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联考开始,这五类骗局要警惕
详情见链接:网页链接
深圳是个快节奏的地方,沒足够的财力就得拼命搞钱,深圳公务员年收入十多万,沒想象中的好,我看你家乡生活就挺好,羡慕
我心向阳JH909今天是深圳市公务员市考日,昨天发了篇微头条,记录了我和孩子来深圳参考的心路历程,很多人对我们表达了善意和理解,也有朋友给
月入三万不如回去考编
这几天,2023年国考即将出分的消息,在热搜上居高不下。
你有没有发现,曾经被父母按头考公,却依然不为所动的年轻人,这几年对体制的看法慢慢变了,他们:不再需要父母的逼迫,主动端起铁饭碗;辞掉月薪3万的工作,回到老家报了冲刺班;甚至经历数次考公失败后,依旧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一眼望去,不是正在考公,就是在准备考公的路上。
陈丽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大四的学生,不同于身边同学,有的刚刚经历考研,有的陆续参加实习,她早早就给自己的未来规划了两条路——考公或考教资。为此,她从大二就看书上网课,一遍遍地刷题,大四下开始关注全国各地的公务员招考信息。从广州、深圳再到杭州,甚至是军队文职,只要符合条件她都会报名。“其实我很清楚,像我这样的人,能力平平、家境普通、学历一般,不管将来怎么打拼也难以完成阶层逆袭。而想要完成逆天改命,唯一的方式就是考公,争取一毕业就上岸。”陈丽不是个例。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很早就意识到这已经不是一个依靠才华就能兑现财富的时代。而考公,能让他们在告别象牙塔后,迅速在群体找到新的归属感。
于是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都把考公作为求职首选。广东山区县招聘收到700多名硕博报名;,清华北大博士扎堆入职街道办……但考公这条跑道上的竞争,还远远不止如此。
你有没有发现,历史就像一个圈。60、70年代那会,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不管钱多钱少满足温饱就好。到了80、90年代,经济蓬勃发展,大家又纷纷抛弃体制内的安逸,琢磨起下海经商。而时至今日,仿佛经历了一个轮回,“体制热”又继承到了这届年轻人身上。他们从开始的渴望北漂大厂,到经历社会的锤炼毒打后,又想尽一切办法追求老家编制上岸。
事实上,从2020年以来,“考公热”就在持续升温。有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212.3万人通过了用人单位的资格审查,而考试共计招录3.12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而在上周刚结束的考研中,考录比也不过大概是4:1。
考编,无疑就是最形式化的稳定,也是安全感最好的依托。
比如工作稳定:
“说句很现实的话,在这个时代,想找一份有双休、不加班、月薪5000+且按时发、按规缴社保,能35岁后不被辞退、干到65岁正常退休拿养老金的的工作,看起来简单、要求不高,但实际上却非常难。” 比如福利和综合待遇好:
“每天朝九晚六,一日三餐吃食堂,荤素搭配还有水果酸奶,一顿才五块钱。公积金很多,上班几年就能实现买房买车的梦想,别说父母觉得好,我也觉得挺好的。”
这几年考公的声音实在太大了,豆瓣、微博、小红书到处都能看得到讨论上岸的话题。再加上各大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单一的同质化信息不断加深信息茧房效应。让很多人有种“混不下去就考公,想考就能考得上”的错觉。可事实呢?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一志愿不行还有第二志愿;那考公就是千军万马走钢丝,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博运气。未能成功上岸的才是真正的大多数。
只是胜利者光环,让大众天然将目光聚焦在一小撮上岸的人身上,而失败者,习惯了保持缄默。当你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新处境,都有把日子过好的能力,未来才能有力气过得更好。也希望,每位奔着稳定工作而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各位青年才俊,能真心为百姓做点实事。而不是躲进体制,享受一切优厚待遇不想付出。
你在老家考公,我在大厂996。
点个赞,愿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