受过教育的徐立清比其他人要更快接受新思想,1929年当地的农民自卫军兴起,徐立清立刻加入到了这个阵营中,同年八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且在第二年成功加入党。因为徐立清的表现很优秀,因此他很快就担任了第三十二团的政治处主任,并且带领着部队参加了反“围剿”斗争以及红军长征。

经历了千难万险,红军终于结束了长征,随后徐立清奉命率部队参加西渡黄河的作战计划,不过因为伤亡惨重,最终他只带领着几千名幸存的战士在祁连山以游击战的方式撤退。不久后徐立清找到了援西军,这才重新回归到大部队中。

抗日战争期间,徐立清前往了延安深造学习,进入军政学院学习。1945年,徐立清和王近山共同指挥作战,在爷台山一战中成功拿下了敌方一个旅的士兵。这一场反击战的胜利对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徐立清自然是头号功臣。

解放战争期间,徐立清主要在西北地区工作,期间担任了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的政委等重要职务。1947年徐立清在青化砭伏击战中,为战士们做好了思想教育,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在面对国民党军队时,仅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将敌军击溃。俘虏们也在徐立清的思想工作下主动要求加入到解放军中,甚至自愿为解放军做事。

1949年,徐立清带领部队进入新疆作战,他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党交给他的任务,致力于党的民族政策。在徐立清的努力下,新疆的工作很快有了巨大的突破,后续的工作也非常顺畅。1950年,徐立清被调任到总干部部担任副部长,此后他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全军干部管理的法规文件,还向地方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干部,为我国的军队制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2年,对干部进行定级工作时,曾担任过一兵团政委的徐立清按理来说应该被定为正兵团级,不过,因为当时是由他自己主持定级工作的,所以他主动将自己的级别降了一级,把自己定为副兵团级。最终彭老总出面,指出徐立清应该是正兵团级干部,徐立清最终也被定为正兵团级。

1955年授衔时,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应该是上将军衔,不过为了平衡军队关系,他主动申请降级,在徐立清的坚持下,组织同意了徐立清的请求,所以徐立清才成为了中将。

九位开国大将的工资,如图。

1965年2月,军队减薪定级工作时,共和国大将尚有9人,陈赓大将不幸英年早逝。原九位大将的军队级别为大军区级的有7人(其中张云逸与罗瑞卿分别执行地方行政三级与四级),正兵团级的有2人(王树声与许光达)。

五二年国家行政级别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干部级别的延续

一、我军长期以来存在军队级别和军队干部级别。因为战争期间,军队是主体,地方干部级别参照军队干部级别。例如上海解放后,在“左翼作家”工作的夏衍就立刻定为:准兵团级(对应国家行政七级)。

二、军队级别与军队各级干部个人级别基本对应

1、军队级别(以解放战争为例):大军区(含野战军和地方部队)、直属兵团、兵团、纵队(军)、师(旅)、团、营、连、排。

2、师级以上分正、副、准三级。团级以下分正、副两级。

3、各级对应关系:

(一)正职(司令员、政委)对应“正”。

(二)副职对应“副”。

(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对应“准”。

4、“基本”指的是绝大部分,但亦有个别情况

(一)副兵团级干部担任独立兵团司令员,如韦国清担任苏北兵团司令员。

(二)副兵团级干部担任兵团政委,如莫文骅、郭化若。

(三)副兵团级干部担任野战军的参谋长,如阎揆要、张震。

5、解放战争期间二级军区的领导人级别都很高

(一)冀热辽军区:前萧克(“第一”上将)、后程子华(四级干部)。

(二)北满军委:高岗(三级干部)。

(三)南满军区:肖劲光(大将)。

(四)西满军区:吕正操(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

(五)东满军区:周保中(曾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副总司令)。

(六)华中军区:张鼎丞(三级干部)

(七)豫鄂陕军区:陈赓(大将)

(八)豫皖苏军区:粟裕(“第一”大将)

(九)山东军区:张云逸(享受元帅待遇)

(十)、广东军区:叶剑英(元帅)

(十一)湖北军区:李先念(四级干部)

(十二)、广西军区:张云逸。

三、干部个人级别与岗位之对应

1、一般情况干部个人级别对应岗位级别(什么级别的干部担任什么级别的岗位)。

2、个别情况,干部级别低于岗位级别,如韦国清是副兵团级干部,很早出任兵团司令员(韦吉苏北兵团)。

3、常见状况,干部级别低于岗位级别。众多的兵团政委个人级别是副兵团级,代表人物:莫文骅。

4、高职低配:干部本人级别远远高于部队级别。

(一)军委委员彭德怀担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

(二)军委委员陈毅兼任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粟西线兵团司令员。

(三)军委委员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南下兵团司令员。

(四)军委委员徐向前担任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

注:七大选举产生的军委委员对应大军区级。

四、五二年国家行政级别的订立是参照领导人们各个时期的职、级。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任职是国家行政定级的主要的指标。

五、、干部级别与岗位级别之对应与差异

1、对应:一级军区司令员、政委兼同名野战军司令员政委(西北、中原、东北)。

2、差异:

(一)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低于同名一级军区半级。

(二)华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职级与华东军区司令员职级之间存在“极差”。

1965年5月军队减薪定级时两位正兵团级大将的定级

1965年5月,军队实行减薪定级,根据中央规定,大将一般定为行政四级。当时共和国大将还有九人,其中两位正兵团级大将为王树声与许光达。按照中央规定,正兵团级一般定为行政五级,而军衔为大将者定行政四级。实际定级结果,王树声定行政四级,而许光达则主动申请自降一级为行政五级。

详述1965年6月1日军队"减薪定级"以前军队的大军区正职人员与其军队级别

1965年6月1日,共和国在取消军衔制的同时,军队干部的军队级别改定为国家机关行政干部级别,俗称"减薪定级"。本期将详述1965年6月1日军队"减薪定级"以前军队大军区正职人员与其原来的军队级别:

一,军队级别为大军区级的大军区正职(3人):

罗瑞卿大将 :军委常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总部正职)(实际执行地方行政四级)

肖劲光大将: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司令员

粟裕大将: 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军事训练和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二,军队级别为正兵团级的大军区正职(17人):

萧华上将 :军委委员、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总部正职)

杨成武上将: 副总参谋长

张宗逊上将: 副总参谋长

王新亭上将: 副总参谋长

傅 钟上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徐立清中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苏振华上将:军委委员,海军政委,军委副秘书长

许光达大将: 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员

陈士榘上将:工程兵司令员

王树声大将: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兼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陈锡联上将: 沈阳军区司令员

赖传珠上将:沈阳军区第二政委

杨勇上将: 北京军区司令员

许世友上将: 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

黄永胜上将:广州军区司令员

杨得志上将:厦门军区司令员

叶飞上将: 福州军区第一政委

二,军队级别为副兵团级的大军区正职(15人):

彭绍辉上将: 副总参谋长

张爱萍上将: 副总参谋长

李天佑上将: 副总参谋长

李聚奎上将:总后勤部政委

陈伯钧上将: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李志民上将:高等军事学院政委

王平上将: 军事学院政委

韩先楚上将: 福州军区司令员

陈再道上将: 武汉军区司令员

刘志坚中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肖向荣中将: 军委副秘书长

吴法宪中将:空军司令员

张震中将: 军事学院院长

廖汉生中将: 国防部副部长兼北京军区第二政委

张经武中将: 西藏军区第一政委

三,军队级别为准兵团级的大军区正职(14人):

梁必业中将: 总政治部副主任

邱会作中将:总后勤部政委

吴克华中将: 炮兵司令员

向仲华中将:装甲兵政委

李寿轩中将:铁道兵司令员

崔田民中将:铁道兵第二政委

蔡顺礼中将:政治学院院长

肖望东中将: 南京军区第二政委

杜平中将: 南京军区第七政委

刘兴元中将:广州军区第二政委

刘培善中将:福州军区第二政委

冼恒汉中将:兰州军区第二政委

王恩茂中将: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张国华中将:西藏军区司令员

五,军队级别为正军级的大军区正职(14人):

余立金中将: 空军政委

陈仁麟中将: 炮兵政委

黄志勇中将:工程兵政委

孔石泉中将: 政治学院政委

袁升平中将:厦门军区第二政委

秦基伟中将:昆明军区司令员

李成芳中将:昆明军区第二政委

黄新庭中将:成都军区司令员

钟汉华中将:武汉军区第二政委

张达志中将:兰州军区司令员

谭冠三中将: 西藏军区第二政委

黄文明少将: 通信兵政委

曹广化少将: 防化兵政委

郭林祥少将: 成都军区第二政委

六,军队级别为副军级的大军区正职(2人):

江文少将: 通信兵主任

张迺更少将:防化学兵主任

七,地方级别为行政三级的大军区正职(1人):

乌兰夫上将: 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八,地方级别为行政四级的大军区正职(3人):

李雪峰: 北京军区第一政委

李井泉: 成都军区第一政委

刘澜涛: 兰州军区第一政委

九,地方级别为行政五级的大军区正职(4人):

吕正操上将: 铁道兵第一政委(转地方时军队级别副兵团级)

宋任穷上将:沈阳军区第一政委(转地方时军队级别正兵团级)

李葆华:南京军区第六政委

陶铸: 广州军区第一政委

十,地方级别为行政六级的大军区正职(5人):

江渭清: 南京军区第三政委:

江华: 南京军区第五政委

谭启龙: 厦门军区第一政委

阎红彦上将: 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王任重: 武汉军区第一政委

连载更新中,下期介绍1965年6月1日军队大军区正职人员的减薪定级情况,待续…

新中国首次授衔的10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798名少将中,每一级军衔都大致与一级军队级别相对应,但由于全军军官个人情况千差万别,也存在很多“高衔低职”、“低衔高职”的特例。这些特例具体如下:

10名大将大多数为军委委员级别,只有2人例外,王树声、许光达均为正兵团级。

55名上将中大部分为正兵团级(33人),但有19人为副兵团级,即: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除此以外还有3人的情况更加例外,即贺炳炎是唯一一名准兵团级上将,而乌兰夫、阎红彦无军队级别。

中将军衔,大体上对应为副兵团级(22人)、准兵团级(53人),但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则是唯一一名正兵团级中将,属于明显的“低衔高职”。有96人为正军级中将,包括苏静、孙继先、胡奇才、韦杰、周希汉、张仁初、曾国华、吴信泉、皮定均等著名将领。还有3位少数民族将领没有军队级别,他们是赛福鼎·艾则孜、阿沛·阿旺晋美、朵嘎·彭措饶杰。

少将军衔,一般为正军级(107人)、副军级(216人)、准军级(344人),但贺晋年是唯一一名副兵团级少将,级别最高;解方、陈沂、段苏权3人为准兵团级少将;此外,还有125名师级干部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还有2名少将没有军队级别,即汪东兴和黄正清。

我军首次军衔实行于1955年,但是早在1952年就首先为全军指战员定级,设置了从军委主席、副主席、大军区司令员、军委军委,到正(副)排、正(副)班、战士共十一等二十四级。1955年首次授予军衔,就是以这份1952年军内人员等级为基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而评定的。

军衔制度最后确定前,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曾想按照军衔与级别相匹配的原则,为部分级别较低的军官提升级别,使军衔与职级相符,包括将22人从副兵团级提升为正兵团级, 35人由准兵团级提升为副兵团级,66人由正军级提升为准兵团级。若按这一计划实施,那么“高衔低职”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

但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在授衔后将125名正师级少将全部调整为准军级外,其他将级军官的级别均未变动,这100余人最后只能以偏低的级别被授予将军军衔了。

开国上将中你所不知道的事情

在1952的时候,全军有过一次定级,实际上就是授衔的一次预演。 这其中一共确定了36名兵团级高级将领,这36人里有两人被评为大将,也就是许光达,王树声,一人被定为中将徐立清。一人定为少将贺晋年。余下都是上将。而1955授衔时却是57名上将。在57名上将里黄埔系一共是七位:萧克,19岁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林彪同期),张宗逊,17岁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周士第,24入黄埔一期(陈赓同期)。郭天民,21岁入黄埔六期。 杨至诚,23岁入黄埔五期。陈伯钧,17岁入黄埔六期。 宋时轮,18岁入五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杨至诚。遗腹子,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遇害,杨志成参加了南昌起义、井冈山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不是军事主官,长期负责后勤工作。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29年1月随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任军部副官长。为红军建立了第一个临时被服厂,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作为后勤指挥官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 任 中央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此后长期负责军需工作。杨至成为红军开创了第一套正规军服,第一条邮政通道,第一个电讯系统,第一所后勤学校。

1938年冬,35岁的杨志成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后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杨志成直到1946年1月才回购国,此后长期负责四野的军需物资和弹药储备。

杨至成作为人民军队后勤工作的开拓者,被誉为“后勤之父”,为人民军队后勤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毛主席口中的“红军大管家”。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去世。

一般野战军级别由规模定级,大野战军级别受中央局书记是否任野战军司令员或政委的制约

一、解放战争期间的野战军

1、一般野战军。

2、大野战军。

二、很多军迷并不了解,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存在众多的“一般野战军”,以后陆续合并、整编或退出(“一般野战军”是作者的杜撰,欢迎读者怼)。

三、一般野战军定义:非大野战军,获得中央军委认同、认定、认可的野战军(以曾经出现在中央军委、与中央军委往来电报文字中为准)。

四、有哪些一般野战军?

1、晋西北野战军(周士第)

2、热河野战军(程子华)

3、晋绥野战军(贺龙)

4、晋察冀第一野战军(聂荣臻)

5、晋察冀第二野战军(肖克)

6、晋察冀野战军(前肖克、后杨得志)

7、胶济野战军(许世友)

8、山东野战军(陈毅)

9、华中野战军(粟裕)

10、豫鄂陕野战军(陈赓)

11、豫陕鄂野战军(陈士榘)

12、东南野战军(陈毅)

五、大野战军

1、西北野战军

2、中原野战军

3、东北野战军(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

4、华东野战军

(一)九个纵队的华东野战军

(二)七个纵队的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

(三)六个纵队、十六万人中原局组织及各军的华东野战军

5、第一野战军

6、第二野战军

7、第四野战军

8、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

9、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

六、一般野战军的级别由规模、编制“定级”,大野战军的级别受中央局书记是否担任野战军司令员或政委的制约。

七、各一般野战军的级别列表:

1、纵队级别:人数低于三万

(一)晋西北野战军

(二)热河野战军

2、兵团级别:低于四个标准纵队(辖三个旅、九个团)

(一)胶济野战军

(二)山东野战军

(三)华中野战军(华中野战军的纵队不辖旅,直辖团,每个纵队最多六个团)。

(四)晋绥野战军。

3、大于四个纵队

(一)晋察冀第一野战军

(二)晋察冀第二野战军

(三)晋察冀野战军

(四)豫鄂陕野战军

(五)豫陕鄂野战军

(六)东南野战军

八、大野战军的级别(大军区级、副大军区级)

1、中央局书记、第一书记担任大野战军司令员或政治委员即可认定该大野战军为大军区级别。

(一)东北野战军(东北局书记林彪任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二)西北野战军(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任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三)中原野战军(中原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任野战军政治委员)。

(四)第一野战军(西北局书记彭德怀任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五)第二野战军(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任野战军政治委员)。

(六)第四野战军(中南局第一书记林彪任野战军司令员)

(七)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任政治委员)。

2、非中央局书记、第一书记担任野战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的大野战军达不到大军区级,最多是副大军区级

(一)九个纵队的华东野战军(华东局副书记担任野战军政委)。

(二)七个纵队的对外仍称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二副书记担任野战军政委)。

(三)六个纵队、十六万人华东野战军(中原局第二书记担任职务)。

(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华东局第三书记担任野战军政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295755/
1
上一篇湘乡市公务员考试报名(2020年湘乡市公务员面试成绩)
下一篇 永嘉公务员2015(永嘉公务员资格复审)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