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蹊跷的档案是如何绕过层层审查藏匿23年?这背后被顶替的,不止是一个身份证明,而是一个无法挽回的人生……
12月3日媒体报道,河南退伍军人仵瑞华被人顶替工作23年。1995年,仵瑞华退伍后没有被安置工作,先后去了广东、上海打工,每天收入二三十块糊口,2008年返乡。2019年10月,他发现自己早在1996年就被安置工作,但却被人顶替至今,顶替者已是乡镇干部。23年,被顶替的不止是身份,还有无法挽回的人生。
顶替者是谁?咋回应?
档案信息等资料显示,冒名顶替者现在是郸城县宜路镇镇政府的干部,他的妻子是该镇政府分管组织和人事的副主任科员。
知情人士透露,这位顶替者自称“徐涛”,是与郸城县邻近的安徽省太和县人,在当地另有户籍。被安置工作的前几年,他并没有上班,直到被调到宜路镇。仵瑞华查询档案发现,冒名顶替者的出生年月显示为1979年,参加工作(入伍)的时间显示是1992年,相当于13岁就入伍。目前,其工龄已有28年,是高级工。但实际上,档案中又登记了其进入单位的时间是2000年,时龄21岁。

仵瑞华说,他曾给这位冒名顶替者打过电话,但对方说“你该咋弄咋弄,我现在在外面忙。”12月3日,仵瑞华接到一个中间人的电话,对方表示冒名顶替者想和解,愿意给一部分补偿,算是花钱买下了这份工作。或者由仵瑞华支付10多万,将这份工作买回去。仵瑞华表示,他现在只想恢复原本属于自己的工作,要求对方退还23年的工资,并且查清此事,追究当事人责任。
最新进展
12月4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从郸城县委宣传部了解到,针对退伍军人仵瑞华被顶替上班20余年一事,郸城县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对此展开全面调查。目前,冒名顶替者已停止工作并接受调查,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郸城县相关部门表示,此事将一查到底,无论牵涉到谁,将严肃处理。
12月4日晚间,新京报记者从郸城县公安局获悉,冒名顶替退伍军人仵瑞华档案者已被警方控制,民警受县纪委委托正在对其进行问询。

来源:新京报动新闻综合界面新闻、中国青年报等综合整理报道
河南郸城县县长董鸿发明“恶意返乡”一词,饱受官媒和民间批评,谓其缺乏起码法治意识,不懂人之常情。为此有人研究其学历,认为其来有自。
对于“恶意返乡”一词,董鸿自己回应解释:“我在检查疫情防控工作时,听说李楼乡大宋行政村有6个人现在在高风险地区,要回来,说的话很难听,说‘枪毙也要回来’。我听说这个事,在前几天的会上说,凡是不遵守省市县疫情防控规定,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的,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说这个话的目的,是保证群众安全。”而国家卫健委反复强调,反对地方防疫措施层层加码。人在他乡,如何符合国家人员流动政策,返乡就是权力,地方政府无权剥夺,更不能任意拘留。可以倡导就地过年,动之以情,但不可漠视人民群众基本权利,更不能扭曲法治跟群众抖狠。

有人依据其简略履历认为,董鸿19岁就参加工作,很可能没上过大学,充其量也就是中专或高中毕业,人们质疑,他是如何拿到研究生学历的?不排除董鸿自学成才,从成人大专,本科,一路读到在职研究生毕业,但公务员如果一门心思都放在学历提升上,本职工作又怎能做好?从他发明“恶意返乡”一词看,他对于民众权利没有丝毫的敬畏,对于民间疾苦没有起码的同理心。
据新京报4日报道,河南郸城县宜路镇政府干部顶替他人档案被安置工作20余年,引发关注。4日下午,记者从郸城县委宣传部获悉,冒名顶替者已停止工作并接受调查。另从郸城县公安局获悉,顶替者已被警方控制。郸城相关部门表示,此事将一查到底,无论牵涉到谁都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此前媒体报道,河南郸城县退伍军人仵瑞华档案被他人冒用,并被安置工作。如今,顶替者已成为郸城县宜路镇政府干部,其妻子为宜路镇政府分管组织和人事的副主任科员。

老兵被顶替工作23年,冒名者成了名副其实的公职人员,老兵只能外出打拼。多年后真相大白,对方却十分嚣张:“要么拿10万,要么你就自己找吧”....
这是一起轰动全国的案件,直接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狸猫换太子”竟然真的上演了,引起的群情激愤,导致所有人都在为其打抱不平,甚至国家都修改了宪法。
这个人就是杵瑞华,他出生在河南郸城的一个小村子里,父母没什么大本事,所以他从小就没上过学,大字也不识几个,但他却有着一身的力气。
小时候除了帮父母干干农活就没什么本事了,但当时恰好碰到县里在招兵入伍,而且退伍后的待遇很好,甚至刚刚入职还能领不少福利。
当时的杵瑞华知道自己什么也不会,在家很可能就这样了,还不如为家里谋取点福利,就这样他和父母商量一下直接去当兵。

就这样杵瑞华于1992年当兵入伍,在部队他表现的十分良好,每次发的工资他都攒起来了,还在组织表现的很好,3年后他到了退伍的时候,组织为了照顾他们这帮人,就专门为他们在老家安排有工作,而且这个只有退伍老兵才有。
杵瑞华退伍后,立刻赶回了老家,本来应该拿着自己的退伍证去报到的,可刚回家就碰到母亲生了重病,就在医院照顾了母亲几个月,所以他期间也抽空去了一趟政府部门。
部门也表示将会为他安排工作,可谁知道安排安排了半年,杵瑞华每隔两天都会去看看分配下来没,结果一直来来回回等了一年多,自己还在没收到通知。
由于母亲生病了自己照顾还能让兄弟们补贴点,如今母亲也好了自己也没能等到工作,于是选择去外地工作。
杵瑞华什么也没拿,就带着一个背包就去了外地闯荡,还好他有一身蛮力,所以干了几年的建筑工人,靠着蛮力也赚了一笔钱,后来发现农民工的吃饭问题总是不好吃还贵。

恰好杵瑞华也不想干工地了,于是将自己的积蓄买了一个小推车专门在各大工地卖盒饭,每天一大早就忙忙碌碌的起床买菜做饭。然后推着自己的小车子赶到各大工地。
由于卖了很久的盒饭,他靠着便宜实惠的价格,成功受到了一致好评,每天他的盒饭都会卖的精光,之后又认识了一个工地上做小工的女孩,对方比他小了好几岁。
但每天都会在杵瑞华这吃饭,而且杵瑞华经常照顾她给她多加点肉,女孩也会留着帮杵瑞华打饭,就这样二人一来二去好上了,女孩也不干工地了,二人一起卖盒饭。
就这样二人也攒了不少的钱,结婚后还开了家小饭馆,生意还行,但孩子出生了需要回老家上个户口,于是他就去人事部门也调了自己档案。
竟然发现这个杵瑞华于1992年参加工作,如今也是高级工人,工资还不低。这个家庭信息和自己的家庭一模一样。

好家伙,自己明明没有工作啊,怎么成这样了,他也看过很多这样的案例,他想到肯定是有人冒名顶替自己了。
而且这个假的“杵瑞华”肯定来头不小,不然就算这么多年也不可能升级的这么快,后来他也想搞清楚到底是谁占了自己的工作,虽然自己现在还行,但自己可是受这么多苦成长的。这个人直接就顶替自己坐上好位置。
经过反应后,调查人员也立马前去这个“假杵瑞华”工作的地点调查,结果发现他没有用上班,他的妻子到是在,但对方却拒绝不配合。
之后又找到对方的电话,可对方却十分嚣张,表示要么拿10万来换工作,要么你们随便吧。
杵瑞华也根本忍不了,直接联系了媒体,经过重重调查,发现早在他退伍的后一个月,他的工作就已经安排好了,不过他被“顶替了”

之后也调查处负责安排的人是政府部门的,他们将亲戚徐勇安排了进去,就这样一个关系将一个真正退伍的工作占用了。
这件事直接引起了网络的轰动,无数人站出来表示不满,还直接让国家重新确定了退伍军人上岗的法律问题。
杵瑞华也得到了相应的补偿,希望这类事情以后都不会在发生...
公交公司的讨债办法,一直都有,从未创新,但简单有效!从黑龙江的漠河市,到河南郸城县。今天又有了河南商丘市,讨债都是一个套路。没有创新。2月23号上午,河南商丘市公交公司发布信息,说公司因为疫情冲击,还有财政补贴不到位的原因,公司亏损严重,无法再继续运行了,从3月1号起公交要停运。这则消息一发出,立刻引发热议,网友们一看,商丘市每年财政收入200多个亿,公交公司的补贴钱都不能支付了,可见当地的财政窘迫到何种地步了,公交公司也没办法,公交司机5个月都没发工资了,所以发布停运新闻。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前后不过几小时,公交公司发布的停运信息删除了,又发了个最新通告,说公司公司会克服困难,公交不停运了。您说这个商丘市公交公司唱的是哪出戏?咱们也不知道到底是舆论的力量让债务问题解决了?还是说发布停运消息本身就是提前策划好的,给相关部门施加压力,靠舆论力量,赌当地政府还要脸面,最终成功的把财政补贴拿回来。但总归这种讨债办法,非常有效。
像这样的城市公交公司发布停运消息讨债的事商丘市不是第一例,以前全国也发生过几例,像黑龙江的漠河市,还有河南郸城县。都这样干过,都是一种策略,都非常有效,这也间接说明,全国很多县市财政吃紧,不仅公务员工资发不下来,就连基本的民生工程公交车出行都出现问题了,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反思。
我们拿黑龙江省漠河市为例,2021年,财政收入7.9亿,支出却是16.3亿,2022年收入8.7亿。支出总数据没公布,但公布了其中之一民生的支出就是8.7亿,也就是说漠河市的的公务员不吃不喝,财政也同样入不敷出。就连经济收入在河南省排第七的商丘市,2022年财政收入207亿,支出没公布,但我估计也是不乐观,要不然也不会发生公交停运这样的事。老代观点预测,全国像商丘、漠河、郸城这些城市财政入不敷出的市县还很多,公交停运的讨债办法大家也会纷纷效仿,欠债的城市也会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痛脚痛医脚,但治标不治本,收入逐年减少,支出却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兜不住的。
昨日看了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些信息,机构合并、裁员分流也是大势所趋,专家提出的取消县市级,省直接管理县城,不仅效率提升不少,机构裁员也可以省出一大笔开支;也有资深人士告诉我,应该把乡镇机构全部取消,有的乡镇,人口不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四套班子兵精粮足;更有公务员朋友告诉我,正式公务员编制全国也就700来万,但事业编制、编外人员、临时工、合同工,这个数量非常庞大,所以减员增效还是有很大空间的,就看你们有没有决心,怕不怕得罪人,您说是吗?老代观点,不同视角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