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朋友圈看到的,自己以前的一个学生拍的他领导。基层乡镇公务员是真辛苦。
有了《今日头条》,谁还发朋友圈?
当前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有了《今日头条》,谁还发朋友圏”?是调侃还是事实?我感觉是事实,或者说是一种趋势!朋友圈的不足很多,其首要和最大问题就是圈里的人并非都是真的朋友,这是他的最大缺陷!朋友圈不能对加进来的朋友进行分层,或者只能对这些加进来的朋友进行简单武断的分层,圈里没圈。造成圈里鱼龙混珠,其实就是个大杂烩!一个集亲人、熟人、半熟人、同事、陌生人的小圈子。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事就想在亲人熟人圈子里分享。有些则相反,并不想被外界人知道,尤其不想被同事知道,一些年轻人还不想被父母知道,而是要对外交流和分享。因此,一般稍有点品位的网友,尤其是公务员等公职人员很少或从未发朋友圈。一些网友发朋友圈又屏蔽了个别朋友,甚至屏蔽父母,显得很没有礼貌,有些还因此结仇。如果想在亲戚朋友中分享的,在各类真正熟人社交群就足够;如果向外界或作为资料记忆晒心情写文章,美篇或者各类小视频足够。所以,近来朋友圈日益冷清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如果在一个相对陌生的场境分享,《今日头条》是不错的选择!《今日头条》的好处在于,兼具新闻、社交、阅读、学习答疑、休闲娱乐与创作等多重属性,版块内容丰富接地气,传播速度快,又有权威性,切合各个层次群体的品味,功能非常强大!更重要的是给各类网友创造了非常强大的创作平台和分享空间,有各类话题、各种小组,内容广泛,海阔天空,无所不包,可读性非常强!无论你是分享者创作者,还是接纳者欣赏者,都能从中受益,一些创作者还可以取得少许收益,这也是《今日头条》不断火爆的原因。朋友们,你们觉得呢?
说几点:1、你绝对不是拿财政工资的,要不然你会认识他们;2、你也绝不是做工程的,若如此你也会认识他们;3、你的朋友圈里大概率是没有公务员和做工程的,如果有平时酒桌上都会听到一些和他们相关的消息;4、个人推测你是个体经营户.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很纠结请网友们指正,我离乡政府百米远,但是我从不认识不知道乡长,书记是谁,问周围的人十人有八人都这样说,
考上公务员的人也想辞职!
我有一个闺蜜,今年33岁,孩子刚上幼儿园,最近和她聊天,她说想要辞职,想要去当老师去考编制。原来事情是这样子,她有一个朋友在小学教语文,一到寒暑假可以休息三个月,有时候在家休息看看剧,或者是带孩子出去旅游,朋友朋友圈经常晒图,把她羡慕的不行,她很羡慕这种潇洒的生活。
她说她虽然是公务员,但是经常加班,感觉非常累,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也不能教导孩子学习,和自己的朋友一比,感觉自己的落差非常大,虽然公务员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感觉并不是适合自己,他她是觉得教师的事业编制更适合自己,她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去照顾家庭,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现在她铁了心要辞职考教师资编制,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
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临睡前发现越女事务所关于中年人搞钱的更文,看完后很是感慨。
文章里越女介绍了几个身边人的事例,有考公务员上岸的,也有做小买卖的。
但更多的是不发朋友圈,也很少联系,你不知道在干嘛,好像销声匿迹的人。
让我感到最真实的还是评论区的留言。有一条留言让我最能引起共鸣,失业后可以去跑腿送外卖,收破烂的。我自己偶尔也会想想,如果我突然失业了,不能再本职工作了,我还可以干什么。
好像,也就跑腿送外卖这几个选项了吧。我们都是灵活就业人员。
#在头条看见彼此# #我在头条搞创作#
“能够找到我们这种城市里面摆脱压力轻松愉快生活的参Z干部,是你们的福气”,“你们这些人,能够成为我们市里面这部分人的菜,还要看我们敞开绿色通道那一时刻”。贵阳市花溪区统计局工作人员王某杰与女子相亲不成,感觉面子下不去,一怒之下,满嘴大实话。
去年,江西省一个同样处于相亲阶段的周姓小伙子,发朋友圈炫耀自己在铁路部门工作,自己父母和三个伯父都在交通部门工作,并且身居高位,自己家有6套房2个商铺。
相比江西的小周:
1、不同之处在于:贵州小王就稍微克制了一点点,只是口头PUA对方,并没有把家里东西炫出来。
2、相同之处是:公务员也罢,国企也罢,两位小伙子那拢都拢不住的霸气,藏都藏不住的优越感。
看到这里,再想想3000人考同一个公务员岗位,还是值得的,万一考上之后,至少在相亲市场上不怯、不怵。
办公室小妹妹被“绿了”!!
小妹妹处了一个公务员,
妥妥的高富帅,
每天对妹妹呵护备至,
直到有一天,
突然对妹妹不冷不热,
发信息不回,
打电话不接,
妹妹感觉有问题,
于是问他怎么回事,
是想分手吗?
最后公务员说:想分手,
问为什么?
就说不喜欢妹妹。
结果一周后,
这个男孩的朋友圈就出现了一张女孩的照片,
原来在妹妹交往过程中,
他还和别的女生交往。
妹妹果断删掉男孩的微信,
再也不抱着一丝希望,
悔恨的同时,
还有一丝想法,
想去男孩的单位举报他,
玩弄女性。
最后被理智劝住,
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头条看见彼此# #好内容我来评#
#郑州头条# 快评:「这个成人礼的条幅P得有点儿将就了。可别不拿村官当干部。」
胡锡进说这类干部应该不是公务员,也跟大家一样属于老百姓。就怕人家内在精致无比不拿自己当百姓。
6号晚发布会看了之后就知道她会火,没想到火的挺快。几句话说到老百姓心坎里。可以想象这样的干部这样的素质和心态,跟基层交流的时候能有多么高的占位,有多么好的效果?她估计就缺天天有人捧着她哄着她,感动着她,她才能有成就感了。
「做的不好就是不好,该说好事要说,接受老百姓监督和批评。努力改正才是好干部。这是宪法赋予的基本权利」
就怕,刘女士还沉浸在朋友圈、群、截图、点赞,这些老掉牙的玩意儿里,基本不关注热搜什么的,不关注老百姓什么个感官。所以才能讲了两个故事你两个故事都翻车。
说白了就是入戏太深。被一帮更基层的人捧着,丢不掉那种优越感。一些付出就能把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还认为别人一定也稀里哗啦地。
唉!郑州市政府咋想啊?找个坑队友的来发言。随便找个也不至于不懂什么场合讲什么话。可它偏偏找了她。上上下下被一种自我麻醉的的氛围笼罩着,才能发酵出这样的效果啊。
为发布会点赞,为刘女士感恩,为恁千金的生日祝福!
三件真人真事,让我不再信水滴筹。
一个是初中老师,我捐了50块,转发了朋友圈领导看到捐了200。一个初中同学看到了跟我说水滴筹里写的情况根本不符,同学现在是当地公务员,他查大数据发现老师夫妻双方还是在职职工,水滴筹却写的打零工。我以为他是生病不当老师了所以艰难,如果还是在职教师那么有医保有公补医疗还有工会报销,况且我们初中是民办,老师收入怎么都不会低。同学还听说他之前就炒房赚了几百万。
一个是现在同事的母亲。这位同事我不是很熟,点头之交,看到她在朋友圈发的自己母亲的水滴筹,我微信上给她转了200块。里面写她爸妈退休无固定收入,住农村自建房,有四个孩子,翻到她自己写的认证信息,她应该是最小的女儿。同事们对她家情况都不太了解,我们私下谈论这个事发现大家都捐款了并倾向于相信。但是我有次下班刚好车库遇到她,发现她开的X3…而且我们同事收入水平不低,估计她一年有个30万左右,她既然是最小的女儿,那上面的三个哥姐肯定是有收入的,四个孩子赡养我不信会困难到水滴筹的程度。然后我又回头翻了水滴筹链接,上面只说老夫妻多困难,只字不提四个子女的情况。还有个很奇怪的事,水滴筹上不是可以看到好友捐款么,这个同事竟然自己捐了1万,我当时想不明白给自己母亲治病的钱为什么不直接转账而要通过水滴筹呢…
还有一个同村一发小老婆脑出血住院,当天就发起水滴筹,因为是邻居又是发小,我拿了五百块钱去他家,毕竟送钱得送到当事人手里才能赚个人情,结果他妈跟我说打到水滴筹上吧,账单上好看!出院不到一个月,人家换了辆奥迪a4,我老婆每次看到他的车就跟我说,看,车上四个轱辘的螺丝是你给他买的。
总之经过这三件事,这些筹款的平台给我的印象就是:我治得起,但我不想卖车卖房,我也不想降低自己生活品质,甚至不想劳烦自己儿女,我就卖卖惨,你们路人一人捐个几十几百的,对你们生活也没有影响。
再也不会在这些平台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