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头条# 乡镇书记打擂 现场直播“硝烟”起
近日,河间市“迎七一·我想对党说”基层党委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暨“书记项目”擂台赛举行,并通过广电网络全程直播。
擂台赛上,20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3名市直党(工)委书记依次上台,结合自身工作、乡情民情,采取汇报演讲的方式,聚焦“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主题,围绕基层组织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培育等方面摆成绩、谈措施,比赛气氛紧张而激烈。
“整场擂台赛营造了‘唯旗是夺,勇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增强了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同时也找到了下一步全力推动工作的路径、方式和方法。”通过观看直播,北石槽乡组织委员聂苑说。
#沧州头条# 4月1日,74岁的河间市老人李占水顺利拿到驾驶证 ,他是小型车驾考年龄限制放开后沧州市首位拿到驾驶证的70岁以上老人。截至目前,沧州市共有19名70岁以上老年人报名申领驾驶证,李占水是拿到驾驶证的第一人。

当天上午10点多,李占水老人在河间广科考试场通过了科目四考试。下午两点左右,他在沧州市交警支队车管所宣誓完毕后,顺利拿到了驾驶证。
据了解,2020年12月15日,李占水顺利通过了认知能力测试;当年12月29日,他以95分的成绩通过了科目一考试;2021年1月28日、2月7日,他又先后通过了科目二、科目三考试。
今年3月8日第一次参加科目四考试时,因过于紧张,李占水的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李占水重新预约了科目四考试,并在昨天以90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
今年74岁的李占水家住河间市束城镇束城村,一直从事岩棉防水剂生意。前些年,他忙于生意,没有考取驾驶证。等有了时间,他想去考的时候又超龄了。
李占水一直想自驾游,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次拿到驾驶证后,他准备买一辆房车去旅游。(来源:沧州交警微发布)@头条本地通

2002年,河北的一孕妇拼死生下五胞胎,但20年后却后悔莫及,直言宁愿一个都不要,这是为什么?
2001年,家住河北省河间市镇上村村民王翠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她怀孕了。夫妻俩都很开心,他们高兴地到医院做产检,但医生检查完却告诉王翠英,她肚子里可能是五胞胎。
但五胞胎的存活率很低,再加上王翠英当时已经34岁,属于高龄产妇,于是医生便建议他们做减胎手术。但减胎费用昂贵,一家人东拼西凑,等终于凑到钱了,已经错过了减胎的最佳时机。没办法,王翠英安慰家人,就当五福临门了。
怀孕初期,王翠英的胃口很好,每次都要吃两个人的饭才可以填饱肚子。日子一天天过去,王翠英的肚子越来越大,走路也变得异常困难。在怀孕四个月时,她的肚子已经和怀胎十月待产的孕妇肚子一样大了。到了五六个月时,肚子已经大到不能用双手托住。

由于肚子隆起得太夸张,王翠英每晚只能侧躺着睡,想要翻身时旁边还得有人帮忙。对于王翠英来说,吃饭才是最大的难题,因为肚子里的孩子已经将她的胃压变形了,所以都是吃了吐,吐了接着吃......
怀孕7个月时,王翠英的体重已经达到了200斤。2002年3月,王翠英冒着生命危险,在医院剖腹产生下三女两男,母子均安。
但王翠英和丈夫缴宝存很快就面临一个难题:五个宝宝都是早产儿,所以刚出生就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医生建议将他们都放到保温箱里去。
一个保温箱是5万,五个孩子就是25万,这可让夫妻俩发了愁,医院了解到他们的难处,于是主动承担了五胞胎的住院费和护理费。在媒体的报道下,一位女士提出要主动替王翠英他们抚养一个孩子的想法,但被他们婉拒了。
孩子们在保温箱里待了一段时间情况慢慢好转,夫妻俩就把他们带回了家。但之后的日子,这几个孩子可是把夫妻俩折磨得够呛。每到晚上,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哭,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为了挣钱给孩子们买奶粉,缴宝存只好一人打两份工。

与此同时,很多爱心人士关注到了这一家人的情况,纷纷给他们捐款。还有好心人提出愿意承担五胞胎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上学费用,这让王翠英夫妻俩十分感动。
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王翠英觉得自己的几个孩子是在社会帮助下长大的,所以就给奥组委寄信件,希望孩子能成为奥运会的志愿者,幸运的是,五个孩子最后真的成了奥运会的志愿者。
2017年,他们的父亲缴宝存因操劳过度,最终病逝。自那之后,王翠英整天以泪洗面,几个孩子也没有心情上课。后来王翠英为了五个孩子,还是振作了起来,她将孩子们送到老家读高中,自己则留在北京继续打工赚钱。
五胞胎很懂事,每次钱不够用时他们就勤工俭学。2019年年底疫情爆发需要上网课,老大就在亲戚那儿找到五部不用的旧手机,修一修凑合着用。

很快就到了高考的时候,五胞胎的成绩出来后,王翠英喜极而泣。因为五个孩子当中最高的考了498,最低的考了442,这意味着,他们都可以上一个好大学,最差也是专科。在王翠英还在发愁五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时,孩子们却懂事地说学费他们可以自己挣。
当被人问到当初后不后悔生下这五个孩子时,王翠英坦言,如果可以给她重新选择的机会,她宁愿一个都不要,这样,孩子们也不必跟着自己受苦。
如今,王翠英还在为她的几个孩子操劳,不过,好在现在几个孩子马上就大学毕业了,即将步入社会了。相信王翠英和五胞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沧州头条# 沧州又取得一个全国排名第一
荣登榜首!沧州市从7月份第十七名提升到9月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位列全国第一!资料来源:信用沧州

11月3日,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发布9月份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排名,沧州市以87.68分荣登榜首
261个地级市位列第1名。渤海新区黄骅市以86.22分在全国383个县级市位列第3名,任丘市、河间市、泊头市列全国县级市排名第4、5、6名,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城市信用监测反映一个城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水平,是各城市信用工评价的“度量衡”和“公平秤用服务实体经济、政务诚信、信用监管、信用惠民等多个方面,对城市信用建设提出了要求,是对各地营商环市形象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在今年8月份全国信用监测排名中,我市排名全国第二。对此,我市在用信息归集、“双公示”、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助企增信、“信易贷”5项工作中查弱项、补短板,着眼于夯实计,完善制度建设,强本固基,守正创新,锚定目标,分类施策,以信用惠民利企为目的,统筹全市社会信用

设工作,为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打下了坚固的信用基础。
下一步,我市将以争创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持续做实做细做优各项工作,在全社会深入开沧州"工程建设,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将沧州打造成最讲信用的城市。
1938年,一位60多岁的老人找到第359旅旅长陈伯军,告诉他自己的入伍意向。 ,并立即将此事报告给贺龙。贺龙喝道:“真是弹琴啊,60岁你会加入什么样的军队?”
这个人原本是河北省河间县的农民,无法忍受人民的苦难,他决定学习医学以帮助世界。他的艺术很棒。
20世纪初,他生活在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是如何行医的?他做得很好,后来他决定放弃医学,参军。
1896年,他来到李鸿章的帐下,加入了他创立的洋务军。他认为他可以拯救苦难和人们免于灾难。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向新婚妻子道别。

可过了一会儿,他才发现,李鸿章与他的想象相距千里。真正救国的不是他,而是他要找的人。伙计,这一次,他有离开的打算。
一天晚上,他看不到手指,就离开了队伍。途中被抢劫,被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又在袁世凯手下。
过了一会,原来袁世凯和李鸿章根本就没有关系。大不同。这一次,他有再次离开的想法,但不同了。上次。离开更比空难,就这样,他在袁世凯的队伍里呆了十几年。
十多年后的一天,他看到中尉欺负一个年轻人,因为他是一个街头女孩,他联手几个兄弟狠狠地殴打了中尉,更严重的是他被开除军队,但他当他最终恢复时,他非常平静。
现在他已经快三十了。他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他为国效力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这也是他来到段基瑞团队的原因。在这里,他已经努力了十年。由于成绩优异,在队内不断晋级,十年后,恰巧遇到了东北一志,无奈的脱下了自己的制服,解除武装返回后,重返赛场。

回到家后,他花光了所有积蓄,打算恢复原来的生意,继续治病救人。他开了一家小医院,并承诺免费治疗穷人。
很多穷人家里没有钱,生病了也没有办法治疗,但是自从他回家后,穷人生病了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治愈了无数病人,名声越来越大。其间,他所到之处,都得到了提拔,他从不抱怨痛苦和疲劳,是日本与救国之间的较量。他觉得自己要离家出征杀敌,他的老骨头至少能挡住他几颗子弹,杀了几个敌人,他坐以待毙。他加入了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因为每个人都对这个世界负责。
一段时间后,冯玉祥和宋哲元竟然发生了内讧。看到眼前的一幕,他痛哭流涕,心在滴血。
于是,他怒火中烧,离开了宋哲元的家。队,这是他第四次缴械回到赛场。而马之后,他是个毛茸茸的男孩,但他的心仍然不服输。
次年,他在街头行医时,碰巧遇到了经过家乡的八路军359旅。这就是让他眼前一亮的军人形象,恍然大悟,眼前的队伍穿布衣,吃穷食,结交布衣,顿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要找的团队?

第二天早上,他带着他的养子和他多年来保存的所有财物来到了第 359 旅。八路军。他一脸稚气,六十多岁,可以上阵杀敌。
陈伯君看到眼前这个心地善良的老者,和善道:“老者,你年纪太大了,不能上阵杀敌。”
他见他要否认自己,差点把我弄哭了。如果我上阵杀敌,我会陪着军队,伤害所有人。他把情况告诉了贺龙。贺龙一听,觉得难以置信。你怎么能让一个60岁的老人为杀敌而战?
最终他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但他却能医治士兵的伤病,将许多东西归还战场,很快他就有了“陆军华佗”的称号。
1955-2008年他被授予中校军衔。他是最年长的中校。他叫姜卫平。新中国成立后,他捐出全部财产3000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起来了,过着蒋卫平的生活,终于实现了他所追求的信念和梦想。
人生的好运气似乎总是伴随着民国军阀冯国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人生的成长历程中,在许多个关键节点总有贵人会来拉他一把,从而一步步实现一个“穷小子”的逆袭。

冯国璋出生于直隶(今河北)河间市西诗经村,他的祖父辈还是当地的大富户,其祖父冯丕振是个大地主,拥地300多亩。但等到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便开始中落。老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首先是他的父亲冯春棠科举落榜后精神失常,后来又遇上了天灾,整个冯家处境愈加艰难。
冯国璋年幼时曾就读于私塾,稍长后去了保定的莲花池书院,虽然成绩不错,但无奈家庭困难,无力继续求学,不得已回家种地。即便如此,他并没有甘心就此做一辈子农民,也没有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穿着长衫排出九文大钱买酒喝。他是一个有梦的人。
农村的萧条与闭塞真如井底,直到有一天,他与母亲不辞而别,独自一人默默背起行囊,踏上人生的征途。
起初,冯国璋投入直隶提督聂士成的部队,这个人应该算是他生命中的一个贵人,聂士成将在后面对他的人生转变起到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一开始并没有体现。入伍后的冯国璋在部队基层做了一名炊事兵,因为他读过书有文化,所以经常帮助其他不识字的士兵们写信,也兼着帮伙房记帐。因为他遇事肯帮忙,加之个人做事积极卖力、表现好,逐渐赢得了战友们的好感与领导的赏识,营管带刘祺直接将他提拔为自己身边的勤务兵。这应该算是他遇到的第二个贵人了。时间不长,新的机遇又来了。在他入伍第二年,李鸿章在天津创办了北洋武备学堂,冯国璋被领导推荐进入了第一期步科学习。昔日因为穷连书都读不起的“穷小子”现在居然进了军校。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不得不让人感叹命运啊!

他的好运远不止于此。因为他懂得机会来之不易,渴望成功,所以学习期间格外努力,因而能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毕业时,他的第三位贵人出现了,此人就是总办荫昌。荫昌很欣赏这个学生,他决定让冯留校任教,冯国璋留下来当了一名军校教官,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教学经验,为后面的发展奠定基础。后来因为冯国璋一心急于升迁,而战乱年代唯有军功升迁最快,所以冯再度投入聂士成麾下,后跟随聂士成赴东北和朝鲜等地考察测绘地形,持续半年之久,并编著《东游纪程》,为后期抗击日军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在此期间,他们跋涉数千里,历尽艰辛。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冯国璋也随淮军在朝鲜和东北一带与日军作战,因其表现甚佳,战后,聂士成直接推荐他作为随员与驻日本大使裕庚一起去了日本。
在日期间,冯国璋努力研究并用心学习日本军事,他是个有心人,在学习总结日本先进军事经验的同时,他作了详细记录,并著有军事理论著作数册。回国后交给聂士成,可惜聂士成是个武夫,他看不懂。

直到后来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贵人荫昌推荐他去担任教习,于是他再次将当年的军事著作拿了出来呈现给袁世凯。这次他算是遇上懂的人。袁世凯一看是大为赞叹:“军中学子第一人……”袁世凯不但是懂军事理论的人,还是冯国璋人生事业路上最大的贵人。冯国璋在袁世凯的重用与提携下一路升迁,从此开启人生的高高光时刻。
看着冯国障一路走来的历程你会发现,每一次贵人的出现与推荐其实都是缘于对他的好感和能力的赏识:别人不识字,他会帮着记帐,写信;每一次机会,他都会努力抓住,用心学习,提升自我。所以才会得到一个又一个大佬的肯定和举荐,直至走向人生峰巅。
所谓的好运气不过是自身努力的结果;所谓的贵人其实就是能够真心欣赏你优点的人。
冯国璋就是一个通过努力为自己带来好运的人。

#沧州头条#
钟国俊退休前曾任河间市瀛洲镇政府文化站站长。她同时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交谊舞国家C级教师、交谊舞国家三级裁判,柔力球一级教练员和裁判员。
为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钟国俊组建了舞蹈队、腰鼓队和京剧社。迄今为止这些社团都是活跃河间群众文化生活的骨干力量。退休后,她先后组织了百人以上的多个群众团队,如合唱队、二胡培训班、舞蹈队、模特队、秧歌队、健身球队、柔力球队,义务教队员们各类健身舞蹈。她带领这些人每天坚持一两个小时的晨练,在河间瀛海公园广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每年河间市大型歌咏大会上,钟国俊都被评为优秀指挥。 近20年年来,钟国俊带领的舞蹈队多次参加了河北省老年体协和沧州地区老年体协的健身活动,成绩均名列前茅。钟国俊创作的健身球舞数次荣获一等奖,同时她也多次获得个人道德风尚奖。钟国俊以各种形式来打破人们对老年人追求美的偏见,解放束缚着老年人守旧的思想,带领人们学会接受新事物享受时代美。

在建党百年之际,钟国俊带领她的团队参加了河北省旗袍协会举办的大型旗袍走秀交流活动,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她又编排了大合唱及旗袍走秀,借此表达对党无尚的热爱与崇拜。
在最近全国中老年柔力球网络交流赛中,她的团队代表河间市老年体协队获得一等奖。
古时,一个15岁年轻秀才参加省试,本想一次中举,光耀门楣,却受惑,错过考试时间。三年后,卷土重来,终得解元。该秀才姓王名想,河北河间人氏,自小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本领,是方圆十里有名的神童。年纪轻轻便考取秀才功名,文曲星转世的说法传遍了整个县城,"这孩子将来可是要考取状元的",周围乡亲无不羡慕,王老丈也是得意不已,凭借儿子的本事还不是手到擒来,囊中取物。这一年,王想要去参加省试,本来王老丈要陪伴兒子一起前往,可是王想卻說要和同年多人一起赴考,不想帶著父親,總被他人嘲笑。“父親大可放心,兒子已經準備妥當,自去定會一舉奪魁,就在家里等喜報吧,”王想志滿踌躇地說。

因為此去和王想參加考試的人很多,其中以王想歲數最小,平常父母總是伴他讀書,伙伴們也是經常取笑他,這一次去省城,王想便不想父親再跟隨他。王老丈本不放心,兒子沒怎么脫離他的視線,他也一直想靠兒子中舉人、中進士光耀門楣。再加上兒子沒有什么社會經歷,可是兒子這么有自信,又拗不過兒子的堅持,便給孩子包了60兩銀子用作盤纏,只怕孩子受了委屈,按說應該是足夠了。話說王想一行10余人經過長途奔波,終于來到了省城,自有同鄉安排在一家悅來客棧。省城里真繁華,這是王想對省城的第一印象,那么多店鋪,那么多美食,還有那熱情招呼的小嬌娘,无不吸引著這群鄉下來的考生。用罷飯,王想謝絕了同鄉外出游玩的打算,便回房溫習功課。而出去玩耍的伙伴一整晚都沒有回來。第二天早上才看到幾個人相互扶持著走了進來,衣服也斜搭著,臉上還有残留的胭脂。看見拿著書本的小王想目驚口呆地看著他們,不免尷尬地笑了下便錯開身回房了。“看那小書呆子,懂得什么?”同鄉們調侃的話語隔著門窗還是傳進了王想的耳中。

“書中自有颜如玉,別以為我啥也不知道,”王想暗暗說到。第二天,伙伴們又要外出,其中一人問王想去不去玩,王想剛要說話,另一個歲數大的伙伴說:“人家還要中解元呢,別耽誤了王解元的時間,趕緊走吧,小桃紅快等著急了。”有一天,那個歲數大的伙伴回來后找王想:“王想,能不能借我10兩銀子?考完回去我就還你。”王想說:“你不是帶了100多兩銀子嗎?這么快就没了?”伙伴尷尬地說:“這不給小桃紅買了首飾嗎?借不借吧,你”王想還沒答話,伙伴眼珠一轉,說:“我找到一個發財的好窍門,要不要去試一把,你是咱們那最聰明的,相信以你的聰明才智一定能掙很多銀子的。”王想聽夸他聰明很是高興:“那就一起去看看。”卻說那伙伴把王想帶到了一處D 場,王想扭頭就要走,严厉的父母曾經告诫他不能去賭 場和青楼的。

“怕了嗎?小書呆子?是不是怕揭穿你不是神童的真面目呀?你父親又不在,擔心什么?”受伙伴一激,王想漲紅了臉:“我才不怕呢。”等他們進去后,熱情的伙計便帶著他去體驗各種活動,小王想運氣真好,一連贏了好幾把,激動的話都說不出來了。“小相公真是好本事。”旁人都恭维道。就這樣,第一天王想就贏了10多兩銀子,分了伙伴5兩。第二天,伙伴又要帶王想去 D場玩,可是王想還惦記著溫習功課的事情,不想去,可是架不住伙伴的蠱惑又去玩了一整天,第二天王想又赢了20多兩銀子,分了伙伴10兩。第三天,還不等伙伴勸說,王想就拉著伙伴去玩。可是這一次運氣不好,輸了5兩銀子。王想好不沮喪,“勝敗乃兵家常事”伙伴安慰王想到。“今天是我大意了,明天一定能夠贏回來的。”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兩個人又兴冲冲地去了,流連忘返,想著發財大計,總想著翻本,可是之后一天比一天輸得多。

終于在一天,兩個人輸的連考箱都典當了。結果再一想考試都過去好幾天了,王想終于忍不住地哭了。等一行人灰頭土臉回到家鄉,王想成為D 土地名聲很快就傳遍了鄉野。一时江郎才盡,王仲永成了他的代號。“我就說過,這孩子沒什么大出息,那會考試全都是靠運氣”,旁人幸災樂禍地說。本來王想回家后還總想著去本地再試試把本錢掙回來,可是聽到別人的取笑,父母默默地流淚,心里很是自責,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此后,王想和贪玩的伙伴斷了聯系戒掉了惡習,閉門不出,洗心革面,經過一番苦讀,終于在三年后的省試中奪得解元。這個民間故事叫《王想中舉》。
其實在現在生活中有很多誘惑,尤其是現在游戲很受青少年的喜愛;可是很多學生往往一玩就會上瘾,不能有效自控,影響了視力,浪費了時間,耽誤了大好青春年華,很是可惜。比如文中的王想,受了同鄉的蠱惑,忘了來考試的初衷,浪費了溫習功課的時間,總想著翻本;可越是這樣,就越深陷其中,連考試時間都錯過了,辜負了父母的期望。不過好在他能及時收手,改正錯誤,認真備考,終于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朋友們認為呢?

清朝最后一个也是科举1300年最后一个:文状元刘春霖;武状元张三甲。
1.文状元刘春霖的一生
1872年,刘春霖出生于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家境贫寒,刘春霖32岁时,1904年7月,清政府进行了最后一次殿试。
成绩出来后,主考官将名册交给慈禧御批,慈禧发现排在第一位的考生叫朱汝珍,因为慈禧不喜欢“珍妃”,所以对“珍”字特别敏感,而这个朱汝珍籍贯又是广东,慈禧最恨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就是广东人,于是朱汝珍就悲剧了,本来的状元之位被慈禧朱笔一划名落孙山。
那谁是状元呢,慈禧再看第二名:刘春霖,时值大旱,几个月没有降雨,眼看旱灾将至。慈禧觉得“春霖”这个名字寓意很吉利,有“雨霖苍生”的意思,于是朱笔一勾,本是榜眼的刘春霖成为了清朝也是科举制1300年最后一个文状元。

科举自隋炀帝605年开始,到1904年刚好是1300年整,期间有记载的文状元一共是638位,而刘春霖就是这第“638”。
状元及第后,刘春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随后被公派去日本政法大学留学,1907年回国后在教育系统任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民国开始。
刘春霖历任袁世凯、黎元洪总统府内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建立伪满政权,日本人想利用他满清状元的身份,于是威逼利诱刘春霖让他出任伪满教育部长以及北京市长等职,但是被刘春霖断然拒绝。
刘春霖的爱国情怀激怒了日本人,日伪政权将其收藏的所有书画、珍宝等洗劫一空,并且将刘春霖一家赶出了家门。
刘春霖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书法成就最高,当时在书法界流传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的佳话。

刘春霖晚期以贩卖字画为生,哪怕生活艰苦,但是从来没有向日伪政权低过头,可谓是有骨气的大丈夫,不愧状元之称。
1944年1月18日,刘春霖在北平去世,终年72岁,最后一个文状元从此告别人间。
2.武状元张三甲的一生
很多人知道有武状元可能还是从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开始,事实上武状元一直有,只是它的影响力在封建王朝推行的科举制中没有文状元那么大而已。
1876年,张三甲出生于河南濮阳。其祖父张增外出务工,遇到一个武林高手,他祖父擅长交际,于是好酒好肉款待,日子一久成了莫逆之交。于是张增借机向他请教了一些拳脚功夫,武林高手也精心指点,加上悟性很高,学有所成。
回到家乡后,开办武馆,张三甲父亲张耀田,跟随张增习武,而张三甲也是自幼跟随张耀田习武,可谓是家学渊源。
8岁时已经小有所成,10多岁已经人高马大,能把一百多斤的石狮子毫不费劲的举过头顶,号称神力。后来又遍访名师,21岁时已经在河南少有敌手。

1898年,慈禧下令回复武举。22岁的张三甲报名参加,在河南的乡试中毫无悬念的夺魁,这引起了实权派恭亲王奕昕的关注,在恭亲王的推荐下参加了殿试,随后拉开一百八十多斤的大弓,引得光绪连连叫好,被钦点为武状元。
听说出了武状元,同时代的霍家拳掌门人霍元甲曾经上门挑战张三甲,两人约定三招定胜负。
结果霍元甲在第二招就败给了张三甲,自叹不如。张三甲状元及第后被封为御前带刀侍卫,可蹊跷的是,就在1898年的年末,却突然因病而亡,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作为武状元,又是正值盛年,按理说身体方面不会有问题,但偏偏就是病死。其死因也给后人留下一个个疑惑和不解,但或许这就是张三甲的命运吧,横空出世却又如昙花一现般陨落!
清明节期间,相声大师冯巩在社交平台晒出了最新动态。原来他带着家人一同回到了老家河北沧州河间市诗经村扫墓

只不过最有趣的就是与冯巩同行的两位姐姐了
从视频里也不难看出,冯巩的两位姐姐简直就是和他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
这打眼一看,就绝对是一家人
其实,冯巩的父母,一共生了4个孩子,分别是大女儿冯幸耘、大儿子冯信、二女儿冯传书以及小儿子冯巩。
这几个孩子虽然年纪都不小了,但是彼此之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在各自领域当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就在几个月之前,冯巩还特意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给自己的亲哥哥过生日
一家人能有如今的感情,的确是相当的不容易。
其实冯巩也是名人之后,冯家在诗经村有可能是大户人家,当年冯国璋的知名度非常高
而作为冯国璋的子孙,冯巩的名气也很大,但为啥出门这么低调,因为这才是正宗有底气的人
不用保镖,也不需前呼后拥,和很多明星大腕相比,冯巩才是德艺双馨的明星。
现如今老冯家儿孙满堂,有福有利,而且传承永固,这才是老百姓渴望的荣光。
即便冯巩现在年纪大了,早就退出了娱乐圈的主流舞台了,但是做人能像他这样,一辈子真是太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