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如果有行为不检,廉政公署是可以过问的,我也算是长见识了。
在香港,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禁烟。封闭式的场所,如宾馆、酒店、商场、地铁站、会议室等就不用说了,露天的公共场所绝大多数也不准吸烟,如运动场、公园等,也都设有禁烟的标志,最宽容的也只是一个角落里设个吸烟区。在香港,如果你要吸烟,除了在你自己家里,就只能在马路边吸烟了。好在香港马路边的垃圾筒上,都设计有一个大烟灰缸,供烟民弹烟灰,放烟头,垃圾筒上还有一个醒目的说明:随手丢弃垃圾,罚款1500港元。所以,有时你会看见几个人,围着一个垃圾筒在抽烟,那情景,就好像大家围着桌子在涮火锅。总的来说,在香港你很少看见吸烟的人。但是奇怪得很,如果在路上看见一边行走一边吸烟的人,十有八九是女的。她们嘴里叼着香烟,傲视路人,让人惊诧不已,也的确是道风景线。
香港的交通规则和内地不一样,内地的交通规则是右侧通行,车辆是靠右行驶,而香港实行的是左侧通行的交通规则,车辆靠左行驶。如果你乘坐公共汽车,在内地,车辆是从左侧进站,你要去的方向是在你的右侧,而在香港,车辆是从右侧进站,你要去的方向是在你的左侧。
香港回归后,中文和英文是香港的官方语言,如果你要在香港参加公务员招聘考试,不仅要考中文,而且还要考英文;而在口语表达上,则主要是广东话(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如果你在香港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你就会听到,同一个站名会用三种语言轮流播报,第一遍是广东话,第二遍是英语,第三遍是普通话。因此,香港的主流语言被概括为“两文三语”,“两文”是中文(是繁体中文)和英文,这是书面语言;“三语”是广东话、英语、普通话,这是口头语言。进而又有人将此戏称为“三言两语”。
可是在香港回归前,在香港占绝对优势的主流语言是英语和广东话。如果你要在香港讲普通话,很可能会遭到白眼和歧视,因为在一般香港人的眼里,讲普通话是中国内地来客身份的象征,代表了落后、贫困、不讲卫生……这同港英当局长期推行殖民教育、敌视社会主义中国、误导香港年青一代不无关系。香港回归已经多年,这种后遗症仍然存在。我在香港乘公共汽车,有一次曾向公共汽车司机问路,可他就是听不懂我的话,最后还是靠车上一位乘客帮助翻译,这位司机才很热情地告诉我应该在哪一站下车。
历史让香港人终于也说普通话了。香港凤凰卫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曹景行在《香港十年》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一件事是,1997年6月12日,香港高等法院大法官杨振权在审理一宗偷渡客上诉案时,突然改用普通话宣读判词,让不懂广东话的上诉人可以不经过翻译,就能直接理解判词的意思。这在香港法院可以说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另一件事是,董建华在1997年7月1日的两个官方仪式上,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语言:在凌晨举行的就职仪式上,他用普通话发表了就职演说;在上午10点举行的特区政府成立庆祝大会上,他用广东话宣读了他未来五年的施政理念及治理香港的重大政策。“作这样的安排,是因为前一场合有中央要员在场,董建华讲普通话以示对他们的尊重,突出‘一国’;而后一场合主要讲给香港人听,董用广东话以示自己是香港人中的一员,突出‘两制’和‘港人治港’”。
应该说,香港人开始说普通话是有其政治层面的原因的,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有现实利益的驱动。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香港商界把中国内地视为“腹地”,每天有数十万香港人在内地做生意,他们不会说普通话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