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亲戚,男,29岁了,他老婆是老师,跟他异地,觉得一直异地也不行,就想考个教资,去他老婆那边考特岗教师。可能因为一边上班一边考,没时间复习,考了三年还没考上。下面这说法我还是很赞同的,这几年考教资教师公务员都很难
#努力一定就会有回报吗#
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如果选择的方向和方法不对,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其实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学习很努力,上课听讲的时候把老师所有的笔记都写在自己课本上,放学之后默写,背诵一字不差,或者经常刷题刷到很晚,看起来十分努力,但一到考试时看不出满意的成绩,这类学生其实归根到底是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只会生搬硬套,其实也就是一种假努力的现象,大学上学期间,我身边有很多考研的同学,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擅长得领域进行跨专业备考,每天起早贪黑,学习12小时,也都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最终却没考上,如果没想着跨专业,就考本专业的话,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很容易很多,说不定会直接考上,还有我身边有很多考特岗,考公务员的同事,在备考阶段准备的也挺充分,考试结果出来后比如特岗,满分200分,自己考了160分,自己很满意,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可成绩出来后,却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霸们考了170分,160分的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相对于170分的,还是准备不够充分,最终以笔试差10分,连面试都进不了,根据我身边的很多例子,我改变了以前的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看法,但不努力肯定不会有回报
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陪你吃饭的人,那是不是我,都应该无所谓吧。#朋友# #陪伴#
到了大四,每个人对未来的打算各不相同,有的选择继续考研,有的考公务员,有的考特岗,也有抓紧考各种证的。当然也有不知道自己要干啥的。
我准备继续升学,而我的朋友属于最后一种情况。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焦虑。我为升学仔细打算,列计划,办了免修不免考。准备到图书馆自学,不去教室上课了。
我的朋友担心的却是,以后没人陪她一起吃饭了。
到了大四,就到了一个节点。每个人在这个时候都着急寻找自己的下一个身份。
我们都慌吧,我站定看着她为了没人陪吃饭的事而皱着眉,我第一次对朋友这个概念有了思考。
之后我们有说到了这事,你怎么了,我问。
我想再问一次。
以后我们就不能一起吃饭了,她又说了一遍。
我们友谊的意义,真的只是一起吃饭吗。
那一瞬间,心累。
没有太多的鼓励,没有感慨时光飞逝,没有要毕业了的心情澎湃。
我们的友谊很平淡,但我知道这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平淡。
这是不习惯一个人,需要一个人陪的各取所需。
每天走在一起,一起去教室,下课,吃饭,领快递。时间久了竟然还是孤独了。
和一个人在一起时孤独,比一个人孤独,更让人难受。
我怕孤独,我们不在一起之后,或许我会更孤独。
我孤独但不寂寞。
很想有一个朋友。
可以轻松相视而对,也可以一起望向远方。
#大学生就业# #大学#
现在考公考编挺热门的,不能说是金饭碗吧,时下也是铁饭碗,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勤勤恳恳的,干到退休不成问题。
大学毕业了,进出几次考场失利,有的人就灰心了。毕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岸难度确实不小。有的男生说,我去当兵吧,退伍回来,如果考编,有退伍士兵专设岗位,就比较好考了。但是女生当兵的机会微乎其微,只能老老实实学习来考编,或者直接在其他行业就业。
亲戚夫妻俩是郊区农民,大女儿普通二本学的农学,毕业当年考上了偏远地区的农村特岗教师岗位;过了几年,985毕业的儿子考上了市里的重点中学。
邻居的女儿,民办三本,上学的时候作为交流生去国外学习过一段时间。现在一个学校代课,业余时间在培训学校兼职,一心想多挣钱,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学习了,而且市直招教竞争激烈,她考了几年也没有考上市直的编制。她不想考县里编制:农村的特岗教师、乡镇公务员 、县里教师编制。
我女儿是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十年了,大概考了几十次吧,开始还可以考市里的招教,后来市里就不让县里有编制的报名考试了。第三年考上了县里教师编制,在村小教了六年语文,去年教师遴选考试考到了县城中学任教美术教师。我家在市里,女儿婆家也在市里,去县里是比较远的,女儿往返很辛苦。庆幸的是女儿不怕吃苦,努力工作的路上从不胆怯后退。