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头条#今天去梁溪区史档案馆,想查些抗日战争时期无锡名人的资料,结果这些资料早就被送到市档案馆去了#大叔讲历史#
无锡地区的抗战研究,还是有很多的空白的,很多最基本的资料都无法在网上查到(说明没有公开的研究成果)。
为了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我下午抽空到梁溪区档案馆去了一趟想查查。之所以去梁溪区档案馆,因为现在的梁溪区就是1937年~1945年无锡的主城区。
可惜感觉是错的,通过跟档案馆的两位美丽的女士交流,我才知道梁溪区的相关资料都已经送到大市档案馆去了。
梁溪区档案馆(包括史志办)是由原南长、北塘、崇安三区合并而来,因为地方小,现在还分成二个地方办公,史志资料的保管条件也很需要提升。
好了,写这个微头条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如果要查找相关的资料的话,就直接到市档案馆,不然就要跑冤枉路了。
《韩正卿与民乐》出版发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同时也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年,在这个特别的时间点,民乐县地方史志办公室、档案馆出版发行了《韩正卿与民乐》。
《韩正卿与民乐》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韩正卿来民乐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全县人民同严酷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兴修水利、平田整地、植树造林、开发荒地,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产基础条件,粮食大幅增产,农民得以温饱,为民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重现了一个不忘初心的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展现了真正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命本色。
该书的发行,为全县党员干部提供了最生动、最鲜活的本土党史教育学习教材。学习和弘扬韩正卿“创业为先、民生为本、苦干为乐、清廉为荣”精神,营造出全社会“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2004年,孙正仁老人来到了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二话没说从包里掏出了5块藏了70年的骨头交给了工作人员,十分虔诚地说:“这是龙骨!”
“什么!龙骨?您该不会在开玩笑吧?”值班的周从一听到老人的话感到莫名其妙,心想这世上哪有龙?该不会是老人遇到了麻烦吧。
谁知,孙正仁老人却目光坚定地声称这就是龙骨,而且还给他们讲述了骨头的来历。
那是在1939年,年仅16岁的孙正仁为了讨生活,到了大连的一个大户人家家里当了管家,因为是个苦出身,他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处理起家务来也井井有条,深受女主人的信任。
不过两年后,家里出了点急事需要他回去解决,孙正仁也没有办法,便只好向女主人请了辞,女主人也很是不舍,但毕竟不能强留,为了感谢他两年来的兢兢业业,女主人随即多给了他一份工钱,当然,还有这五块龙骨。
“这是几年前在营口展览过的龙骨,你留着吧,保佑平安。”
“什么!这是龙骨!”听到女主人的话,孙正仁的表现和前面提到的周从一别无二致,因为这世界上谁也没见过龙,一下子获得了龙骨,而且还足足有五块,孙正仁怎能不震惊。
那女主人的龙骨又是从哪里弄来的呢?
1934年8月8日,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路过附近的一处芦苇塘时,突然发现了一条巨型动物的白骨堆在地上,这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还各有一个长达1米的角,农民顿时惊呼。
“这不和传说中龙的样子一样吗?莫非这是龙骨!”农民越想越感到惊奇,于是便赶紧向当地警署作了汇报。
警察赶来后看到巨型白骨也非常震惊,自从成为警察以来,他们见过的动物也多了去了,可还从来没有哪个居然有着这么大的体型,更何况仅从外表上看,确实和传说中的龙有几分相似。
很快,辽宁发现龙骨的消息就随着人们的闲谈传播到了各地,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时间,各地专家纷纷赶到现场进行研究,但碍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谁也没弄清楚这到底什么。
于是,为了让游客大饱眼福,龙骨被拆分成几段运到了营口市西海关前的空场上供大家参观,只是当时战乱频繁,这偌大的龙骨也随意被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捡拾,渐渐地不知所踪。
而孙正仁工作的那家女主人的丈夫就是当时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他也从会长那里获得了一些龙骨,女主人给了孙正仁五块,想着保佑他平安顺遂。
听完孙正仁的讲述,周从一更加震惊,因为看孙正仁说得头头是道,似乎不像是说谎,难道真的有龙骨?
于是,周从一赶紧联系了一位在档案馆工作的朋友,结果还真从档案馆里找到了当年关于龙骨的报道,这事居然是真的,周从一也变得兴奋起来。
只是,这东西到底是不是龙骨呢?如今的科学已经非常发达,周从一在得到老人的允许后,随即拿着龙骨到有关机构做了鉴定,很快就有了结果。
原来,这并非是什么龙骨,而是须鲸的遗骸,之所以看起来像龙骨,专家推测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借此事提高吸引力故意将原本杂乱无章的骨头摆放成了龙形。
事情就此真相大白,只是对于孙正仁老人来说,他依然相信手里的骨头就是龙骨,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活这么大岁数,就是它的保佑。
这个世界至今仍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龙的存在,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关于龙的传说一直在流传,那它到底存不存在呢?你们怎么看?
#新乡头条#国土资源局二分局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新乡身边事# (记者 郭书武)日前,市国土资源局二分局党支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到新乡史志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回顾我市发生的沧桑巨变中,共同感受无数为新乡发展立下不朽功勋的共产党员的爱国力量。#党史#
新乡史志馆分为“走进新乡”“千年沧桑”“民俗风情”“县区综述”“锦绣牧野”“新乡史志”6部分共计33个板块,以新乡五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主线,各个板块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它彰显了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风采,见证了牧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录了新乡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是干部职工了解新乡、实践学习的良好平台。
国土资源局二分局干部职工认真聆听了市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室同志的讲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震撼人心,一段段精彩的视频催人奋进,一本本详实的年鉴感人至深,一篇篇恢弘的赞歌扬我志气。
这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深了大家对我市历史的了解,萌发了更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情怀。大家表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继续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扛起新时代自然资源人的责任与担当,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为自然资源事业增添更加亮丽的色彩。
【弘扬老字号优秀文化,2021年“广西老字号”认定工作开始 】“广西老字号”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8月12日,记者从自治区商务厅了解到,目前,该部门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开展2021年“广西老字号”认定工作,进一步打造老字号品牌,弘扬老字号优秀文化,充分发挥老字号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
历年来,有一批广西人耳熟能详的企业被认定为“广西老字号”,如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铁鸟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南宁荔园食品有限公司等。
根据“广西老字号”认定办法,认定企业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拥有商标所有权、企业创立1975年以前(含1975年),并有地方史志、历史档案材料等证明;具有持续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鲜明广西地域文化特征的企业文化等。
自治区商务厅将成立广西老字号认定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广西老字号”的认定和相关工作。由各行业、质量、商标、文化、历史、法律和企业管理等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小组,负责“广西老字号”的评审,并参与相关工作的论证。通过认定的“广西老字号”将以自治区商务厅的名义予以公布并授予证书,促进老字号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
那么,符合条件的企业该如何申报?据悉,具备“广西老字号”认定条件的企业,需要向所在地市商务局(委)申报,并由自治区商务厅组织专家评审后报广西老字号认定领导小组审定。申报表必须经申报企业、市商务局盖章确认,申报材料经市商务局初审后出具推荐文件,并将相关材料于2021年9月10日前报送自治区商务厅。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廖欣 实习生 朱华娇
编辑 | 孙玥
校对 | 韦一璞
审核 | 吴福大
安宁杰出人物
甘肃体育先驱王天与
王天与(1911—1991)字梦寅,安宁区沙井驿人。天资聪颖,笃实谦逊,受家学熏陶,自幼酷爱武术。1933年,受其父王福辰影响,不堪国人被诬“东亚病夫”,奔赴南京,报考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简称国体),立志学习体育,以武救国。期间,全面系统地接受了科学的体育理论教育和素质、技能训练,并拜中央国术馆吴峻山、黄柏年等武术名家为师,精练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查拳、三才剑、梅花刀、青萍剑、八艺拳、十二路弹腿等拳械,尤以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成绩优异。1936年毕业,回乡先后任教于甘肃省国术馆、甘肃学院(今兰州大学前身)、兰州师范专科学校,成为当时甘肃难得的体育人才和体育界先驱。曾因单双杠精湛的表演,被誉为“杠子王”。
1937年秋,日寇侵华,国土沦丧,他满怀抗日热忱,毅然应召,赴武汉战干一团高级将官班担任武术教官,教授武术击技、擒拿格斗、跳水、潜泳等军事体育项目,培养出一批骁勇善战的将士,赴抗日前线杀敌立功。当时,杜聿明、黄维都是战干一团的学员。一次,黄维不服,提出要与老师比试,王天与点头答应,诱其出手,刚一交手,黄维手腕即被锁定反折,疼的黄维不由跪倒,咧嘴大喊“服了!服了!” 从此,战干一团将军对这个少校教官不再小视。一次,日机突袭武汉,顷刻渡船被炸,江面一片呼救声,王天与凭着一副好身体、好水性,跃身江中,往返数次,救出落水百姓二十余人。
1938年,省教育厅委托时任西北战时干部训练团(简称“西训团”)的体育教官廖萍举办甘肃省体育教师训练班,廖萍特意邀请王天与和董效曾协助工作。学员由各县轮流选送,每班40人,每期半年。三位国体老同学承担田径、球类、体操、国术等科目教学。他们实施新的体育教学法,设置新学科、规范训练和比赛方法。并利用有限条件开展尚属空白的投掷、体操、摔跤、游泳等科目,培养了不少体育教师。甘肃体育教学由此得以规范,并逐步走向标准化、正规化。
解放后,王天与先后在兰州十三中、第一初中、七中担任体育教师。“文革”期间,身心备受摧残,面对压力,不以己悲,始终乐观豁达,挺胸做人。1979年,国家体委要求各省、市体委组织力量挖掘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武术遗产,抢救国术精华,他主动请缨参加。年届古稀的他,不辞劳苦,东赴平凉、庆阳,西走丝绸古道,南下西和、礼县,北上皋兰、靖远,踏遍甘陇山川,访问了数百名民间拳师,查阅了大量地方史志、人物典籍等资料,历时三载,挖掘整理出数百套拳械套路,撰写了数十万字的武术资料。1982年12 月,他被推举参加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4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甘肃省体委、省体育总会授予先进个人、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王天与曾任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席、顾问,兰州市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等职。1991年元月,王天与在兰州去世,葬于安宁区沙井驿,弟子捐资为其建亭立碑。
女人年薪500万,住180平的房子,不请保姆照顾孩子,却要丈夫在家当全职爸爸?五年后,孩子上学了,丈夫想要重回出版社实现自我价值,女人又屡屡阻挠,这个女到底怎么想的?
董思佳,是投资女强人,住在人人艳羡的金融街,有美满的家庭,可爱的儿子,体贴的老公。
她老公宇文是历史系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温文尔雅。作为全职爸爸,在家带娃5年。
工作上,宇文支持董思佳,生活上,把妻子和儿子照顾的无微不至,性格温和,是妻子坚强的后盾,对儿子也很耐心。
一个历史系才子,成为一个全职爸爸,邻居说他在家带孩子太屈才。问他孩子已经上学了,为什么不请保姆。
其实宇文心里也蠢蠢欲动,想要重回出版社工作。只是不放心孩子,因为以前也请过保姆,但后来发现保姆nd孩子,心疼孩子,自己和妻子也都有心理阴影,两个人肯定要有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权衡之下,自己决定支持妻子的事业。
董思佳觉得丈夫作为全职爸爸,拿不出手,太丢面。
有一次,宇文过生日,邀请了同寝室的同学,吃饭的时候,同学们都羡慕说宇文有福气,能娶到这么厉害的老婆。话里话外的意思,也都是不太瞧得起这位同学全职爸爸的身份。
等思佳来了后,这些同学又是一顿猛夸。董思佳也听出来弦外之音,全力维护丈夫,说没有宇文的牺牲,也没有现在的自己,要感谢宇文,这些年对家庭的付出,对自己事业的支持,把自己和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是自己稳固的大后方。
在外人面前,一致对外,维护丈夫,但实际上董思佳还是骨子里觉得丈夫给自己丢人,就连丈夫心心念念的历史研究课题,也一文不值。
宇文的老师有个课题研究,刚好和宇文毕业生的研究方向一致,语文也觉得这个机会难得,儿子也已经上学了,自己想继续这个研究课题,实现自我价值。
但董思佳在得知后,刚开始也不支持,觉得出版社工作没有价值。
就对宇文说,“找保姆一个月至少要7000,要送孩子去上课班就得找会开车的保姆,估计得小一万。还有钢琴老师,房贷物业费,你出版社的工资还不够这些开销吧?”
宇文听妻子这么讲,就说到“可我觉得,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完全用钱来衡量。”
董思佳一听到“意义和价值”,马上抛出她投资人的观点:
“出版社那种工作就是穷折腾,你找工作,要么找一个收入高的,要么就找一个有社会地位的。否则,你搞得儿子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影响,这不就得不偿失了嘛。”
不过在接下来,宇文也在试图和董思佳沟通,看到丈夫的坚持,后来也慢慢松了口。就请宇文的老师吃饭,饭桌上私自做主,想让老师把宇文招进正式编制,老师说,史志办有严格的要求,宇文条件不符合,自己也没办法,如果早几年就好了。宇文毕竟是自己的得意门生,老师的话里满是遗憾,
思佳这时也明白了,如果宇文研究这个课题就属于纯粹帮忙,所以就阻拦丈夫。就在宇文和老师出发的路上,董思佳打来电话,老师见宇文为难,就让宇文不必再跟着自己,先把家里事情处理好。宇文也只能一脸的无奈。
有一次,金融圈要举办一个峰会,董思佳接到邀请函时被告知:带家属一起来。
但是回到家,董思佳只跟丈夫提到周末要去参加论坛需要把车开走,丝毫没提带家属的事情。
在董思佳心里,参加峰会的男士都是金融圈大佬级人物,而自己的丈夫只是个爱好历史的煮夫,她觉得丢面子,会影响她的职业形象和前途。
一方面觉得老公当全职爸爸拿不出手,脸上无光,一方面又不愿意让老公出去工作,失去稳定的大后方。
是不是很双标?
不过,这也告诉我们无论男女,任何时候都要有赚钱的能力,而且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因为赚钱才是个人能力直观的体现,生活中也才有话语权。
有人说,宇文在家当全职爸爸,是被董思佳算计了5年,各位怎么看?#我们的婚姻征文#
宜君县志 清 雍正 手抄本
出版说明
一、清(维正)《宜君县志》手抄本(珍藏版)于二0一六年五月底搜集整理标校完毕。
为传承发扬历史文明,更好地服务于宜君经济建设,繁荣全县文化事业,现予以影印出饭。
1按照“确保质量,便于利用”的要求,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统藏清雍正)(宜君县志)手抄本,县委史志か对其进行了认真整理、标校和排饭、影印。
三、尊重历史事实,注重堪校质量。保留原作文风风格,凸显志书质量特色,体现书
法艺术欣及珍藏价值。
四、按服“精编、准确、细考、严校”的原则,对志书进行了严格的考证,对原板进行了、
补充和完善。
五、由于資料、人力等条件的限制,整校中难免出现疏误和不足,敬请读者指正。
宜君县旧志整理编纂工作委员会
喜欢的朋友收藏加关注:孔夫子旧书网搜索 张生书商
论藏书的归处。
先声明,我无意当藏书家,只因喜欢读书,特别是文史类,地方史志,古典诗词赏鉴方面的都会收入囊中。前些年,心血来潮,又拾起小时候就酷爱的连环画,那时囊中羞涩买不起,如今条件允许,便不惜财力精力,攒了两三千册,可大多是再版新印的,只求自我欣赏,看着过瘾。
二三十载,淘书买书,津津乐道,不知不觉攒下七八千册。
自己喜欢,汗牛充栋,看着养眼,读起来用起来也方便,家里俨然一小图书馆了。可老婆孩子不爱待,埋怨占了过多空间,自己也觉得有些影响正常生活了,是该节制了。
于是,便不由想到,未来这些书的归处。
小孩小时候在我熏陶下还爱看书,大了,便对这些藏书不再感兴趣。也是的,现在的世界多精彩,热闹,那么多的诱惑,那么多好玩的事情,还有多少年轻人甘愿青灯熬白发,埋头书海,做点研究,即使他们需要精神充电,那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潮方式一浪扑一浪,选择多元,路途多径,谁还愿枯守一偶“孤芳自赏”,我们也只能空留遗憾,不能奈何之了。
是该对自己的藏书来一次“大运动”了。
孩子淘汰的,兴趣不再的,今后基本上用不到的,都拿到平台上转让,几番筛选,也只淘汰了十分之二三。
有些书真是爱不释手呀,边筛选,大脑里边回忆放电影,每本书被我收入的过程,都有一个故事,都曾带着我的体温和一份痴情。
我想好了,那些转让不掉的市面上常见的书,以后可集中处理掉,那些专业性强,成系列的藏书可以捐给哪里建个图书室,让她们也有个好的归宿,也不枉,一介书生的一世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