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大臣们正在高高兴兴地喝酒,刘伯温无意中看了看酒杯底部,顿时浑身一颤。几天后,刘伯温以年老体弱为由,匆匆辞官离开朱元璋,回到家乡青田养老。
刘伯温天资聪慧,又好学,12岁便考中秀才,23岁考中进士。可惜元朝腐朽,战火纷飞,他在家中待了三年,才被朝廷授予江西高安县丞的职位,协助县令处理政务。
然而,他勤政廉明的作风却与腐朽的官场格格不入。在江西任职期间,他发现一些地方豪绅与官吏勾结,无恶不作。于是他决定为民除害!对臭名昭著的豪绅予以严惩,对县衙内的风气也进行了整治,让高安县的社会风气有了好转。
但他的作为让一些地方豪绅对他恨之入骨,总是找他的茬,朝中的大臣也对他诸多责难。于是他辞官了。辞官后,他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
朱元璋打下南京后,听闻刘伯温素有才,便以钱财邀请他出山,刘伯温拒绝了。后来孙炎给刘伯温写了两次信,坚决邀请他辅助朱元璋,他这才答应。
刘伯温一见到朱元璋,就像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向朱元璋提出了“要避免两线作战,逐个击破”的战略。让朱元璋对形势有了更好的判断。
然而,刘伯温到达南京后不久,朱元璋的部将常遇春就杀死了陈友谅的三千俘虏。一怒之下,陈友谅率领10万水师,100艘巨轮,攻陷太平,杀到到南京。
正当大家焦急万分,六神无主时,刘伯温给朱元璋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诈降和埋伏。根据当时的情况,刘伯温为朱元璋指出了陈友谅必定会失败、朱元璋会胜利的原因。朱元璋便振作起来,按照刘伯温的计划,在龙湾成功伏击了陈友谅。
龙湾一战,朱元璋毫发无损,陈友谅的十万大军不仅化为乌有,还将数百艘巨轮送给了朱元璋,而朱元璋将这百艘巨轮作为后来鄱阳湖大战的资本。龙湾之战后,朱元璋认为自己实力强大,战无不胜,就不听刘伯温的话,转而跑去救小明王。结果,他与张士诚相持不下。
这时,刘伯温预料会反扑,果不其然,陈友谅集结六十万大军,再次反击,准备一举消灭朱元璋。朱元璋听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立即停止与张士诚的战斗,赶往鄱阳湖。在路上,他一直叹气说不听刘伯温的话,险些误了大计。
接下来,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计谋,以少胜多击败了陈友谅,消灭了张士诚,当上了皇帝。刘伯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辅佐军机要务八年,帮助朱元璋坐上了皇位,可谓贡献卓著。但在朱元璋封赏时,刘伯温只被授予了一个三流爵位——诚意伯,俸禄只有240石,还不到李善长的十分之一。
但是刘伯温没有抱怨。他经历了官场的风风雨雨,看透了皇帝的心思,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历史规律,所以选择明哲保身,不争功劳,不争恩宠。后来徐达北伐,将蒙古王族赶出中原,朱元璋终于能够稳坐皇位。这时,举行了庆功宴。
宴会很热闹,大家推杯换盏,愉快地喝着。然而,刘伯温却一直皱着眉头,思考着一个问题:“过去朱元璋设宴时,大家都用金杯。今天为何用瓷杯?”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将大多是目不识丁的粗人,对这样的小细节毫不在意,而刘伯温却是个爱动脑的细心人,他知道朱元璋不会无缘无故换杯子。正当他感到困惑时,手一斜,发现酒杯底部有“建隆官制”的字样。
刘伯温一惊,恍然大悟。“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朱元璋这是要效法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啊!
如今,朱元璋已经稳坐皇位,他也怕功臣们会篡位,于是借酒杯,提醒他们交出兵权,辞官回乡。然而,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军们,大多没有读过书。他们怎么会明白这个道理呢?他们只在乎喝酒,酒后依旧欺男霸女,目中无人,图谋私利,做出威胁皇权的事情却毫不自知,后来大部分都被朱元璋除掉了。
但是刘伯温和汤和就很聪明,深知“伴君如伴虎”,宴席结束后,刘伯温迅速辞职,回到家乡青田养老,这才使他免于被朱元璋屠戮。汤和不仅交出了军权,还在70岁时娶了上百个姬妾,搞臭自己的名声,这让朱元璋放下了对他的防备,不仅成功保护了自己,还为后人带来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