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万人报名2023年国考,创下历史新高,比去年212万人足足多了48万人,与4年前相比更是翻倍,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数年轻人就这样疯狂内卷,为了一个名额上百人争抢,哪怕是西部偏远地区也有大把人排队竞争,很多人更为此拼了好几年,浪费了大好青春。其实背后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大环境不好,唯有公家的铁饭碗最吃香,即便工资不高,但胜在稳定,什么时候民企的活力起来了,大家都有钱赚,到那时机会多了,为了拼眼前这种福利的年轻人才会少。
榆次中考生共8087人,一向重现教育的晋中和榆次两级,为考生提供多达5665个普高高一学位,其中,公办高中4255个,民办高收费的则为1410人。只有2422人,公家认为他们不应再强求进入普高求学,可转身进入中专中职中技。#晋中头条# 4255公立名额中,多达五所优质高中就提供3155个名额,也就是说初中前39%的学生愿意的话就可以上公办重点高中。太原孩子是多么羡慕!
#厦门头条# #厦门房产# #厦门# 大胆的说,湖滨一里大多数人买不到。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块地一定到达竞配建的上限,即马上有1.4万平米是公家的房子。
剩余5万多平米,满打满算建300多套房子,满打满算一套按照150平,总价1100多万。这个就是门槛了。
要买到房,首先你得有购房名额,刚需优先。最好是首套房名额。这一条就刷掉一大堆有购买资格的人。当然,竞争者还有很多。
其次,得有一次性付款的能力,并且还得至少10年不需要变现。因为这里取得产权证后限售8年,对资金要求非常高。
以上两样达到了,仅仅是获得入场券。
然后呢?然后就是拼团战和拼运气的时候了。
拼运气大家都懂。
拼团战是怎么回事?认筹金得锁定150万,才能获得一个摇号资格。然后一个摇号资格,还得对应1个购房资格,因为都是公证摇号的。
那么有能力又想买房的大佬,会不会采取让公司员工来一起摇号,划拨一笔1500万囤在账户上,把摇中的概率提高10倍?
所以,最终什么样的人能买到房?
银行工作真的成“鸡肋”了吗?
朋友的儿子大学毕业,考公和事业编都名落孙山。没办法,都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现在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吃公家饭,朋友也不例外。可是,要考上个“编制”真无异于“范进中举”,不是吗?几百号人争一个名额,要想考上,真是比“范进中举”有过之而无不及。
父子俩正一筹莫展之时,忽然发现一则本地银行的招聘广告,儿子的条件也符合招聘要求,且只需面谈,无需书面考试。朋友父子心向往之,毕竟在他们的心目中银行也算是公家单位。
投了简历以后,朋友觉得心里没底,决定去“活动活动”,因为应聘的人绝对不会是儿子一人,而名额有限,如果不去托托关系,被别人“挤掉”那是分分钟的事。于是,朋友查了半天的关系,绞尽脑汁“挖”到了一个在金融系统“深耕”多年的“实力派”,经过请客送礼好一阵忙碌,基本敲定了儿子进该行工作。
然而,等到正式签定入职合同的前一天,朋友儿子“意外”地放弃了这份工作。
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父子毅然决然放弃这份已经收入囊中的银行“白领”工作呢?
一是儿子的“临阵脱逃”。那天行长找他入职谈话,明确告知在银行工作必须要有“资源”,并且说在六个月试用期内如果拉不到多少客户就会被无条件辞退。儿子听了感觉压力山大,心里顿生畏难情绪。
二是朋友在办公室聊起此事,几位同事异口同声说银行这碗饭实在难吃,除非你有至亲是达官显贵,或者富豪巨贾,否则只能坐等辞退。有人还举了哪个银行每年因没有“资源”支撑而离职的有多少人,哪个房地产老板的亲戚入职不久就当副行长,因其“资源”充盈等活生生的事例加以佐证。朋友听了他们的“忠告”,觉得像泄了气的皮球。
三是正好有个老领导帮助介绍到一个乡镇去做临时工。尽管此项工作待遇低,但好歹不用整天“求爷爷拜奶奶”地拉存款、卖理财的。
朋友的儿子最终去了乡镇做临时工。
#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
原来考上大学是为了获得一个体制内的名额,一辈子吃“公家饭”,当然改变了命运。
现在的高考已经大众化,学历贬值,毕业即失业,哪里还能改变命运啊?
民国时期,地处西北落后地区的甘肃省厅局级别的政府官员,虽比不得江浙一带富饶省份,政府要员进门出门须配备小汽车代步,公家按例还是配有人力黄包车代步的。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甘肃经济不发达亦落后,赤地一片,昔日里十来岁的闺女倘穷得没有裤子穿,但穷归穷,再穷还没有穷到要省政府要员步行上下班的地步。政府要员倒是也习惯了坐人力黄包车上下班,认为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大凡天下芸芸众生,有人拉车便有人坐车,都去一窝蜂步行,叫那么多黄包车伕喝西北风呀?
但在民国时期,甘肃的确有一位省政府要员,官阶不小,声名显赫,时任甘肃省政府建设、教育厅长一职,论职务论地位之高,就算配备一辆专供其使用的小汽车也不算为过份。但偏偏就是这位大厅长,不要说奢望乘坐小汽车,甚至连公家按例配备的黄包车也懒得去坐。具体什么原因呢?是惧怕乘坐依靠人力拉的车子而于心不安,都是一样的人,你拼命拉车,负重前行,我虽然说掏了钞票补偿,内涵里还是多少有那么点不公平不合理,人毕竟不是骡马牲畜和冷冰冰的机器嘛。但这位厅长大人又是非常睿智执拗的,既然体恤低层劳苦人,不忍心坐人力车,但你又不能不使车伕丢掉饭碗啊。于是便在上下班时,让车伕拉着空车走在前面,自己淡定尾随于车后,不再乎旁人怎么议论。此举一时在省城兰州街头传为美谈,这位不愿意坐人力黄包车的厅长,便是赵元贞。
赵元贞(1879—1974年),甘肃正宁县人。出生十个月后,生父弃世,六岁时,因生活困难,家中经常无米为炊,母亲不得已将他送给别人。十二岁时,养父又病死。为此,赵元贞曾自称是“双重孤儿”。赵青少年时代在甘肃省文高等学堂读书时,学堂每月发伙食费二两四钱银子,他却节衣缩食,日常以咸菜馍馍泡开水糊口。学堂二十余门课程,只发外语、数学课本,其余课本全由学生自费购买。赵元贞无钱购置,求学几年间,全凭记笔记出色完成了文高等学堂的全部学业。
赵元贞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京师大学堂地质专业学习。毕业后,考取官费留洋名额,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柯州高尔登矿务大学采矿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冶金系、匹兹堡大学研究班学习,获得冶金博士学位。赵元贞学成后,美国多家校企争相聘请工作,赵本人却多次谢绝美方的厚金挽留,毅然于1922年10月回国,后返回家乡甘肃,应邀先后出任甘肃省实业厅、建设厅、教育厅厅长。赵元贞后期致力于振兴甘肃教育事业,长期布衣蔬食,粗茶淡饭,以勤俭节约为甚。赵元贞在二十年代初入甘肃官场时,曾请人缝制了一套粗呢子制服,未想到竟一直穿到去世之时,令人唏嘘。
赵元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兰州市第二中学(原志果中学,由赵元贞创办)名誉校长等职务。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询问赵元贞近况。在周恩来总理过问下,甘肃省为赵元贞落实政策,恢复工资待遇,恢复了省政协副主席职务。赵元贞历经新旧两个社会,解放后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领导岗位,照例是不坐小汽车,步行上下班的。赵元贞一贯强调脚踏实地工作,迈开双腿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最怕讲排场、摆阔气、坐小汽车,这朴实的工作作风,曾经给过去的兰州人记忆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5%的民办教师为啥没有转为公办老师,是有“不得已”的理由】一些对民办教师问题感兴趣人,已经将95%划定在“民转公”之列。他们认为仅有5%没有转正,都是“不合格”的。事实并非如此,没有转正的民办教师也有他的无奈和苦衷。
违反计划生育。在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的年代,只要沾上“公家”事的,“计划外”二胎、三胎生育非按有关政策处理不可。民教师是公办学校任职人员,罚款,有的还要辞退。我们这里罚款是一年工资(即12月x40元/月),辞退等于丟了工作。虽然说有民办教师的经历,也有“民转公”的资格,被罚款、已辞退,转正只能成为人生最大的遗憾。
名额有限。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隔三差五就会有转正的机会,每由于名额非常有限,教材教法考试、任教年限和年龄的限制,也跟只有极少数人转正,大多数只能在岁月中等待。
“一刀切”被清退。1995年大中专院校取消分配制度,中专学校有所扩招,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国家统招生毕业人数较多,有充足师源,出现了民办教师“过剩”现象。各地便规定了任教截止日期,在该日期之后的便采取“一刀切”清退的办法,使此时仍在岗的民办教师“下岗”。
没有民办教师经历的,总感觉民办教师是学历太低,教不好孩子,才不能转正。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一些民办老师没有转正,既有客观,即政策性,又有主观的原因。但他们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是不争的事实。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关注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希望理解他们的难处,不要讥毁,更不要咒骂。
王庆来,一回村里就各种正常、发光,居然一句话就拒绝了伏弟,毕竟上次首付就吃了老妈的暗亏,这次很机智拿众筹是公家钱为由,不借,替老婆得罪父母啦。秀玉大学名额被顶替,父母虽气却又准备妥协,庆来居然在普法,说万家“违法”,必须告,在律所才呆几天啊,游手好闲的,还能现学现用呢。庆来就是适应能力太差了,自卑爱走歪门邪道,发现当初他拿锁链锁住婚庆店老板,抢走证据,可太损啦,铺垫得好好,低估了他在城里作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