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又被叫做王阳明,是整个明朝最强的顶级大佬。梁启超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是个异乎寻常的人,他妈怀孕14个月才生他出来,临出生前他奶奶做了个梦,说梦到神仙腾云驾雾的给他送来个大胖小子,于是他爷爷就给这孩子取名叫做王云。王云那名听着不太像圣人,说来也奇怪,这孩子直到五岁了还不会说话。后来他爷爷就参考论语给他改名叫王守仁,忽然一下子就会说话了,所以孩子起名还是非常重要的。
王守仁的家世非常不错,他九岁那年,他父亲考中了状元,全家搬到了北京生活。少年时期的王守仁就是个斜杠青年,别人还在看四书五经,他开始研究起来了六韬三略金瓶梅,骑马射箭打山贼。还给皇帝写封信,说他能平定起义。
老师问他长大以后理想是什么,他说他要当圣贤,他爹听完以后,脑瓜子嗡嗡的,这孩子的脑回路跟山路十八弯似的一天都合计啥呢!但是王守仁却是相当认真的,他开始学习儒家大神朱熹的格物致知,逮啥格啥。
这个所谓格物简单理解就是刨根问底,探寻事物的本质。具体表现就是跟那玩意干瞪眼,算是成为圣贤的一种修行。结果有一次王守仁就跟竹子杠上了,他也要格那竹子,硬是跟那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结果竹子没当回事,人家正常光合的作用,王守仁累趴了,这事还成了个典故,叫做守仁格竹。
从这之后他开始感觉格物这事不靠谱,但生活还得继续。28岁那年,王守仁考中了进士,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但是没过几年,就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贬到了贵州龙场去收快递。龙场那时候一眼望去全是草,一天吃不上三顿饱。这条件不行那就一心修炼。结果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王阳明还真就悟道了,他一下就想通了,圣人之道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应该致良知,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就能无敌于天下。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是继孔孟朱熹之后,儒家的第四座大山。
之后的王阳明人生就开挂了,他本来算是个书生,但是他带兵剿匪堪称运兵如神,把江西一带横行十几年的盗匪打的直叫爸爸,直接连根拔起。王阳明剿完匪之后刚把兵权交出去,就赶上了宁王叛乱。宁王朱宸濠是皇帝朱厚照的爷爷辈,谋划造反都十几年了,这下说啥也要当大哥。本来不关王阳明啥事,但圣人那真的能拯救世界。王阳明手里那时候没有兵,他为了拖延时间,一面到处发假新闻,说马上就有大军要过来平叛。一面又故意给宁王的谋士写信,劝他们攻打南京。这下就直接给宁王给整不会了!到底是我造反还是你造反?你怎么还教我做事情呢?肯定有诈!这么一拖延,王阳明那边就把周边能划拉上的人都给叫上了,临时组建了个平叛部队,最终在鄱阳湖跟宁王决战。结果都不用想,生擒宁王,整个平叛过程历时35天。就这战绩,他不输任何历史名将。
晚年的王阳明开班授课,他留下了心学的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水平有限,就不解读了,反正王阳明的心学告诉我们,要用心去探索世界,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