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头条#【淮北一中2005届校友马琼荣获2023“诺奖风向标”斯隆奖】
当地时间2月15日10点,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3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2023年共有125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其中有30位华人学者。
斯隆奖素有“诺贝尔风向标”之称。官网显示,其历届获得者已有56人获诺贝尔奖,17人获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22人获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斯隆奖获奖者来自于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术机构,他们分布在七个科学和技术领域——化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神经科学和物理学。获奖者将会获得7.5万美元奖金,可在2年期限内灵活用于推动自己的研究。
据统计,30位华人获奖者中有19位曾在国内大学就读,其中清华大学6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5人,北京大学3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人,中山大学1人,天津大学1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人,浙江大学1人。
物理学
马琼(Qiong Ma),波士顿学院
马琼(淮北一中2005届校友),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马琼的研究方向是发现和解释新型量子材料中相关的基础物理学,尤其是量子材料中电子-声子动力学、低维、拓扑以及相关性等课题。
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0600校友,来自安徽淮北一中,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为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
来源:
淮北一中
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
淮北一中走出的院士!
王如松,原籍南京,后迁入安徽淮北市。淮北一中1962届初中毕业生,1965届高中毕业生。
1965年考入皖南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5年获博士学位。在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成果丰硕,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不幸于2014年11月2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7岁。
王如松是淮北一中走出的首位院士,是淮北一中杰出校友!
王如松传赞
居淮之北,叠翠相峰。英才辈出,毓秀钟灵。校友之杰,院士如松!菁菁校园,秀干成栋之基;孜孜追梦,弘毅致远以恒。
曾负笈于皖南,又攻书乎京城。潜心理论建构,称誉学界;规划生态工程,造福众生。独树不凡,乔松本性。胸有美好山水,力主生态文明。悦数理敦诗书,眼界自高;格万物致良知,品节清正。荣膺院士,实至归名。九畹兰蕙齐馨,心系母校;门下桃李争荣,师恩牵情。士之楷模,国之精英。惜乎梁木其摧,哀哉溘然长终。短章恭疏,以资踵武前贤;后彦以励,且听松涛之声!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红蓝舟:张核子真人现身,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此人名头不凡:竟然是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可惜了,一肚子的才学,为的是有朝一日赚大钱。
张核子真人现身,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此人名头不凡:竟然是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可惜了,一肚子的才学,为的是有朝一日赚大钱。 商人硕士,硕士商人,感觉怪怪的,此人格调不高无疑。不是说硕士博士不能从商,只是觉得大材小用了,感觉科学与商业之间的反差太过强烈。 我无法想象,如果钱学森、钱三强等一众科学家,当初去开公司,去赚大钱,去当富豪,我们的社会又会是什么现状。 倘若袁隆平利用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号,注册上万家种子连锁公司,那该多赚大钱啊! 再假如,钟南山、张伯礼院士去经营核酸公司怎么样?假定他们的公司上市了,这二老该是多少亿的身家啊!
#宿州头条#书法家杨继乾和他的楷书“滕王阁序”
赵汗青•刘欣华
在安徽省宿州市有这样一位楷书天才,他自幼便有着‘极高的艺术天分,并且接受了系统的书法教育,通过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他吃透了欧、褚、颜、柳、赵的书法精髓。——他,就是著名的书法家杨继乾。
杨继乾,曾用名杨发光,号守庐,梦晋斋,一笑堂,男,汉族,1962年出生,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书法师承何继华先生。原供职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法院,已退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当我们的书法家建立了这种审美之后,再去学古代经典的书法,便能够有着清醒的认知与眼界。杨继乾的此幅《滕王阁序》楷书长卷,汲收了唐朝诸大家之长,既有褚遂良的细腻精稳和险绝峭拔,又有颜真卿的苍茫和雄浑,还有柳公权的骨力雄健、气格通神,以及赵子昂的体式流动,妍美秀逸。他,融会贯通,书写点画精到严谨、一丝不苟,而且笔致灵动秀逸,方圆兼具,是难得一见的上佳楷书作品。从字的结体上和书写的飘逸性来看,内中透露出的厚重温润的气息多来自于褚遂良。当然还有一些妩媚的味道。写楷书最易坐陷板滞之弊,能在决不苟且的点画书写中掺入飞扬的意味绝非易事,所以,杨继乾的楷书在这一点上已立稳了脚跟。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曾在《安徽经济报》工作,《时代•中国之声》杂志副总编、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全省一等奖。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抗日英雄欧明海》《血染虹桥》等九部长篇作品。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
赵少鹏,男,博士。2014年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19年6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19年7月至今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任教,主要讲授植物营养学课程,从事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互作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参与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参与提交发明专利申请2项。
人才,尤其是博士人才,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皖西学院已作出了回答。该校2021年150万安家费招聘博士的消息,在全国引发了轰动效应,各种声音都有。但随着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揭晓,该校共中9个项目,估计打破了该校历史纪录,其中7项是青基项目,基本都是青年博士的劳动成果。换言之,没有大量年轻博士的加盟,难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也向人们证明了博士人才对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淮北师范大学也一样,9个项目,青基项目是5个,超半数,与该校近年来积极引进博士人才的政策分不开。
这年头,博士生都兴起搞地域黑了。
这到底是博士生贬值了,还是这文凭有水份?
或者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头条里的博士生都是真的吗?带个V发几个歧视中国城市的帖子,是不是挣得比博士生多?
生态学博士,到底是干啥的?在国家建设中贡献什么力量?谁否让外国不卡我们脖子?@乘波器 你是专家,你来告诉我。谢谢!
淮北杜集石台学田村 石台镇学田村。颛孙子张,孔门十二哲之一。春秋陈国人,13岁拜孔子为师随之去鲁国学习,27岁为孔子服丧3年后将回陈,但因楚已灭陈,举家迁居萧国南,著书讲学十五载43岁卒。汉朝子张后裔封世袭博士,宋朝赐田地,免征官税,不纳皇粮,收益供子孙读书,称为"学田“,村因其名焉!
重磅:淮北一中校友马琼荣获“诺奖风向标”斯隆奖!
近日,美国艾尔弗·斯隆基金会公布了2023年斯隆研究奖获奖名单,共有125位杰出青年科学家获奖,其中有30位华人学者。
斯隆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官网显示,其历届获得者已有56人获诺贝尔奖。
马琼,淮北一中2005届校友,波士顿学院物理学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马琼的研究方向是发现和解释新型量子材料中相关的基础物理学,尤其是量子材料中电子-声子动力学、低维、拓扑以及相关性等课题。
祝贺马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图3,马琼在淮北一中
上海教授写淮北
淮北不能妄自尊大,也不应自轻自贱、妄自菲薄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广智先生,曾据他两次探访淮北的观感,写了篇文采斐然的游记散文,值得分享。
上海有条美丽、摩登、繁华的淮海路,张教授说,淮北市中心城区也有一条淮海路,“淮北的淮海路上俊男靓女们的衣着打扮迭显新潮,不缺艳丽和俊秀,一点也不输于上海淮海路行人的时尚衣装”。
淮北师大历史教授李勇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是张教授的高足弟子,他对弟子成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感到非常欣慰,更让他高兴的是,作为杰出人才的李勇博士,落户在淮北,“心无旁骛,守望史学,笃志不渝,且成就出众。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大量需要和爱惜重用,‘孔雀们’不必‘东南飞’,也会‘开屏’,闪出绚丽的光彩”。淮北,是能引得进、留得住人才的地方。
张教授也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他的文笔细腻优美,他对淮北南湖公园的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时值仲秋,走进园内,湖水浩淼,湖光潋滟,只见芦花漫野,蛙声阵阵,鸟戏蝉鸣,自然朴野,在这葱茏的、蔚蓝的世界里,泛舟湖上,与鸟为伴,与蛙为伍,恍惚进入了上海青浦的淀山湖”。
张教授对淮北的未来充满期待,“历史总是在阵痛中前进的,我相信,昔日‘煤都’也将在这阵痛中浴火重生,焕发新活力,作出新贡献,成为一座美丽的城市”。tomorrow will be better!
(张教授散文《相城的美 “煤都”的丽》,全文网上可搜)
图1,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广智先生
图2,张教授弟子、淮北师大历史教授李勇博士
图3,上海市著名商业街淮海路
图4,淮北市淮海路
图5、6、7,淮北市南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