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日记#职场中真的要感谢那些愿意逼着你成长的领导,我记得2013年的时候,我来宜昌时间也不长,面试了一家做同城生活的业务工作。
我们的经理姓胡,我们同事都叫他老大,看起来挺随和的,平时说话总是挂着一脸的笑容。
其实我上班的第一天就发现,老大表面看着温和,其实要求很高,对下面人非常的严苛,他只是硬话软说而已。
我们公司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不是开早会,是读书,画四象限。对的,就是读书,听起来很奇葩的做法,公司买了一堆的枯燥的书,什么定位,长尾理论,大败局,消费者行为心理学,墨菲定律,引爆点,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等等。
我是学财务的,第一次看到这些书,头都是大的,但是早会要分享自己的心得,只能硬着头皮看,结结巴巴的分享,一个月后,我也可以和客户聊定位,聊营销,案例分享手到擒来,我慢慢感觉到,客户对我的尊重,有时候还有一些客户会主动问问关于营销的问题,这种感觉,无以言表。
以前每天下班的时候,都是比较清闲的,一群业务员分享一下今天的经历体会,写个报表就可以回家了,我们老大,每次都是要求组长一对一的和我们总结客户,给客户出方案,想策略,还要用文字写出来,典型的案例会拿到会上分析。有一些客户老大也会一对一的帮忙分析,要求画鱼骨头,反思总结,第二天在一起去陪跑。我在前三个月,很少在八点以前下班的。
那段时间,被老大叫到办公室,劈头盖脸的骂过,细心的教过,也经常一起分享开心的喜悦。
我们分公司的业绩,在全国40多个分公司里面,一直排前面,我们老大参与了两次全国总监培训后,就调重庆去了。
在他走之后,我们这个小团队14个人,慢慢的也各奔东西,有去交通银行推信用卡的小领导,也有去房地产负责带地推团队的,偶尔我们也会聚会交流,每次说起老大,也由当初的咬牙切齿变成了到现在感激。
我没有,只是去面试//@纯粹向向:这么封建迷信的老板,你还跟着干//@悠雅风:宜昌好找工作吗?待遇怎么样?//@沉浮696:宜昌//@悠雅风:在哪找?//@沉浮696:同行!同样在找工作,有中级
悠雅风现在找工作这么卷吗?坐标湖北阳新,作者211本科毕业,持会计师、税务师职称。10多天前投的简历今天才有面试(如下图1、2、3),好不容易与老板面对面沟通,竞被老板说成我的出生年月是“命硬”,让回去等通知,现在的企业老板用人面试都看生辰八字了,唉!真无语
在年龄面前,学历和工作经验什么都不是。
我九十年代初重点大学科班出身,三十年做销售的经验。疫情三年,把我困在家里动弹不得,上班的公司也被疫情折磨得奄奄一息。想着今年疫情总算是过去了,想到深圳来找找新的机会。
今天是我来深圳的第五天了,投了N次简历,没有收到一个与我职业生涯相关的面试邀请。
深圳是年轻人的世界!
上海一名30岁的女研究生在宿舍上吊自杀,留下遗言:知识很难改变命运。
2009年11月26日凌晨,上海某大学校宿舍管理阿姨哭着说:“一个女学生在卫生间自杀了!”“这个女学生叫杨元元,是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她才30岁!
为什么在名牌大学读研究生的杨元元会选择自杀?她这辈子经历了什么?悲剧发生后,更多的家长应该反思。
杨元元1979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著名的大学生,在一家兵工厂当工程师。他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家庭主妇。
元元9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也垮了。抚养孩子的重担全落在了她母亲的肩上。为了生计,母亲到工厂当车工,白天在车间干活,晚上为工厂看大门,尽可能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坚持送孩子上学。
孩子也很懂事,学习成绩很优秀,很少让妈妈担心。尤其是杨元元,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帮妈妈做家务,照顾弟弟。
时光荏苒,杨元元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高考。
高考结束后,杨元元成绩优异,顺利被武汉大学录取。
杨元元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全村人羡慕的对象。
杨元元是带着改变家庭的使命和对未来的期望踏入大学校门的。
2001年,母亲王瑞玲的工厂搬迁,母亲向工厂申请办理内部退休手续,没有和女儿商量,来到了武汉大学宿舍的楼下。
杨元元听说妈妈在宿舍楼下,惊喜不已。她下了楼,看起来目瞪口呆。
看到母亲千里迢迢赶来,杨元元无法拒绝,没有告诉学校,就住在了宿舍。
本来就很挤的宿舍,多了一个人就更挤了。她和妈妈挤在一张1.2米的学生床上。有的舍友说不出话,觉得有点尴尬,渐渐疏远杨媛媛,有的则申请搬出宿舍。
杨元元觉得很委屈,很惭愧,但她妈妈视而不见。
此事被学校领导知道后,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杨元元家庭确实困难,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他们网开一面,安排母女分房居住。就这样,他们终于在武汉大学定居下来。
又过一年多,杨元元就要面临毕业了,这意味着妈妈也要离开校园了。
毕业后的这几年,在母亲的羁绊下,杨元元一事无成。
其实杨元元是有机会改变命运的。毕业不久,杨元元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母亲却不高兴了。她以为很难走出农村,现在又要回到农村,遭到了母亲的强烈反对。无奈之下,杨元元只能选择放弃。
第二次,杨元元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考上了北大法学院的研究生,但是她妈妈反对,因为她自费的学费太贵了:学费太贵了,负担不起!
仔细考虑后,杨元元觉得妈妈说得对,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她自费上学,只好放弃!
还有一次,杨元元收到了西北大学的面试邀请。她很高兴马上买了票,但她妈妈想:“那是骗子,而且那么远。被别人骗了怎么办?”杨元元苦口婆心的劝说着依旧固执己见的母亲,再次选择了妥协,放弃了这么好的机会。
她会盲从妈妈,一味妥协,因为她妈妈养她不容易,却忽略了她真正的幸福。
这种不正常母女关系的形成造成了她后来的悲剧。
后来,她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还好妈这次没有反对,但妈妈要求带她去上海上学复读时,杨元元不知所措。
为了维护妈妈眼中的“乖乖女”形象,杨元元忍痛带着妈妈去了上海读书。
2009年9月,杨元元带着妈妈去上海海事大学报到,就这样,杨元元带着妈妈住进了学生宿舍,
学校得知此事后,并没有像武汉大学那样给他们安排单间,而是责令他们搬出宿舍。
第二天早上,杨元元对妈妈说:“去学校,申请住宿舍!”妈在租房子等她回来,但她没有想到,杨元元再也回不来了。
2009年11月26日凌晨,宿管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了杨元元蹲在洗手池前,两条毛巾连在一起,一头在洗手池的水龙头上,另一头套在脖子上,身体用力前倾,就这样上吊了。临死前,她喃喃自语:知识改变不了命运。读了这么多年书,她还是一事无成,生活艰难!
大妈发现后,赶紧打120,但救护车赶到时,杨元元已经没有了呼吸。
学校通知了她妈妈,她妈妈冲到宿舍哭着说:是你们学校把我女儿逼死的,哭得天昏地暗!学校领导不断安慰这位母亲!我的弟弟杨萍萍也赶到上海处理善后事宜。母亲和弟弟将学校告上法庭,向学校索赔35万元。
最后,学校出于人道主义,赔偿家属16万元,但拒绝道歉。这件事当时在网上被热议,更多的网友觉得是母亲害死了女儿,难以承受的母爱压垮了杨元元的最后一根稻草。
时代变了,批评她妈妈没有意义。但这样的悲剧给我们的父母敲响了警钟: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而不是限制他们的发展,给彼此更多的空间,不要形成依赖关系。作为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学会适当的拒绝。
有些父母往往以“爱”的名义,用亲情捆绑孩子,这是自私的。其实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而是独立存在的。我们应该反思,避免这样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